假如沒有人物A出現,也會有另個人物B出現,進而代替A的作用。歷史規律的發展一定會促使這樣的相似的人出現。但是,他們取得的結果一定就一樣了嗎?A不是B,B也不是A,他們不能等同起來。B的出現可以代替A,代替A的作用,但B也只能發揮A的部分作用,而不能完全展現A的作用。當然,也可能B發揮的作用更好。那麼,假如中國革命沒有毛澤東,是否中國一定會迅速地在三十年間走上安穩的局面呢?試著把毛主席從中國近代史拿開,放在一邊之後再看看中國革命的情況。
自鴉片戰爭以後,救亡圖存之聲音漸盛,富強實業之推行日多。清廷覆滅,北洋政府操作國家權柄,軍閥林立,國家仍未變得富強,混亂的局面令人大失所望。有人意識到是思想未開放的問題。所以,新文化運動適時而起,解放思想。各種思想在中國的土地上激烈交鋒。
至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順利成立。1924年伊始,開展國共第一次合作。然後,北討軍閥,國民革命軍屢戰屢勝。在北伐即將勝利之際,發生寧漢屠殺共產黨人和民眾的大規模流血慘案。1927年,國內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經過會議總結調整之後,南昌起義爆發,中國共產黨擁有了自己的人民武裝。隨後,各地起義爆發,紛紛建立起人民武裝。但是因為未基於實際敵我力量分析,盲目向重要城市進攻而損失慘重,人民武裝不得不被迫轉移。但是轉移的戰略方向待定。
當時,農民運動還未被重視,農民運動做的比較好的海陸豐根據地領導人被捕殺。聯合一切可聯合的階級,團結一切可團結的民眾,這樣的思想和操作還處在朦朧之中,土地革命的意識尚未起來。面對強大的對手,中國革命極有可能在這時就要夭折。
假如領導層有人早年重視了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並且經營發展,那麼人民武裝生存下來就有了的理論根本和現實根基。人民軍隊武裝割據某些地域且經營成根據地,獲得民眾擁護。隨即就要面對國軍的包圍和封鎖。1930年的國軍在經過內部整合後實力更強勁,於是進兵想要滅亡人民政權。雖然紅軍將帥指揮有方,仍有勝利,但是面對武器精良的敵人,紅軍實際控制地在不斷縮小。於是,紅軍再次被迫轉移,但是撤離方向在哪裡?這又是不清晰的,或者戰略眼光難以長遠。轉移過程中,經過數次血戰,部隊大量減員,第一支紅軍在圍追堵截中覆沒。國軍緊接著調集兵力圍剿其他地域的紅軍。紅軍將帥中指揮得當者帶著紅軍重出包圍圈,但因為大部分紅軍武裝損失嚴重,很難形成強有力的武裝進行反攻。中國革命再次面臨夭折的境地。唯有往後再經過或幾年或十幾年或幾十年的積累,革命力量才能重新起來,並且最終推翻壓迫和剝削。
日寇入侵。“安內”後的蔣中正面臨日寇的侵略,他是有議和傾向的,抵抗意識不堅決的。可能的結果,一是被日寇打得落敗,在實際和形式上分治中國,最後妥協;二是堅決對抗,堅持到二戰末期,然後一鼓作氣收復失地。但二戰後的列強捲土重來,仍會在中國的土地上騎在中國人的頭上作威作福。加之政府行政腐敗,官員或為表裡結黨貪墨成風,或為裙帶關係不能懲治。於是,國內改革呼聲漸高。紅色革命力量經過抗戰期間的發展後,再次得以迅速再次壯大。
雖然革命力量壯大,但比於蔣氏則遠遠不足。內有強權壓制,外有列強窺伺。重重勒索,物價橫漲,民生凋敝,中國前途猶未卜也,民眾生路尚不可見光明。革命仍然要在黑暗中摸索許久才能得見曙光;也有可能在內外作用下,久不能得曙光。加以邊疆軍閥割據和列強肢解,新疆和西藏,民國預計是保不住。香港澳門,民國預計也收不回。中國則無有今日完地。又南韓在美軍助力下統一半島,西北面有強勢的蘇聯,東南面有美英法等國的軍事基地。因執政不善,國內民怨深重,或許可以迫使蔣氏下臺,但因為西方列強有足夠的時間和力量介入,所以新政府是西方所立。國家仍是沒有解放的,民族仍是沒有獨立的,人民仍是受到奴役的。
假如中國革命沒有毛澤東,中國革命就難以成功,漫長的黑暗就仍然籠罩著中國,仁人志士仍然要在探索的道路上做很多工作。假如中國革命沒有毛澤東,人民能在短短三十年內站起來嗎?近代的革命領導沒有這樣的人,沒有統籌全域性、謀篇長遠、實事求是的人,曲折的道路只會更曲折。
沒有可能必然會出現一個人物B履行人物A的所能之事。時勢造英雄,英雄趁時勢。英雄一定會出現,但是功績和作用不是能一定相等。只要今天對當時的社會情況和底層社會民眾的生存現狀多些瞭解的人,沒有人不會由衷地感謝和敬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