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成
解秘《江南民居》----《江蘇民居》的前世今生
陳國成
今年恰逢新中國編序普票----普二十三組《民居》普通郵票發行35週年,三十五年前,郵電部以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建築為圖案,發行普23組14種民居普通郵票,設定14種面值,從1986年4月1日至12月25日9個月的時間裡分10次發行。該民居普票發行之後十年間,其用量之大,印次之多,版式變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我想問集郵者:你們當年是否知道或聽說過有一枚叫《江南民居》的普通郵票嗎?它如果真的存在為什麼35年來集郵圈沒有人提起,後來又以啥名目出現在風雲際會的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今天筆者就在這裡為你解密《江南民居》——《江蘇民居》的前世今生。
一、《江南民居》--《江蘇民居》的前世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七日郵電部郵票發行局以(1986)票發字第44號檔案《關於發行<民居>圖案第二十三組普通郵票的通知》(圖1a/b)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郵電管理局、北京市郵局、重慶市郵局:
圖1a
檔案的具體內容是:
“為進一步滿足郵政通訊業務發展的需要,適應國際港澳郵政資費的調整和使普票品種、圖案多樣化,郵電部將於一九八六年四月一日發行《民居》圖案第二十三組普通郵票。這組郵票是以我國曆史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建築為圖案,用以反映當地居民傳統的習俗和民居建築藝術,它具有濃厚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氣息,也使普票能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豐富的知識內容。”
郵電部郵票發行局關於《民居》圖案第二十三組普票發行的通知開頭用150多字篇幅告訴大家關於發行《民居》普票的意義及郵票特點,這在其它組普票的發行通知裡是很少見的。緊接著通知進一步明確該組郵票各圖的圖號、圖名與面值。
第一圖 內蒙民居 1分
第二圖 西藏民居 1.5分
第三圖 東北民居 2分
第四圖 湖南民居 3分
第五圖 江南民居 4分
第六圖 北京民居 8分
。。。。。。。。。。。。
。。。。。。。。。。。。
第十四圖 浙江民居 1.10元
全組面值4.695元,彩色影寫版印製,背面刷膠。發行日首先出售第三圖“東北民居”2分面值的郵票,其它面值的將陸續出售。
郵電部郵票發行局(蓋紅色公章)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七日
從上述郵票發行局的發行通知我們獲悉:《民居》圖案的普二十三組普通郵票正式發行日是1986年4月1日,發行首日只出售2分面值的東北民居普票,其它各種面值的民居普票在此以後陸續出售。這些郵識在普票界也早已形成共識。但是在《民居》普票發行35年後的今天,筆者在此想披露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面值4分的江蘇民居最先的票名叫“江南民居”,讀者只要認真閱讀郵電部郵票發行局(1986)票發第44號檔案《關於發行<民居>圖案第二十三組普通郵票的通知》原文,其中“……第五圖 江南民居 4分”赫然在目。
也許集郵者有人會問:是不是44號公文中存在“江蘇”與“江南”一字之誤,將“江蘇民居”誤寫為“江南民居”,用不上大驚小怪。然而關於“江南民居”與“江蘇民居”之誤自有更權威的糾錯之舉。筆者經過多年的尋覓,終於找到郵電部門官方正式的檔案得以認證。
圖2
請看郵電部郵票發行局(1986)票發第65號檔案《關於更正第二十三組普通郵票第五圖圖名的通知》(圖2),在該通知中明文指出:
