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昨天我們C次元的同事走訪特斯拉門店,驚歎於顧客人頭攢動、銷售意氣昂揚的同時,有一位特斯拉的(前)員工,丟擲來一枚炸彈——特斯拉領導“暴力脅迫”其離職。
“相關領導暴力脅迫離職”;
“搶奪手機,躲到廁所無濟於事”;
“辦公室玻璃門都碎了”;
……
以上,是來自於特斯拉合肥某專賣店交付員Leila的陳述。按照當事人的說法,其遭到了領導的“暴力脅迫”離職,並相繼遭受到了肢體衝突、暴力搶奪手機、限制人身自由等事件。
破碎的辦公室門,以及洗手間壞掉的零件
其實,“離職風波”是個11月下旬的瓜,但當事人12月13日在自己的公眾號更新了文章,昨天也在某些平臺釋出了內容,表示現在其工作狀態已經由停職變為“離崗”。加上有訊息指出“特斯拉在變相裁員”,故而倒也不完全算是“舊聞新炒”。
問題來了,在各種吃瓜很容易反轉的今天,我們先別忙斷定到底是誰有錯,不如來分析分析,這一波對特斯拉到底有什麼影響。
水土不服?變相裁員?
事情的導火索,來自於今年7月當事人的一次業務失誤。
情節1:7月中,Leila在操作時誤複製了另一個訂單號,導致客戶提前匹配了車輛。
情節2:特斯拉收到Leila同事舉報,對Leila進行停職調查。
如果只是這兩個情節,料想大家都不會產生什麼疑問:業務操作失誤,違反規則,按規則處罰。
不過當事人在陳述裡埋下了兩顆炸彈。
其一,雙標。
Leila宣稱:該事件第一時間發現後,已將客戶配置修正,中間等待時間客戶產生了情緒,但也在正常交付週期交付了正確配置的車。另外,Leila還表示,“誤操作”事件並非自己一人做過,其他員工也有過類似錯誤觸犯,而當Leila向領導詢問為什麼“別人不籤我要籤”時,領導回覆“你要反思你自己”。相關細節,Leila也提供了錄音為證。
其二,“暴力脅迫”細節。
據Leila表述,當其從會議室到洗手間,希望向家人尋求幫助時,因攜帶手機(工作手機),被陸某、蔣某追出,並一路追到了洗手間,蔣某將門衝撞開後,搶奪了手機。陸某此時在外面說道:搶錯了,是另外一個手機。
Leila趁此間隙跑出洗手間蜷縮在過道,對外大喊:“救命!求求你們!救救我!” 幾個客戶和同事聞聲趕來。見此情形,客戶建議報警處理,蔣某、陸某才不敢繼續。
Leila公眾號文章截圖
在權威機構(如公安機關、法院)給出裁定之前,我們沒必要著急站隊支援對立雙方中的一方。截至本稿結束,並未見特斯拉官方訊息、警方通告,以及關於Leila最後獲得的處理結果。相關Leila的最後一篇公眾號文章也截至到12月13日釋出。
不過,我們可以從一些旁側資訊推斷出一些可能。
首先,這位Leila不是特斯拉的理想員工。據悉,Leila的勞動合同法將於2022年2月19日到期,特斯拉法務部楊某則明確告知Leila,合同到期後公司將不再與其續簽。那麼是否存在一種嫌疑:特斯拉借用當事人業務操作失誤,提前將其解僱?目前看,這種機率比較高。
其次,特斯拉在中國快速擴張,確實可能遭遇“成長的煩惱”。另有訊息爆料稱,特斯拉強制其HR人力資源裁員。而類似Leila的遭遇,很可能是變相裁員的一次體現。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因為特斯拉發現團隊擴張步伐太快、超出訴求,因而需要收縮,還是團隊中進入並不理想的員工,需要進行最佳化?僅從爆棚的訂單看,似乎更是後者,但特斯拉和新勢力都屬於前期訂單量驚人、後期爬升亟待尋找支撐的型別,仍然不能排除激進擴張帶來成本壓力、進而變相裁員的可能。
第三,特斯拉對中國環境仍然未能充分適應。
熟悉特斯拉企業文化的人都知道,特斯拉講究“效率至上”,內部員工面臨的工作壓力極大,而一旦業績突出,獲得的獎賞也頗為豐厚。“馬斯克是個要求極為苛刻的人,這種節奏是很多人適應不了的”,特斯拉前公共關係副總裁理查德·雷耶斯(Ricardo Reyes)表示。
