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寒邪一事,很多人會把冷、涼以及感冒等感官明確清晰的表現聯絡在一起。這些可算得上是外感寒邪給我們的最直觀的印象。接下來,就來談一談寒邪對我們的肝經、胃經、腎經有哪些影響?
第一個:胃經受寒
胃,通常都是以通降為順。若是胃經受到寒邪侵襲,就會胃失和降。一般多表現為嘔吐、進食噁心、食慾不振、胃部冷痛。這些症狀,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患者身上多為常見。
第二個:肝經受寒
我們的肝經夾胃上行,直入頭頂。若是肝經被寒邪侵襲,一般會表現為頭痛。還可能會肝寒犯胃,這樣也容易嘔吐。這類症候多出現於神經性頭痛、偏頭痛的患者身上。
第三個:腎經受寒
我們的腎主元陰和元陽。若是寒邪入了腎經,氣血遇寒則凝。因此,元陽之氣就容易被鬱遏,我們的身體就會失去陽氣的溫煦,一般直接的表現就是四肢發涼。若是寒邪上逆犯胃,同樣也會表現出噁心、欲嘔、食慾不振等症狀。因為體內的寒溼缺少了陽氣的溫化,所以就容易下侵,那麼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腹瀉、下利等症狀。
以上這些,就是寒邪侵襲陽明、厥陰、少陰三經的症候表現。而這三者有一個共性——都能引發嘔吐、食慾不振。
而這些症候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比較多見的。比如,一些頭痛患者,頭頂疼痛較為明顯,一旦疼起來,就伴有噁心欲嘔等表現。而這些症候,就是典型的肝胃受寒、陰濁上逆的表現。
再比如說,有慢性腹瀉的患者,在吃了生冷的食物後而被誘發,每天排便數次,腹部冷痛,吃東西還有噁心感,同時還會四肢發涼。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少陰腎經有寒,清不升、濁不降的表現。
另外,還有一種最典型的表現,那就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的患者。他們的主要表現就是胃痛、乾嘔、吐涎、噁心,同時還會手腳發涼、喜溫怕涼,頭痛。
受寒邪侵襲該怎麼辦?
若要談論調理之法,就不得不提記載於《傷寒論》裡裡的千古名方——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作為一張經典溫裡散寒方,其主要作用在於調理胃寒嘔吐、肝寒上逆、腎寒上逆所導致的偏頗。因此,它對肝經、胃經、腎經裡的寒邪,有一定的溫散化解的作用。
總的來說,《吳茱萸湯》能溫中補虛、降逆止嘔。所以說它能應對寒邪在肝經、胃經、腎經所致的噁心、欲嘔、胃疼、頭痛、胃痛等症狀。同時,還能應對諸如畏寒肢冷、頭頂疼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