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電影《金剛川》,又看了一本專門寫上甘嶺戰役的書。影視片可以不全信,但上甘嶺戰役資料可是真實史料。看完後我曾想,為什麼志願軍不怕死呢?是什麼毅力支撐他們呢?
01
抗美援朝是我國一段重要歷史,或許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出生的,都會被抗美援朝所震撼,關於這影視片和文字太多。
但那時只是帶著一種敬仰去看,而我們要具體每名志願軍,他們為何不怕犧牲。說心裡話,我們首先要從人性看待這一問題。沒有誰不怕死的。
人類本能就是怕死,人性終級恐懼依然是死亡。雖然美軍在戰後說志願軍不像是人類,他們不怕死。其實遠非這樣。
據有關資料顯示,抗美援朝時,志願軍從軍級將領到普通士兵平均年齡只有28歲,軍級幹部平均年齡只有36歲,團級指揮員只有28歲,普通的志願軍戰士還不到20歲。實際上與我們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差不多。
回想那個年代,同樣的年齡,志願軍卻要面對生與死的考驗,應該說死亡的機率太大,他們內心真沒猶豫嗎?
據資料記載,有的參戰老兵回憶,當時有的戰士心中不理解,有牴觸心理。因為土改後,他們在家裡都分了地,可以娶個老婆,生個孩子,過上安穩的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參戰的志願軍有的參加抗日戰爭,有的參加過解放戰爭,他們以為打完仗了,新中國成立了,沒想到又去朝鮮與美國人打。
這位老軍人說,當志願軍到朝鮮後,到了一個被炸成廢墟的地方,本來是一個城鎮,但美軍炸得已經沒人住了。此時的政治工作者開始做思想工作,其中有一條很關鍵“假如不把美國打回去,將來我們老家也會變成這副模樣”。這樣動員教育很管用。因為這些年齡的戰士,都是從苦日子中來,他們不願再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況。而他們聽說美國人就像日本人一樣,那種氣憤,那種不怕死的勇敢精神就爆發了。其實這還是源於內心那種不願過亡國奴的心理。
15年前,曾參加過扶貧,當時物件是就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軍人,他瘦削而黑色臉上,以及平時始終穿著那件綠色的老式軍服。他從來不說自己的參戰的事,有一次過節扶貧後,我問老人,能否談談以前參戰的事,我還好奇地問他,當時為什麼不怕死。
老人抽了根卷的煙,反問一句“誰不怕死?”
我以為老人生氣了,沒想到老人說,那時去了怕死也沒用的,因為子彈炮彈不長眼,面對死神都是平等的,或許怕死的死的更快,而不怕死的或許能生存下來。
那時志願軍流行“三快”:跑得快、升得快、死得快。跑得快就是志願軍必須用兩條腿跑過美軍的四個輪子,因為武器裝備差,離得遠志願軍不佔優勢,必須跑上貼近美軍打,甚至還要與敵白刃戰。
而升得快,則是說死亡率太高,隨時都可以接任職務。而死得快,是說戰爭殘酷,隨時就會犧牲。老人說,他們一起參軍的戰友有一百多人,但活著回來沒幾個。
老人這麼一說,我真無法與影視劇對接那些情景,應該與影視劇差別太大。而眼前就是課本上曾說的“最可愛的人”,讓我更加佩服,我看著他那雙粗糙的手,當年就是這雙手拿著三八大蓋與美軍打。
在朝鮮戰爭初期,美軍最怕志願軍的夜戰,夜戰中志願軍神出鬼沒,隨時出現在美軍面前。老人也告訴我,下半夜部隊突然進攻美軍陣地,當時根本看不到什麼,只是跟著往前衝。炮聲,吶喊聲,根本不知道方向。而能看清的卻是美軍的照明彈。
02
美軍為了儲存實力,儘量避開與志願軍近戰。因此他們在遠處發射炮彈,好像有用不完的炮彈,而且還有榴彈炮,空中投下的炸彈。就如電影《金剛川》演的那樣,敵人不斷向我方投彈。
而志願軍前期真的條件有限,據說上戰場時並非每人都有槍,但每人都有五發子彈,由於槍不夠用的,只能撿犧牲戰友的槍。
老人說沒有什麼怕的,因為衝鋒號一響,你只往有火光的地方衝。因為天氣冷,必須不停地運動。最初志願軍缺少棉衣時,希望聽到這號聲。誰都清楚,待著受凍也是死,往前衝雖然危險,但有一線生的希望。
