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緬北地區,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金三角地區猖獗的毒品犯罪活動,和當地與中國錯綜複雜的關係。近年來,隨著緬北地區成為詐騙犯的大本營,這裡也頻頻登上新聞頭條。中國人不騙中國人的說法,正是來自緬北的詐騙。
事實上,緬北地區,是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緬北地區又被稱為上緬甸,主要由馬圭、曼德勒、實皆等省和欽邦、克耶邦、撣邦、克欽邦等組成。其中,撣邦是華人的主要聚集地,這裡武裝林立,派系眾多,形勢複雜而敏感,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果敢和佤邦,分別是緬甸撣邦的第一特區和第二特區,雖然都是華人聚集地,但不同的派系,註定讓他們漸行漸遠。
它們曾同為緬甸的“國中國”,擁有獨立的武裝,堅持著華人傳統,但如今已經變樣,果敢已經逐步被緬甸政府收編,佤邦依舊保留著自己的獨立武裝,成為緬甸境同內的“小中國”。在與中國的關係上,兩個地區也呈現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果敢與佤邦組成的撣邦
天下之土莫非王土,此言誠不虛,果敢與佤邦為主的撣邦地區,很早就是中國的領土。
華人大量進入緬北地區的歷史,很早就開始了。在古代,國家與國家的疆域並不明顯,漢人就已經在向緬北地區擴散,尤其是中國在緬北地區建立行政機構後,大量漢人不斷湧入,將這裡變成了華人為主的地區。後來的幾次重大歷史事件,加劇了這種情況。
第一件事就是明朝的覆滅,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榔,帶著南明的一眾追隨者經雲南逃往緬甸,在此苟延殘喘。吳三桂曾帶領10萬人馬,兵臨城下,迫使緬王交出永曆帝。永曆帝在昆明被處以絞刑,最終安葬於貴州都勻高塘山永曆陵。南明的其它人員,自然就留在了緬北。這些南明倖存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的果敢族。
第二件事是清緬戰爭。1762年,緬甸入侵中國雲南,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鬥,最終清軍大勝。這場戰爭,導致剛剛崛起的緬甸被嚴重削弱,甚至後來主動要求向大清進貢,暹羅也得以復國。前往前線作戰的漢人,索性留在了當地繁衍生息。
第三件事,是近代以來,隨著馬幫的興起和緬甸礦產的發現,大量漢人不斷從陸路和海路進入緬甸,在這裡經商開礦,緬甸華僑社會基本形成。
第四件事,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的中國遠征軍,為了保住中國西南最後的交通樞紐,中國軍隊奔赴緬甸作戰。軍事目的雖然達成了,但中國軍隊所遭遇的重創,幾乎是潰不成軍,許多軍人與主力部隊走散,留在了緬北。
第六件事是解放戰爭,雲南解放前,國軍第8軍和第26軍餘部潰逃到緬北地區,在此盤踞了下來。老蔣收編了這支武裝,希望將他們變成日後反攻大陸的據點。這支部隊控制的地區,就是今日之佤邦。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果敢與佤邦都是華人聚集地區,但由於融入人員的不同,果敢與佤邦並不能真正融入在一起,這也是今日果敢與佤邦處境截然不同的原因所在。
無論這裡的形勢多麼複雜,有幾點是肯定的,首先一點,撣邦曾是中國的領土。在英國佔領緬甸後,曾與國民政府針對兩國邊界進行過劃分,雙方都非常明確地將撣邦大部分地區劃給中國,因為這裡曾是中國的領土。不過,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英國迫使國民政府就範,將撣邦地區劃入緬甸。
1947年,緬甸將撣邦同盟和佤邦所在的區域,劃入緬甸緬甸聯邦,並起名為撣邦。第8軍 、第26軍的殘部退入緬甸後,控制了撣邦。
1960年,中華人民政府與緬甸對領土進行重新劃分,為了將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劃入中國,同意將撣邦劃分給緬甸,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地理局面。
雖然撣邦被劃入了緬甸,但這個新成立的國家不僅解決不了外憂,自身也是派別林立,其中,緬甸共產黨曾短暫統一過撣邦地區。
短暫的統一
在英國人統治緬甸期間,許多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進步人士,成立了緬甸共產黨,其中就包括緬甸政府總理的吳努與民族英雄昂山,昂山是“緬甸國父”,也就是昂山素季的父親。
雖然緬甸共產黨成立了,但在其內部始終充斥著矛盾與鬥爭,這種分裂依舊是今日緬甸面對的難題。以昂山為首的“白旗共產黨”嚮往中國模式,昂山還專門計劃前往延安學習中國共產黨的經驗,不過半路被日本人囚禁了。
以德欽梭為首的“紅旗共產黨”,更加傾向於蘇聯模式,他自己也曾秘密前往蘇聯學習,不過,紅旗共產黨在緬甸獨立後遭到政府軍的圍剿,最終煙消雲散。
在政府軍的圍剿之下,白旗共產黨當然也是自顧不暇,被迫退入了緬北一帶。緬共當中的克欽族部隊,則跨過邊境,退入了中國,被中國妥善安置了下來,因為他們其實就是漢人。