“我局(1986)票發第44號檔案《關於發行<民居>圖案第二十三組普通郵票的通知》中,第五圖圖名‘江南民居’,經部研究改為‘江蘇民居’。特此通知。”從郵電部郵票發行局(1986)票發第65號檔案《關於更正第二十三組普通郵票第五圖圖名的通知》明確地告訴我們:之前的《民居》發行通告中第五圖的圖名“江南民居”的“南”字不是簡單的行文筆誤,將第五圖的圖名改為“江蘇民居”是經過郵電部領導慎重研究後作出的更改,並正式行文通知全國各地郵政部門,行文時間是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一日,距離前文(指發行通知)僅24天,而距離普二十三組發行首日僅僅過去十天。
有一個疑問多年來一直纏繞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就是作為常用面值4分的江蘇民居普票為何會拖到普23全組前面10種面值分七批出售後,在1986年10月15日第八批才與1元面值的福建民居普票一起出售;而作為常用面值8分的北京民居早在1986年6月15日就已正式發售,會不會是由於早先定好第五圖是“江南民居”因圖名緣故而推後至第四季度才印製發行,箇中原因亟需知情者揭開原由。
二、《江蘇民居》的今生
(一)江蘇民居的版式
江蘇民居(細齒)普票是北京郵票廠使用瑞士七色“喬利”高速輪轉機電子影寫版印製(圖3)。
圖3
每個印刷全張由4個郵局全張組成,每個郵局全張60(10X6)枚郵票,郵票規格25 X30mm,齒孔13X13.5。每個郵局全張上下邊紙各有2個對稱的廠銘。“普二十三組”組銘和“江蘇民居”票名位於第60號票的下方邊紙。按照普票界約定成俗的版式簡單劃分,江蘇民居版式又分為早期印製的“白牆”(圖4)
圖4
和後期的“棕牆” (圖5)等四種版式。
圖5
1.A版式。圖6就是通常講的“白牆”特徵郵票。在郵票圖案左上方3樓右窗外牆壁為白色,故俗稱“白牆”。A版式另外一處明顯的特徵是下邊紙(責任版)廠銘與“雙銘”(組銘、票銘)中間十字線橫線在“廠”字中間(圖6a),橫齒通邊,上邊紙有三條黑色橫線電眼。
圖6a
圖6b
2.B版式。圖7就是通常講的“棕牆”特徵郵票。在郵票圖案左上方3樓右窗外牆壁為淺棕色,故俗稱“棕牆”。與“棕牆”版式特徵相對應是下邊紙(責任版)廠銘與“雙銘”(組銘、票銘)中間十字線橫線在“廠”字最後一捺的等高位置(圖7a)。橫齒同樣通邊。
圖7a
圖7b
3.C版式。圖8具備上述B版式“棕牆”特徵及下邊紙十字線橫線等高於“廠”字最後一捺的位置。但最大的差異是橫齒不通邊。(圖8a)
圖8a
圖8b
4.D版式。圖9版式具備上述B版式“棕牆”特徵及下邊紙十字線橫線等高於“廠”字最後一捺的位置。但D版式最大差異是該十字線黑色、棕色雙色豎線長度5mm,明顯超過前面A、B、C三種版式“十字線”豎線的長度。(圖9a)
圖9a
圖9b
(二)江蘇民居變體票:
1.漏齒:圖10是部分漏齒的江蘇民居普票,右邊豎齒下半部出現漏齒。4分面值的江蘇民居漏齒票十分罕見。
圖10
2.齒孔移位:①圖11a是江蘇民居齒孔右移位變體四方連,豎行齒孔已打進民居圖案及4分面值左側;②圖11b是江蘇民居齒孔下移位變體四方連,橫齒孔下移侵入民居屋頂,以至該四方連下端露出四座房子的屋頂;③圖11c是江蘇民居齒孔右移位信銷票,面值4分的“4”字被切掉一半了。
圖11a
圖11b
圖11c
3.折白:圖14是江蘇民居折白變體版票,其折白貫穿該郵局全張第三橫行的10枚郵票。
圖14
4.套色移位:①圖15是紅色套印左移的四方連;②圖16是貼有江蘇民居紅色左移位變體票的實寄封,其移位細看還是較明顯的。
圖15
圖16
5.汙印:圖17a和圖17b均是上邊紙出現黑色汙印變體票,汙印上下寬度16mm,類似的汙印變體票寬度13mm。
圖17a
圖17b
6.裁切變異:①圖18是江蘇民居右上格郵局全張(版號7008),下邊紙出現棕褐色與黑灰色雙色標及4個“北京郵票廠”廠銘;
圖18
②圖19是江蘇民居左上格郵局全張(版號30427),上邊紙出現棕褐色與黑灰色雙色標,右上角還多出一個“江蘇民居”票名(圖20)。
圖19
圖20
(三)江蘇民居的發行與使用
4分面值的江蘇民居是普二十三組民居普票第八批於1986年10月15日正式出售。4分面值既適應該票發行期間本埠平信資費,也是外埠明信片資費。
