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公司在執行數字化轉型時, 是屬於系統思維還是線性思維的框架呢 ?數字化轉型、為什麼企業可能在這一步就犯錯了 ?
我先來說一說現在大家都已經見怪不怪的一個現象 :
今年起,講授數字化轉型的書籍、課程如雨後春筍一般。大家漸漸已經不再談什麼是數字化、為何要數字化 ?而是側重在行動, 開始數字化了, 尤其是許多各行業的頭部企業該買軟體、該上雲平臺、該做的專案也一一展開了....。如果說以上屬於『需求方』的行動話。那麼『供應方』也不落人後。許多優異的軟體公司、技術提供商亦如百花齊放般的展露頭角。IT時代大家談的是 ERP、CRM、OA...現在大家開始談中臺(資料中臺、業務中臺)、低程式碼、CDP、MA、MT...... !
我從去年疫情之後開始在今日頭條撰寫『洪東盈數字化視界』專欄、在阿里的培訓平臺對大型企業教授頂層設計方法論課程、跟阿里副總裁及幾位專家合寫了一本『數智驅動新增長』的書、同時還執行了請了幾個頭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的專案...
一路走來我也觀察發現以上供需雙方有許多互相交融提升,但也有許多相互抱怨的過程。
以上好的現象我就不再費文筆錦上添花了,今天這篇頭條我來談一個非常重要但你可能沒有注意到的關鍵因子~『企業在執行數字化轉型戰略時是從系統思維還是線性思維切入』:
我先以一個『賺錢及值錢』的小故事來說明什麼叫系統思維跟線性思維的差異 :
從前有一個村莊沒有水,村長委託兩個年輕人給這個村莊供水,讓村民向他們支付費用。
第一個年輕人『小挑』,馬上買了兩隻大桶,每日奔波於 10 裡以外的湖泊和村莊之間,挑水很辛苦,但勤勞能致富,『小挑』立即就賺到了錢。
另一個年輕人叫『大智』,『大智』和村民簽訂合同後,他人消失了。幾個月後,『大智』帶著一個施工隊和一筆投資回到了村莊。原來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他做了商業計劃,找到了投資,註冊了公司,並僱用了專案施工管理的專業人員。之後,『大智』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修建了一套從湖泊通往村莊的供水管道系統。
你看,同樣的兩個年輕人,對一件事情的判斷為什麼會如此不同呢?『小挑』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要素,村裡缺水,我只要把水挑過來,我就能賺到錢。這是一種線性思維,線性思考是隻要能搞定一個單一要素,就能解決一個問題,但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大智』是用系統思維看一件事情,村裡缺水,我不能靠勞力來供應水,現在年富力強,能挑得動水,年紀大了,挑不動了,問題還是解決不了。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內部要素,修建一條管道,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雖然一年多沒有收入,可是當管道建好後,就產生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聽完故事,我想你應該明白什麼是『系統思維』了 ~ 只看到表面要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探究事物的內部結構,才能解決問題。
前面我提到供需雙方有許多相互抱怨的場景發生, 其實大都是由於雙方都基於『線性思維』來開展合作。怎麼說呢?由剛剛軟體公司所標榜的產品名稱就明白大多針對企業的某一部門提供數字化的先進方案, 這些方案在技術框架上並沒有問題, 但到實施匯入的時候就會出現兩個大落差:
1. IT時代沒有搞定的各套裝軟體資料庫煙囪林立的病徵,DT時代一樣得先搞定, 但大多軟體『供應方』並沒從資料治理全貌的角度來考量如何跟其他現行的老IT系統以及新匯入軟體對接整合。
2. 『需求方』在跨部門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場景設計及業務流程再造上並沒有準備好, 這個任務通常是業務/市場部門為主導且需跨部門協作創新,而不是IT或外部軟體公司能代行的。
以上現象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於『供需雙方』線上性思維的點都是對的, 比如市場部們匯入MA、MT軟體; 業務部門購置業務中臺... 這些都對,但也都不夠完整, 不夠的原因是 :對消費者而言是不管你是業務部門還是工廠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他只在乎數字時代享受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多觸點的客戶體驗。一個已經數字化的企業,它能做到的外顯效果就是對目標客群洞察的及時反饋, 這是一個公司各部門、各軟體整體系統運作才能做到的。而非單一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能完全搞定的。
那怎麼亡羊補牢應對呢?建議:
1. 召集各部門核心人員及時進行一場『數字化戰略覆盤共創式工作坊』, 從『系統思維』的角度開誠佈公的開始面對...
2. 上述溝通之後, 進行『融合公司內部商業及數字戰略的頂層設計專案』~從『系統思維』融合公司現有存量、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變數、如何產生新增量的場景/流程再造; 同時,迭代更新原有公司的商業戰略。
3. 正視數字時代的資料治理, 併成立資料治理委員會(由內部高管及外部專家共同組成。)。
以上分享,希望對您企業在數字時代旅途邁進有所助益。
備註 :
於12月9號我受邀在『時代光華平臺』做了一場線上直播~『數字化轉型通關指南20講』, 其中有些答疑對話,也跟如何用系統思維的方式因應企業數字化轉型相關 ~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聽聽這場直播相關內容 (回放連結:http://21tb.cn/TvMli00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