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吳畋
字數:3972,閱讀時間:約8分鐘
編者按:當戰爭歷史進入燧發槍+刺刀的時代後,空心方陣成為當時步兵對抗騎兵衝鋒的利器。如何攻破這些方陣,成為當時騎兵指揮官和現代軍事歷史愛好者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還有愛好者認為,拿破崙時代復興槍騎兵,就是想使用長槍破陣。那麼,拿破崙時代的騎兵到底怎麼去攻破步兵空心方陣呢?
“當我軍在滑鐵盧衝擊英軍方陣時,由於無法突破面前的刺刀屏障,我們當中的一位槍騎兵站在馬鐙上把騎槍當成‘傑裡德’[標槍]擲了出去,打穿了一名步兵,要不是敵軍迅速堵上了缺口,擊斃他本可以給我們開啟一條突破通道。這根騎槍丟得很光榮。”
——德·布拉克《輕騎兵前哨》
作為滑鐵盧之戰的親歷者,槍騎兵出身的德·布拉克留下了這樣一則頗為有趣的步騎對抗史料。無論是槍騎兵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諸位讀者都可以從中各取所需,得出各式各樣的結論。不過,本文在這裡要探討的則是文中指代標槍的“傑裡德”(Djérid)一詞和它背後隱含的戰術資訊。
中東騎兵的獨門利器
熟悉法語的讀者想必能夠看出“傑裡德”是個外來詞,它其實源自阿拉伯語,指的是馬木留克等中東騎兵使用的標槍。
曾在埃及遊歷數年的沃爾內(Volney)伯爵給後人留下了馬木留克標槍訓練的精彩細節:
“馬木留克最喜歡的訓練就是投擲‘傑裡德’(Djerid)標槍,這個詞原本指的是蘆葦,後來被普遍用於指代各種像羅馬人投擲投槍(pilum)一樣用手扔出去的棍狀物。馬木留剋制備標槍時用的不是普通木棍,而是從棕櫚樹上新鮮取下的枝條……枝條長4法尺(1.3米)、重5-6法磅(2.5-3千克)。騎手們拿著標槍踏上比武場,一邊全速騎馬行進,一邊朝遠處投出標槍。進攻方一投出標槍,就立刻調轉馬頭,接下來就輪到他的對手追出去投標槍了。馬匹已經慣於此類訓練,因而能夠很好地輔助主人,它們似乎也樂在其中。”
馬木留克還有一種危險的訓練方式,也就是讓“防守方”一邊在標槍飛行軌跡上跑步行進,一邊嘗試空手接標槍。雖然比武標槍沒有鐵槍頭,理論上不具殺傷性,但訓練中也偶爾會樂極生悲,沃爾內就提到過阿里貝伊曾用標槍把他的訓練夥伴扎傷。至於戰時所用的標槍,那按照《陸軍辭典》編者巴爾丹(Bardin)將軍的說法,就著實是一種“殺傷力恐怖的投射兵器”了。遠征埃及的親歷者法國軍需官米奧(Miot)也證實了標槍在戰時的普遍運用,他指出馬木留克的“馬鞍一側是馬刀,另一側是馬槍,通常還有一支標槍(Géride)”。埃及學創始人德農(Denon)甚至提到過在揮動馬刀前擲出三支標槍的事例。
▲圖4. 德農書中的“傑裡德”標槍插圖,上方為一支出鞘標槍,下方為兩支收入鞘中的標槍
此外,馬木留克的馬鞍與馬鐙也非常有利於他們發揮標槍威力,米奧在書中提到,由於馬鐙非常短,騎手就可以站在馬鞍上輕鬆地打出全力一擊。
破陣之路
“我們徒勞無功地用騎槍和英國人的刺刀比拼,為了擊破方陣,許多騎兵把他們的兵器當作‘傑裡德’扔向英軍前列。”
——德·布拉克1835年5月11日書信
正如上文所述,在滑鐵盧之戰中,一旦法軍槍騎兵發覺無法用騎槍戳開英軍方陣,就有許多人立刻想起了這種“傑裡德”戰術,並且幾乎取得了成功。其實,法軍會產生這類想法並不稀奇,因為早在滑鐵盧之前十幾年,馬木留克就已採用類似戰術打破過法軍的步兵方陣。
