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提到八旗士兵,所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日常“提籠架鳥”,在戰場上“不堪一擊”的紈絝子弟。
雖然,自從清朝入關以來,曾經能征慣戰的八旗鐵騎迅速衰落,以至於出現了很多人拉不開弓,騎不了馬的現象。但是,八旗兵的戰鬥意志似乎並沒有削弱太多。比如在鴉片戰爭期間,一路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在1841年於乍浦第一次遇到血統純正的八旗兵。這三百名八旗兵,在後路被切斷的情況下,仍然奮力作戰,直至全部犧牲,無一投降。滿洲佐領隆福突圍時“掣佩刀奮刺夷兵數名”後犧牲,城陷時協領該爾杭阿率軍巷戰而死,理事同知韋逢甲、副都統長喜先後殉職。
不過,這些駐防各地的八旗兵,雖然作戰意志依然頑強,但是早已是缺乏訓練的腐朽軍隊。其實,在清朝入關之後,清廷統治者所仰仗的精銳部隊,一直是來自黑龍江和吉林八旗馬隊。而在這兩支八旗軍中,來自黑龍江的索倫人和達呼爾人則是精銳中的精銳,絕對堪稱是衝鋒破敵的“鋒矢”。
索倫部是清朝對東北少數民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的統稱。清太宗皇太極時,在以武力統一了索倫和達呼爾各部後,把他們納入八旗系統之中。在完成了對兩族的整頓之後,皇太極帶一部分開始對中原進行征服戰爭,而另一部分則繼續定居黑龍江流域拱衛北疆。
到了三藩之亂時,康熙帝就發現關內的駐防八旗,因為承平日久,戰鬥力極具下降。所以,在,面對吳三桂那些久經戰陣的八旗兵時,發揮的作用甚至不如綠營兵。但是,來自黑龍江的索倫和達呼爾官兵,依然讓吳三桂的官兵感到恐懼。
到了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三十年間(1684-1691年),康熙帝免除了索倫和達呼爾族人貢獻貂皮等物品的賦稅,將其整編為39個牛錄,包括11個索倫牛錄,25個達呼爾牛錄,2個混編牛錄,共有軍隊2400餘人。同時清廷為這些索倫和達呼爾官兵提供武器裝備,包括盔甲一副,腰刀一把,戰馬一匹,弓、箭筒、撒袋一套;佐領一級配備梅花箭200支,驍騎校一級配備梅花箭100支,普通士兵配備梅花箭50支,此外兩個士兵發給長矛一根。之後,隨著火器的大量運用,又給兩族士兵配備了鳥槍等火器。
清廷不遺餘力地打造這支索倫和達呼爾人組成的軍隊,是為了讓他們為清廷四處征戰。據黃維翰在《呼蘭府志·武事略》中載:“江省騎射聞天下,中原有事,爭相倚重。回部之役、準部之役、緬甸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川楚教匪之役、發捻之役,呼蘭駐防官兵,俱在行間。”
以清廷對準噶爾戰爭為例,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起,索倫、達呼爾兩族士兵就被頻繁徵調,其中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2000官兵作為東路軍參與圍攻準噶爾的軍事行動。到了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和五十七年(公元1717年),又別抽調500餘人西征。到了雍正10年(公元1732年),更是選調3661人進行征戰。除了無休止的征戰外,由於各地駐防八旗的兵員缺額太多,清廷也開始從索倫和達呼爾兩族,抽調兵力填補缺口,比如愛輝、齊齊哈爾等地駐防八旗中,索倫、達呼爾兩族士兵就佔到了48%以上。
到了近代,對於索倫、達呼爾兩族的徵調不僅數量更多,而且徵調人數也更多。咸豐二年至同治十年間,吉林駐防八旗“無役不從,朝徵夕發”,被徵調離境者約佔官兵總數的 39%左右。黑龍江駐防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前後徵調數十次達上萬人。而這其中,索倫、達呼爾人佔據相當大的一部分。有學者統計,從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征剿轕爾丹至中日甲午戰爭(公元1894年)止,黑龍江和吉林八旗官兵經“誅仳諭旨”徵調達69次之多。
由於抽調太過頻繁,甚至有人在前線發現了80歲老人還要披甲上戰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永貴在戍兵中發現一名年過80的索倫老兵。此人名叫伊託薩,早在康雍兩朝即曾兩度赴北路軍營效力。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平準時,他已年過七旬,卻仍被挑為披甲。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徵大小和卓,又以七十六歲高齡出征。
長期的戰爭,也就意味著索倫、達呼爾兩族需要承擔巨大的傷亡代價。以康熙五十四年、五十七年所抽調的1000名索倫、達呼爾士兵為例。在雍正四年(1726年)撤回的時候,僅帶回盔甲660副,缺340副,腰刀亦只有331把,缺669把。而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黑龍江諸城索倫、達呼爾等族駐防官兵自北路軍營撤歸故地時,共報稱損失甲1614副、弓1082張、撒袋1006套、腰刀1480把、梅針箭94750支。武器裝備的損失,意味著人員大量傷亡。‘而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500名索倫、達呼爾官兵出征,陣亡人數就達到了367人。
據黑龍江將軍綽勒多統計,這些官兵中父子兄弟三人出征而全部死去者有26例、死去兩人者有27例,呼倫貝爾鑲紅旗索倫披甲塔爾吉查、麥色勒圖、松噶勒圖兄弟三人全部陣亡,家中男子僅剩一八歲小兒。’經過長期的征戰,這支八旗精銳,在19世紀末終於被消耗殆盡。據當時人記載,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清軍徵調只是,前來應徵的大多是十三四歲的童子。雖然,清軍進行修改了年齡,但是最後發現,“減至歲換額數八成,童子猶居十分之三”。
換而言之,曾經清廷依靠的鋒矢”,已經徹底失去往日的鋒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