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已成為我國首要的死亡原因,而冠心病是最為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臨床引起死亡的常見病因,我們常說的心絞痛、心肌梗塞都屬於冠心病,全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給心臟自身供血的形如王冠的動脈血管產生了粥樣硬化,形成了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心臟急慢性缺血,而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一系列心血管事件的疾病。冠心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頭號殺手”。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呢?以及早期評估患冠心病的風險呢?。
第一條: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冠心病的基礎
現在普遍認為:吸菸、缺乏運動、高脂肪飲食、高鹽飲食、A型性格、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都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冠心病的家族史,但是吸菸、缺乏運動、高鹽、高脂飲食,這些因素卻是可變因素,透過我們自身努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雖然人的性格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但是後天的努力也是可以改變的。
1.吸菸:戒菸、同時避免被動吸菸;
2.增加體力活動:,成年人每一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每週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增加。避免靜坐少動行為。
3.控制脂肪的攝入:脂肪供能比不超過30%,少吃動物性脂肪,適當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量比例;增加穀類食物攝入量,提供膳食纖維的攝入,增加奶和豆製品的攝;注意維生素、鉀、鈣等礦物質的補充。這樣會減少高血壓、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病發病率。
4.控制食鹽的攝入:食鹽量每日超過10克以上,與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及誘發腦出血等的發生有直接關係,世界衛生組織要求每日鹽的攝入量低於5克;
5、認識自己的性格特徵,並適當進行調整:
有關研究表明,A型性格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85%的心血管疾病,與A型性格有關,在心臟病患者中,A型性格達98%。 A型性格的人患冠心病是B型性格的1.7~4.5倍,而且發病率與飲食、有無高血壓等無關。因此有人把A型性格稱為“心臟病”性格;
A型性格(亦稱A型人格,或稱A型行為模式):脾氣比較火爆、有闖勁、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剋制、情緒容易波動、喜歡爭強好勝、競爭意識強、愛顯示自己才華,不容易信任別人等; A型性格的人容易長期處於應激狀態,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極易發生冠心病。
改善A型性格對防治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性格一旦養成確實比較難以改變,但並不是完全不可改變的,只要在生活中多加註意,還是能夠改善的:對於A型性格者而言,要改變強烈的競爭心態、改變導致敵意和攻擊行為的態度。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樂觀的態度,要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放鬆,遇事不要急躁,從而避免對我們的心血管造成傷害。
第二條:定期健康體檢,監測冠心病的6個危險因素,如發現異常及時進行干預
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這6指標都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並相互影響;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如果發現有異常,需及時處理,排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扼殺在萌芽狀態。
一、測量體重和腰圍。
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體重指數(BMI)增加,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會使冠心病危險性增加;
(一)體重指數計算方法: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
體重指數(BMI),它等於體重(kg)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它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國際統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標準,在我國:
1、正常體重:18.5≤體重指數(BMI)<24;
2、體重過低:BMI<18.5;
3、超重:也稱肥胖前期,24≤BMI<28;
