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它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就是說,一個人的本質,不是由這個人自身的品性、能力、性格等決定的,而是由他的各種社會關係決定的。可見,人是離不開社會的,離開社會,人就不是人。因為人就是相互承認,相互依存的。所以,人離不開人,人就是在人與人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變化的。一切的是非成敗,都在人與人之間。所以,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才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首先,我們自己先做一個好人,與人為善。其次,我們親近好人,再次,我們的善良帶一點鋒芒。最後,我們還要學會如何各種不善良的人相處。下面分述之。
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
好人是指品行正,有善心,寬厚待人的人。為什麼我們要做一個好人呢?我想可以分為三個原因。
一、 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有人說“因果報應”這一套我不信。我說,宗教裡的因果報應,你可以不信,但是蘇格拉底在哲學上也早就說過:“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有什麼樣的果,這是亙古不滅的定律。”這裡,我想說說科學上解釋的因果報應。
牛頓第三定律,大家都知道: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個定律已被科學證實,並構成經典力學的基礎。把這個定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換成作用和反作用就是因果報應。
這在資訊學上是這樣解釋的:一個人做了一件事,無論好事、壞事,這件事的資訊留在了這個空間。遲早有一天這個資訊會作用到這個人身上。所以,即使只是為了我們自己,也要善待他人。因為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古時候有一位善人,他福報很好,兒孫滿堂。他在臨終時,兒孫們跪在他床前說:您要離開我們了,最後留點什麼話讓我們終生奉行吧。善人說:你們只需記住四個字:學會吃虧,吃虧是福。其實,善良的人,根本不會吃虧。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善良給了別人,終會從別人那裡收穫善意。無論你對誰好,從長遠來看,都是對自己好。當你發現一花一草一木都在對你微笑,當你發現每件事都充滿順緣,當你發現身邊的人越來越喜歡你,這就是善良的迴音。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有一個農夫的玉米品種,每年都獲得極好的收成,而他也總是將自己的優良種籽,毫不吝惜地分贈給其它農友。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方?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也是為自己好。風吹著花粉四處飛散,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的種籽,在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質量。因此,我很樂意農友們都播種同一優良品種。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
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你若想被愛,就要先去愛別人;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你要想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
二、 為了心安理得。
先來講一個故事:2018年11月26日,四川閬中市的一位計程車司機姚師傅搭載了一位少女,少女情緒低落,說話含糊不清。少女下車後,姚師傅放心不下,就一路沿江邊尋找。找到女孩後,女孩卻跳入江中,姚師傅連忙跳入江中施救,最終女孩脫險。原來,女孩今年剛17歲,因和父母爭執而輕生。後來,有人問姚師傅為什麼這麼做,姚師傅說,當時沒多想,就覺得不放心, 萬一女孩出了事,他會一生不安心。
姚師傅說出了一個道理,我們做好人是為了安心。
前面講了,我們剛出生之時,就像一張白紙。最初寫進去的資訊作為我們為人處世的依據,是我們評判事物的“參照系”,而我們小時候都得到了大人們的悉心照顧。因此,我們反映出來,就應該是做一個好人,善待別人。如此,才會與我們最初接收的資訊和諧一致,我們才會心安理得。
反之,如果我們幹了壞事,這些資訊都儲存在我們的意識裡,每每想起來,我們都會感覺矛盾,感覺不舒服。這就影響我們的健康了。
所以,做一個好人也是為了讓我們自己心安,讓我們的良心能找到回家的路,讓我們沒有任何矛盾地活著,更健康地活著。
三、 更容易構建美好的心境。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好人更容易幸福。我們要做一個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別人反饋給
我們的絕大多數都是稱讚的、感謝的、積極的、正面的資訊。這些資訊存在我們的意識裡,構成心境的基本組成元素。這些元素多了,自然,我們更容易構建美好的心境。
而且,一個好人,凡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想,而心境就是我們我想象中的,所以,好人更容易構建美好的心境。 這就是為什麼馬斯洛說: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
退一步講,一個人即使不做好人,起碼不要做壞人。因為作惡是與天地良知作對,是與人間正氣為敵,是會把所有“公義善良的人”都變為自己的仇敵的行為。這種行為,即使能讓人得到一時的蠅頭小利,從長遠看,也一定“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