按照各位現任、前任特斯拉高管提供的說法,如果員工同馬斯克意見不一致,多半下場就是捲鋪蓋離職;至於倘若無法完成特斯拉冷酷無情的高指標,被炒魷魚更是天經地義。“給你一個impossible mission,完成了,你將會得到一筆很大的bonus獎金,完不成你就走人。”
如何讓中國員工充分接受這一點?而不是像Leila抱怨的那樣,指責“官僚主義在特斯拉蘇皖交付部門已經根深蒂固”。
這世界上最難的不是建立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取向,而是讓更多的人讀懂自己的企業文化,接受自己的價值取向。
甚至品牌力強勢如特斯拉,也會遭遇這種煩惱。而這樣的煩惱,恰恰是在長期角度對特斯拉造成傷害,哪怕短期內銷量依然火爆。
短期可無視,長期難坐視
以C次元的判斷,哪怕這一次Leila把聲勢造到最大程度,短期內也不會明顯傷及特斯拉銷量,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負面訊息有滯後性,大眾碰撞門也是晚了半年影響銷量;
二是這批使用者的價值取向跟之前的使用者不同,特斯拉優點受到重視,比如智慧化、品牌美譽;
三是本次“暴力脅迫員工”屬於產業層面的訊息,在新聞類別裡歸於“to B”,特斯拉自動加速、無法剎車屬於產品層面的訊息,在新聞類別裡歸於“to C”,對消費者而言,to C類新聞產生的衝擊大得多。那麼,連“剎車門”都沒能擋住特斯拉的銷量勢頭,“暴力脅迫員工”又怎麼會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四是我們同事在上海本地店面調研,而上海是特斯拉在中國的大本營,消費者喜歡新銳洋品牌,這裡頭很多人並不能分清什麼是駕駛輔助,什麼是自動駕駛,特斯拉有哪些缺點。
然而,事情總有正反兩面。短期內特斯拉可以安然無虞,不等於長期穩坐寶座。
物極必反,追求極致的特斯拉或許並沒有深刻理解這條東方哲理。
特斯拉如今的影響力、股價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雖然馬斯克還放出來“2030年特斯拉年銷量2,000萬輛”的風聲,但那需要在2020年50萬輛的基礎上連續10年都實現年均複合增速35%,還得確保純電動車使用者群體能夠達到那樣高的增速。因此要想再進一步爬升到蘋果級別的萬億美元市值,的確極為艱鉅。
一方面,是由於特斯拉能夠迅速崛起,並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實力。如今美國需要捧起一個喬布斯之後的矽谷技術偶像領袖,馬斯克是最佳人選,還需要維持甚至拉昇美股大盤,勢必要保特斯拉;中國又需要特斯拉作為鯰魚,帶動新能源產業鏈發展。兩個全球最強大國共同為特斯拉大開方便之門,才會有美國多個州對直銷睜一眼閉一眼,中國同意特斯拉獨資建廠,也才有了特斯拉如今的發展。
另一方面,特斯拉在捅向傳統車企和消費者刀子的同時,那柄利刃也會直插自己的心窩。沒有任何一家以消費者為草芥的企業能夠熬過行業規律,特斯拉誠然並非“完全無視消費者”,但過於聚焦在對技術的自我理解上,和一部分人群的喜好迎合上,自然難言長久。
輿論喜好話題性高的人物和事件,於是馬斯克和特斯拉在潮水般的言論裡,以浪尖波谷來回跌宕起伏的姿態,走上了神壇。然而終究馬斯克不是神,特斯拉不是神蹟,一切都是時代和規律的產物。公眾在參與“造神”的同時,下個階段便可能是集體“誅神”。
總是從背後捅刀子的馬斯克和特斯拉,會倒在這場“誅神之戰”中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