4、一度肥胖:28≤BMI<30;
5、二度肥胖:30≤BMI<40;
6、三度肥胖:BMI≥40;
24為正常與超重的分界點,28為超重與肥胖的分界點,30為一度與二度肥胖的分界點(二)體型判斷:腰圍是人體站立時水平方向的最小腰部周長值。臀圍是人體站立時水平方向的最大臀部周長值。腰圍或腰臀比是估計中心性肥胖最簡單和實用的指標。
中心型肥胖的男性是指:腰圍≥90cm,腰臀比≥1.0;中心型肥胖的女性:腰圍≥85cm,腰臀比≥0.85。
二、測量血壓。
高血壓是 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預防冠心病,首先就要預防和治療高血壓,保持血壓在正常範圍才能降低冠心病的風險。為減少受環境因素或者精神因素的影響,每次測量血壓時,至少測量2~3次,取平均值為血壓記錄值。高血壓的診斷是:不在同一天測量的3次血壓都≥140mmHg/90mmHg即為高血壓。血壓的控制目標是;沒有特殊情況下,儘可能的控制在130/80以下;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差稱為脈壓,脈壓出現增大,是動脈彈性發生嚴重減退的一種標誌;測血壓的時候,需要同時測量兩側的血壓,兩側血壓的差值不能過大,一股不超過10mmHg;
三.測血糖。
1、空腹血糖(FPG):空腹血糖指空腹(至少8小時內無任何熱量攝入)時,測定的靜脈血漿葡萄糖水平,能反映胰島β細胞的功能,一般代表胰島素的基礎分泌功能。正常值是小於6.1mmol/L;兩次≥7.0mmol/L,可診斷為糖尿病;6.1~7.0mmol/L,稱為空腹血糖受損,屬於糖尿病前期。如果多次空腹血糖超過5.6mmol/L,就需要進行糖耐量試驗。
2、餐後血糖(2hPBG):餐後2小時血糖是從進餐的第一口開始計算時間,餐後2小時測定的靜脈血漿葡萄糖水平,反映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重要指標,即進食後食物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正常值是小於7.8mmol/L;兩次≥11.1mmol/L,可診斷為糖尿病;7.8~11.1mmol/L,稱為餐後血糖受損,也屬於糖尿病前期。
3、糖化血紅蛋白:因為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往往受到進餐、運動、機體狀態等等臨時因素的影響,而糖化血紅蛋白很少收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可反應患者最近3個月左右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範圍是4%~6%;≥6.5%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四、血脂化驗:
血脂檢查最常用的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4個指標,其中與心血管疾病關係最為密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我們常稱之為“壞膽固醇”,壞膽固醇”過高會在血管內皮沉積,形成斑塊,堵塞血管,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疾病。不穩定性斑塊還有可能在在劇烈活動、情緒激動或吸菸等情況下發生“破裂”出血,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急性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研究顯示,如果沒有“壞膽固醇”的參與,其他危險因素很難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後續的嚴重疾病。而“壞膽固醇”的升高之初,是“靜悄悄地”“偷偷摸摸的”沒有任何症狀,很容易被我們忽視。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我們稱之為:“好膽固醇”,這種膽固醇多些會更好。它就像血管清潔工,將“壞膽固醇”轉運出動脈,運回肝臟分解,醫學上稱為“膽固醇的逆向轉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可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的人,發生冠心病的危險性增加,每減少0.026mmol/L,冠心病發生的風險將增加2%~3%,即使服用藥物使其升高,也未明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對膽固醇的需求量是不一樣的,對於健康成年人不必過分控制膽固醇的攝入,只要飲食上科學搭配、保持因素平衡就可以了。而血脂代謝紊亂者,尤其是已發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等疾病的患者,就必須終身進行飲食結構調整、減少膽固醇攝入、增加運動,並在此基礎上長期堅持充分的降脂治療。調整膽固醇最主要的藥物是他汀類藥。他汀類藥物是心血管疾病預防的一線降脂藥物。
1、總膽固醇(TC):<5.2mmol/L為正常;5.2~6.2mmol/L為邊緣升高;≥6.2mmol/L為升高;
2、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_C):理想水平是<2.6;如果已經發生冠心病、腦卒中最好保持在1.8mmol/L以下;對普通健康人而言,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4mmol/L是正常的;3.4~4.1mmol/L為邊緣升高;≥4.1mmol/L為升高。
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_C):≥1.0mmol/L為正常;<1.0mmol/L為異常
4、甘油三酯(TG):正常<1.7mmol/L;1.7~2.3mmol/L為邊緣升高;≥2.3mmol/L為升高.