提到馬木留克騎兵與法軍步兵的交鋒,讀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想起金字塔大戰,不過,若是說起法軍步兵在埃及的哪一場戰鬥最為兇險,那答案卻無疑是兩個多月後的西德曼(Sédiman/Sidmant)會戰。
1798年10月7日,德賽將軍的步兵師在西德曼村附近遭遇了穆拉德貝伊的騎兵主力。該師當時沒有任何師屬騎兵,步兵也不到3000人(第21輕步兵半旅和第61、81戰列步兵半旅),此外還有2門之前從奧地利人手中繳獲的3磅炮提供些許火力支援。據法軍估計,穆拉德參戰兵力約為1萬名步騎兵和4門大炮,但實際兵力可能遠低於這個估計值。
德賽收攏了原先放出去的散兵,將手頭的步兵分成三個部分,全師主力列成一個縱深為六列的龐大空心方陣,原先的後衛和前衛部隊則在大方陣左右兩邊大約200步(130米)處分別列成一個佔地約8×8米的小方陣,計劃以交叉火力殺傷馬木留克騎兵。
穆拉德貝伊的騎兵先是習慣性地繞著步兵師行進幾輪,觀察法軍佈陣弱點,而後決心先行強攻兩側的小方陣:左側方陣兵力為180人,由21半旅的薩克羅(Sacrost)上尉和61半旅的若弗魯瓦(Geoffroy)指揮。右側方陣兵力略少一些,約為150人,也由21半旅的瓦萊特(Valette)上尉指揮。伴著低沉的鼓聲和高亢的吼叫,馬木留克騎兵發起了看似雜亂的衝擊。
馬木留克如同閃電般逼近法軍的小方陣。左側方陣習慣性地展開“二列射擊”,也就是不採取齊射,而是各個伍起初依次輪流開火,而後自由射擊,保證始終維持一定的正面火力,連續擊退了馬木留克衝擊。指揮右側方陣的瓦萊特上尉則命令部下“上刺刀,等到敵人迫近到10步之內再開火”,可他的部下看到來勢洶洶的馬木留克就慌了神,許多人在匆忙之中過早開火,因而沒有給馬木留克造成太大的損失,自己卻陷入了極端危險的火力空窗期,讓後續的馬木留克能夠相對安全地迫近步兵。
▲圖10. 西德曼會戰
於是,馬木留克頂著3磅炮的射擊和右側方陣的稀疏火力靠近了瓦萊特的小方陣,不過,法軍的刺刀牆還是給馬木留剋制造了麻煩,他們一時無力突破。眼看這股攻擊浪潮即將過去,馬木留克卻突然向後退卻了好幾步,然後猛然擲出標槍,許多人扔得興起,甚至把馬槍、馬刀、手槍、戰錘、戰斧、匕首也統統丟了出去,不少法軍當場倒地,方陣缺口驟然出現,敏捷的馬木留克隨即一擁而入,就此破開了方陣。
方陣內的法軍見勢不妙,立刻趴在地上避開馬刀砍殺,主力方陣也開始朝著混戰人群射擊,總算是迫使馬木留克退卻,瓦萊特隨後率領殘部退入大方陣當中。不過,哪怕是根據德賽師長最保守的戰報,瓦萊特那個150人的小方陣裡也已有12人當場戰死,另有30名傷員跟隨他退入方陣內部,成了令法軍指揮層進退兩難的處理物件:馬木留克已經將4門大炮對準了法軍中央的大方陣,由於目標太大,即便馬木留克炮兵精度感人,也總有實心彈不時飛入厚重的佇列,一次就可以抹掉十來個人,如果要搶救傷員,大方陣勢必就無法移動,可繼續留在原地只會導致傷亡繼續增加。
德賽最終不得不放棄傷員,讓大方陣收攏成縱隊後跑步衝擊奪取了火炮,可代價就是那幾十名傷員最終被遊弋在戰場上的馬木留克遊騎幹掉……此外,法軍戰報裡還宣稱瓦萊特的方陣在抵抗過程中也擊斃了12名馬木留克,可這聽起來更像是單方面宣稱自己方陣雖被擊破,卻在數字上沒有吃大虧而已。至於信與不信,那就全看各位讀者的想法了。
步騎對抗的解析
那麼,為何標槍乃至各式“雜物”竟會成為馬木留克騎兵擊破步兵方陣的“奇招”呢?