老人說,往前衝時,看到敵人有發射照明彈的地方就射擊,等到子彈用光了,無法前進和後退。第二天看到就是悲慘的場面。
與老人一起入伍的戰友差不多都是二十來歲的小夥子,每天不打仗時都像兄弟在一起,但一場戰鬥,可能成為永別。有人說活下來的志願軍是英雄,但老人說,他們從來不把自己當英雄,死去的戰友才叫英雄。
當時對於死,根本沒時間去想,只要服從命令,聽到號聲往前衝,剩下沒有時間去想。我們都說抗美援朝時,中美差距很大,但究竟差距在哪?我們看看中美兩軍的單兵差距就明白了。
美軍在朝鮮戰爭時,午餐兩餐要求必須有肉,而每名士兵每月要吃50次鮮肉,約合一天兩次。而剩下餐則用午餐肉代替。美軍用的午餐肉你在某寶就能搜尋到,味道不錯。難怪那時美軍有吃有喝,穿得暖和,那麼狂妄。看看他們的伙食就明白了。
另外主食還有土豆、穀物、蔬菜沙拉,果醬、麵包等,而且根據熱量分配。還配有餡餅、糕點、餅乾、咖啡粉、巧克力、口香糖、維生素等,有的不斷進行供應。
美軍冬季軍服保暖,有軍靴、鴨絨睡袋、棉衣等多種防寒衣物,讓美軍自己選擇。後勤部門還為美軍提供香菸、火柴、剃鬚刀、撲克牌。據說為了提高美軍士氣,還空運到日本風月場撫慰一下。這就是上世紀50年代美軍的後勤保障,現在全球有幾個國家能達到美國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水平?
反觀志願軍,除了炒麵就是土豆,冬天還要吃凍土豆,甚至冰雪也成了食品。冬裝很少,第九兵團大多數沒有冬裝,有的志願軍戰士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天氣下硬挺著,因此有的志願軍被凍死,這不是危言聳聽。
裝備也是五花八門,最初用的日本三八大蓋,後來雖然買了蘇聯武器裝備,但也比不上美軍的裝備。
03
美軍當時無論裝備,還是後勤保障及其他方面都是全球第一,志願軍根本沒法與之相比。但志願軍就是憑著最差的保障及簡陋的武器,硬是把美軍打敗,那個不可一世的騎一師也遭受嚴重失敗。
如果那時志願軍有現在武器裝備,估計騎一師全部都會被抹去。志願軍在如此差的條件下,打敗了16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如果志願軍有更充足的後勤保障,志願軍不會有7天規律,估計實現南北統一也沒問題。
透過那段史料以及身邊參加抗美援朝老兵的事蹟,我就想他們也希望有生的希望,但卻做出不怕死表現。如果現在年輕人再讓他們經歷這樣的戰爭,還會有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嗎?
現在美國最不願提及的是朝鮮戰爭,因為留在美軍心裡的失敗是暗影,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志願軍不怕死,而美國人卻視生命為最珍貴的。
長津湖一戰,美軍認為這樣惡劣的天氣,志願軍不會離太近。但美軍沒想到10萬志願軍在雪地裡潛伏了一夜,當志願軍從雪地中一躍而起時,美軍驚訝中帶有一種不可思議。
有的志願軍嚴重凍傷,甚至單腿也要往前衝,第一批倒下,第二批接著上,美軍不敢想象,連槍都不敢開了。
據說美軍在撤退時,遇到潛伏雪地裡的狙擊手,仔細看卻已經凍死。美軍為了防止山林有埋伏,用炮火,用燃燒彈,就是把埋伏的志願軍炸出來,但沒有人出來,邱少雲就在這樣情況下犧牲。
美軍沒有見過像志願軍這樣不怕死亡,在他們眼裡簡直不可想象。對於一支不怕死的軍隊,對手都會害怕。美軍就產生了怕,而且這種怕迅速在美軍中傳播,因此在美軍心理上留下暗影,也為志願軍後續作戰贏得心理優勢。
就如一個美軍參戰老兵在朝鮮戰場上接受採訪時說,他唯一願望就是要一個“明天”,因為志願軍隨時給他們帶來生命威脅。對於志願軍,美軍除了尊敬,在他們心裡更多還是害怕。
到了越南戰爭時,毛主席給美國劃了一線,不許越過北緯17度線,如果越過,中國就出兵。美國真就沒敢越過,這是來自中國軍人抗美援朝的底氣。
還是那句話,沒有不怕死的人,誰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永遠不忘記那些犧牲的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