1.圖21是北京集郵家白而強寄青海集郵家吳廷琦的首日實寄封,銷“北京/開(分)筒/1986.10.15.13”日戳。寄信人為著名的集郵專家,選擇江蘇民居普票發售首日實寄給遠在青海西寧的普票專家吳廷琦會士當是十分自然而然的。
圖21
2.圖22是單貼江蘇民居普票寄給哈爾濱的明信片,銷“黑龍江佳木斯1986.12.18”日戳。
圖22
3.圖23是單貼江蘇民居普票寄本埠的信函,銷“天津/5(支)(5)1986.12.12”日戳,4分面值符合全國郵資調資1990年7月31日之前的本埠信函資費。
圖23
4.圖24是單貼江蘇民居普票寄蘇州本埠信函,銷“江蘇蘇州/215004/1990.7.30”日戳,時間節點剛好是使用40年本埠平信0.04元資費的最後一天,從1990年7月31日起,本埠平信資費調高為0.10元。
圖24
5.1990年7月31日全國郵政資費調整後4分面值適應本埠印刷品100克的資費標準。圖25是貼有江蘇民居票寄本埠印刷品,銷“福建泉州/362000/1990.8.5”日戳。
圖25
本文的參考文獻:
1.孫少穎主編的商務印書館 2004年版《中國郵票史》第九卷 2.鄧德勤《普郵網》關於民居普票版式研究的郵文與圖片
3. 陳國成《民居普票在新時期的重大變化及其意義》《集郵博覽》2020年第四期。
再次對所有關心支援民居普票研究的老師和郵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全文完)
作者陳國成會士(右)和瞿百順會士在高郵中國集郵家博物館合影
(張華東 攝)
【作者簡介】陳國成,1949年出生於福建泉州,高階經濟師,中華全國集郵聯會士、集郵聯郵展委員會委員、國家級郵展評審員,福建省郵協第八屆理事會副會長、郵展委顧問,新中國普通郵票研究會創會會長。退休前任福建某外企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副總裁。
1995年獲福建省職工自學成才獎、1998年獲“全國職工讀書自學活動先進個人”、2001年獲全國總工會“優秀員工之友”。2005年獲泉州市勞動模範、2008年獲福建省勞動模範、201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其家庭榮獲2015年“福建省最美家庭”,2016年榮獲“第十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陳國成先生立足本職工作,學用結合,先後在《光明日報》、《中國商業經濟研究》、《福建論壇》和香港《中國工商導報》等報刊發表50篇經濟論文並數次獲獎。業餘時間潛心集郵,其編組郵集《新中國早期普票(1950-1955》分別在2001南京、2003重慶全國郵展摘取大金獎,2003中國綿陽亞洲國際郵展、2005新加坡世界郵展大鍍金獎,2014長沙全國郵展金獎加特別獎;《新中國新幣面值普票(1955-1969)》獲2008香港亞洲國際郵展鍍金獎;《文革普通郵票》郵集獲2017杭州全國邀請展大鍍金獎加特別獎;《中國民居普票》郵集獲2018以色列世界郵展鍍金獎、2019中國武漢世界郵展大鍍金獎。其撰寫的集郵研究文章百餘篇,發表在《中國集郵報》、《集郵》、《集郵博覽》、《上海集郵》等報刊,多篇集郵論文獲獎併入選全國集郵學術優秀論文集,《新中國普通郵票(1950-1974)》專著獲2018布拉格世界郵展鍍金獎、2017年榮獲年度十佳集郵圖書,2018榮獲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優秀集郵圖書一等獎;《好風憑藉力,助我“三不誤”》郵文榮獲紀念改革開放全國集郵徵文一等獎。其事蹟被收入《中國集郵人物風采錄》、《中國收藏家大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大辭典》等。
(注:此文是陳國成會士2021年12月19日在“亞洲郵學論壇”為郵友們做的講座,感謝陳先生授權轉發此文,此講座也是“亞洲郵學論壇”開辦兩年來今年的最後一次講座,謝謝兩年來郵友們對講座的大力支援!祝大家集郵快樂!)
集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