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不減衣,秋不加帽”“熱不馬上脫衣,冷不立即穿棉”。這些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
秋季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穿衣也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鍛鍊薄衣禦寒,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添棉。加強禦寒鍛鍊,可增強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老人常常告誡我們:“每餐只吃七成飽,衣服少穿耐點寒”“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堅持冷水洗臉或洗冷水浴也是禦寒鍛鍊的健身方式。秋天氣溫、水溫與人體體溫較接近,冷水對人體的刺激較小。從秋天開始冷水洗臉,並按摩鼻部,有助於養肺,老話說:“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或洗冷水浴,可以使身體對冷水的刺激產生適應力。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對冬季人體適應寒冷的能力及預防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
老話說:“常洗冷水澡,包你活到百歲老”。冷水浴比較適合18~50歲的人群,但有關節炎、風溼病及心臟病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5類人要注意別凍著
心血管病患者
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受寒可引發血壓波動和心血管事件發生;
慢性肺病患者
受寒可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或加重;
糖尿病患者
受寒容易感冒,會發生血管痙攣,導致微迴圈障礙,容易引起組織壞死和糖尿病足;
關節病患者
受寒會出現關節疼痛或疼痛加重的症狀;
胃腸病患者
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性潰瘍等,受寒容易感冒,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潰瘍易發季節。
身體上的6個部位不能“凍”
1. 頭部 老年人、心腦血管病患者、偏頭痛人群要注意保護好頭部,出門最好戴個帽子;
2. 頸部 頸部血管多,血管受冷,不利於腦部供血,出門圍個圍脖;
3. 後背 後背保暖養護陽氣,可穿個馬夾背心;
4. 腹部 特別肚臍(神闕穴),是人體的長壽大穴,要保暖;
5. 腿部 腿部會因風寒的襲擊而出現發涼麻木、痠痛不適等症狀,要加一個護膝;
6. 雙腳 老話說:“寒從腳生”,入秋不再穿涼鞋,或穿上襪子再穿涼鞋,晚上熱水泡腳可舒筋活血、緩解疲勞。
另外,勞宮穴是手上的取暖開關,搓手或按摩勞宮穴可取暖。
健康提示
要科學領悟“秋凍”的真髓,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凡事皆有個度,如果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陰雨霏霏,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涼惹病。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適時地增減衣服,做到“秋凍”有節,與氣候變化相和諧,方為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