毋庸贅述,步騎對抗時的決定性因素還是雙方的心理活動。早在18世紀,就有許多“理論家”使用和平時期射擊測試中獲得的步槍殺傷效力和射速資料,運用數學計算證明步兵有足夠的時間向迫近自己的騎兵打出幾輪齊射,認為憑藉火力就足以打垮騎兵。然而,當騎兵發動衝擊時,飛馳的馬蹄既是在踐踏大地,也是在摧殘步兵的心理,導致步兵射擊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要是步兵像此戰中的法軍右側方陣那樣手忙腳亂,就會進一步增強騎兵士氣,削弱步兵士氣。普魯士軍事評論家貝倫霍斯特甚至認為,如果步兵對騎兵過早地打出一輪齊射,然後還想要手忙腳亂地裝填,那就成了即將被砍倒的攻擊目標。
於是,在西德曼會戰中,馬木留克騎兵就能夠以較為高昂計程車氣迫近法軍右側方陣。可是,出於馬匹的天性,哪怕步兵的火力只是“煙火表演”,但只要步兵隊形仍然保持完整,戰馬就還是幾乎無法貼近那堵斷斷續續噴吐著火焰的刺刀牆。即便是槍騎兵想要用那比步槍和刺刀加起來還長的騎槍殺戮步兵,那也得讓騎手推進到距離步兵2.7米以內才行。因此,馬木留克起初還是無法衝入法軍的小方陣,法軍槍騎兵也發現自己的騎槍在對付英國方陣的近接戰鬥中派不上用場。實際上,拿破崙戰爭中僅有的幾則槍騎兵依靠騎槍捅破方陣的戰例都發生在大雨導致步兵無法開火之後。
此時,騎兵自然就需要依靠其他手段在步兵方陣裡開啟缺口:1813年的德累斯頓會戰中,法軍胸甲騎兵靠的是事先做好防雨準備,用手槍射擊撕裂雨後已經無法開火的奧軍步兵方陣。而在1798年的這場西德曼會戰中,馬木留克則用上了法軍幾乎只能在古書上看到的標槍,這種短距離內殺傷力極強的“新奇”兵器和隨後擲出的各式雜物給法軍帶來了極大的生理和心理衝擊,數人倒下後,其他人士氣已然劇烈動搖,一時也無法填補缺口,加上馬木留克反應極快,入陣砍殺極為迅速,攻破方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參考資料:
Crowdy, T. French Soldier in Egypt 1798-1801: The Army of the Orient. Botley: Osprey, 2003.
Denon, D.-V., Voyage dans la basse et la haute Egypte. Londres, 1802.
La Jonquiere, C. De, L'expedition d'Egypte 1798-1801. Paris, 1899-1907.
Miot, J., Memoires pour servir a l'histoire des expeditions en Egypte et en Syrie. Paris, 1804.
日莫季科夫,《制勝的科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
A. Position de la division Desaix la veille do la bataille.
B. Premier mouvement de la division pour attaquer l'ennemi.
C. Position de la division chargée pai les Mameluks.
D. Position de la division après la dérouté de l’ennemi.
E. Position de la division Je son’ de la bataille.
a. Position de l’ennemi la veille de la bataille»
b. Position d’un groupe d’Arabes la veille de la bataille.
c. Fuite des Arabes vers le Fayoum, d. Fuite des Mameluks vers le lac Garah.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吳畋,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