眼看緬甸共產黨就要被全部剿滅的時候,緬甸的排華運動卻給了他們機會。1967年6月,緬甸國內興起排華運動,大量華人遭到屠殺,就連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和新華社、中國民航辦事處都受到了衝擊,中國還一度中斷了派駐緬大使。
在這個時刻,無論是中國國內,還是緬甸的華人,都表現出了同仇敵愾的勇氣。緬北地區的華人武裝,開始團結起來,以緬共人民軍人民軍為旗號,與政府軍展開激戰,就連那些已經在中國安定下來的緬共成員,也重新武裝並集結完成,前往緬北,參加捍衛中國人的戰鬥。
許多知青走出國門,出境加入緬共人民軍,參與對緬甸政府軍的作戰。戰鬥慘烈,許多人留在了緬北,後來,這些人大部分成為了緬北的各種武裝首領。
1979年後,中國與緬甸的關係得到改善,同時中國也主動調整了外交政策,不再支援緬共。失去造血能力的緬北武裝只得透過鴉片貿易來維持開銷。
隨著外部壓力的減輕,緬共內部也開始土崩瓦解,所有的地方武裝重新各自為政,緬共風光不再。
鼎盛時期,緬共武裝總共控制了近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近200萬人口,武裝人數達到3萬人。不過,到了1989年6月,緬共中央已經只剩下幾十人寄居在別人的地盤上,最高領導者們開著會,依舊在發號施令。三個月後,緬共消失了,毒品與內部矛盾,最終害了他們。他們留下的唯一遺產,是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地下毒品貿易和運輸通道。
果敢與佤邦,曾是緬北地區最大的武裝勢力,隨著緬共的瓦解,自然又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日漸消失的果敢
先前說過,果敢地區的華人,是南明時期的漢人後代,這個地區的華人,沿襲著當時土司治理社會的傳統,保持著可觀的武裝力量。抗日戰爭時期,果敢土司楊文炳主動返回中國,要求參加抗日戰爭。
楊文炳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果敢自衛隊上校司令,肅屬宋希濂第11集團軍,他率領所部1000餘人對日作戰。這充分說明,此時的果敢武裝,依舊保留著漢人血性的一面,他們也渴望迴歸中國。
不過, 楊文炳被人誣陷曾與日軍勾結,被逮捕入獄,雖然事後被證明是無中生有,但這也讓他對國民政府大失所望。1947年,楊文炳返回果敢,簽訂了緬甸政府發起的《彬龍協議》,就共同建立緬甸聯邦達成一致。
緬甸軍政府上臺後,對果敢地區武裝進行了圍剿,繼承父親地位的楊振才居然相信了政府的話,主動放權,遠離權力中心,最終導致果敢被緬甸政府接手。
但他的手下看出了政府的野心,死活就是不交權,其中之一,就有日後成為“果敢王”的彭家聲,他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率領果敢人與政府軍交戰,目的正是要保住果敢的獨立地位。
在最困難的時期,彭家聲一度退入了中國境內,才沒有被剿滅,最終在中國的幫助下,重新集結隊伍,返回緬北,加入了緬共,繼續與政府軍交戰。
關於彭家聲的故事,又是一段風雲往事,觀史暫且略過不提。單說彭家聲加入緬共武裝後,遭到排擠,只能選擇隱居,直到緬共垮臺,自己人掌握實權後,他才重新出來主持大局。
緬北武裝的同仇敵愾,讓緬甸政府軍收復緬北的野心破滅,他們重新採取懷柔政策,對地方武裝實施招安,果敢就敗在了這招上。
果敢武裝內部的矛盾,再次讓彭家聲出走,讓果敢實力大降,緬甸政府軍以控制局面的名義進入果敢後,控制了所有制高點,並沒有兌現退出果敢的承諾,實現了實際控制果敢的目的。
緬甸軍政府控制果敢後,當然是要在當地開展“去中國化”,他們派來了大量緬語教師,授課也以緬語進行,其目的正是為了消除當地的中華文化。
如今,果敢已經逐漸淪為緬甸政府的盤中餐,不僅沒有什麼話語權,就連對中國的態度上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可以說,世上已無果敢。
但曾與果敢情況差不多的佤邦地區,則出現了與果敢完全不同的局面。
佤邦的堅守
佤邦與果敢同時脫離緬共領導後,鮑有祥成為了佤邦的實際控制者,他與緬甸政府握手言和,將佤邦變成撣邦東部第二特區,接受緬甸軍政府的領導,但堅決不放棄自己的武裝力量,在原有部隊的基礎上,還收編了幾支地方武裝,組成了佤邦聯合軍,他還主動攻城掠地,戰勝坤沙集團,順帶著控制了對方的區域。
槍桿子裡出政權,有自己武裝的佤邦,緬甸政府軍當然不敢輕舉妄動了。緬甸政府還主動給他們劃了一塊土地,幫助他們擺脫對毒品生意的依賴。
佤邦繼續堅持著這裡賴以生存的中華文化,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全面學習中國,與中國交好,他們學校使用的教科書,是中國通用的教科書,他們使用的手機訊號,也是中國移動的。疫情期間,佤邦還主動向中國捐獻口罩。
佤邦學校
佤邦儼然是一個縮小版的中國,近年來,佤邦在大力發展經濟,擺脫毒品生意的同時,始終維持著強大的武裝力量。我們經常在抖音上刷到佤邦青年,唱著中國歌,說著中國化,以中華文化而自豪,卻穿著一身軍裝,就是因為他們要維持軍事力量的體現。
果敢與佤邦,都是中國人在海外建立開枝散葉的結果,曾同為緬甸高度自治的區域,如今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局面,果敢已經毫無話語權,佤邦卻能一枝獨秀,時常受到中國的關愛。其中原因,當然是因為果敢放棄武裝選擇妥協,而佤邦卻堅持著自己作為中國人血性而導致的。以後,佤邦迴歸中國,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