五、同型半胱氨酸檢測:
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多種疾病的危險因子,常見的是心血管疾病。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越高,動脈硬化和血栓的危險性越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就越高。同型半胱氨酸型高血壓是。有研究表明,H型高血壓,也就高血壓同時合併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我國高血壓的主要型別,我國有近75%的成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是H型高血壓。
同型半胱氨酸的國際標準建議:
1)、同型半胱氨酸的健康值為:<6μmol/L,
2)、同型半胱氨酸的臨界值:同型半胱氨酸處於6μmol/L~10μmol/L之間即進入風險階段;
3)、同型半胱氨酸在10μmol/L~15μmol/L,為輕度升高
4)、同型半胱氨酸在15μmol/L~30μmol/L,為中度升高;,
5)、同型半胱氨酸≥30μmol/L以上即為重度升高。
第三條:做三項無創檢查,早期評估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建議年齡>65歲,或者年齡>50歲,伴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吸菸或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肥胖、持續精神緊張、缺乏運動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患者,檢查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踝肱指數(ABI)和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以評估自己的動脈硬化情況。
1、脈搏波傳導速度(PWV):是對動脈的血管彈性進行檢測和評價的重要技術,數值越大,說明動脈彈性越差、動脈僵硬度越高;脈搏波傳導速度是評估動脈血管僵硬度的簡單、可靠、經濟、可重複的無創性檢查,能夠綜合反映各種危險因素對血管的損傷,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根據脈搏波記錄位點的不同,主要有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速度(cf-PWC)和肱動脈-踝動脈脈搏波速度(ba-PWV)兩種。前者<900 mm/s,後者<1400 mm/s;
2、踝臂指數(ABI):已成為所有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高危人群的常規篩查專案之一;
踝臂指數(也稱稱踝肱指數):是指踝部動脈壓與肱動脈壓的比值,也就是測量踝部的脛後動脈或足背動脈的收縮壓,然後再正常測量同側上臂的收縮壓,踝臂指數(ABI)=踝部動脈收縮壓血壓÷同側上臂肱動脈收縮壓;踝臂指數不僅用於對周圍動脈閉塞性疾病(POAD)的診斷,還可以作為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重要指標,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密切相關;踝臂指數可有效反映周圍動脈硬化及狹窄程度,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預測。
1)、踝臂指數的正常範圍: 一般情況下,腳踝部血壓與上臂部血壓相同或略高,因此踝臂血壓的比值為1.0左右,一般正常範圍是:0.9~1.3;
2)、踝臂指數<0.9 :可確診下肢動脈病變(LEAD),踝臂指數越低表明患者發生靜息痛、缺血性潰瘍或壞疽的風險越高,此時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各種危險因素和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進行治療,並進行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
3)、踝臂指數;0.4~0.9,提示輕中度周圍動脈疾病,<0.4提示重度周圍動脈疾病,均需要到心血管專科進行治療。下肢動脈病變最常見症狀是明顯的腳痛和下肢痙攣,如果是在運動期間發生腳痛和下肢痙攣,那麼踝臂指數常常只有 0.8或更低;
4)、踝臂指數:1.0~1.3,需要進行周圍血管超聲檢查,瞭解是否存在周圍動脈疾病,並對周圍動脈疾病的危險因素進行控制;
5)、踝臂指數:≥1.3,首先考慮大動脈鈣化,還需排除上肢動脈的狹窄、心臟瓣膜的反流,都需要做心臟彩超和外周血管彩超進行檢查來明確診斷。
3、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檢測:超聲檢測C-IMT是對心腦血管硬化早期預測的一種無創檢查、簡單、方便、有效,可重複性好。IMT<1.0mm表明頸動脈正常。
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踝臂指數(ABI)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三個是互相獨立的指數,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評估動脈硬化:PWV動評估脈硬度;ABI評估動脈狹窄;頸動脈IMT可早期預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對評價冠狀動脈病變及嚴重程度具有重要臨床意義。這樣,同時使用這三個指標,綜合評估動脈硬化的程度,讓病人能及時瞭解自己的血管狀況,來實現早預防、早治療,對於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