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色倆目爾來庫!我是清真兔子總經理的廚子白洛生。今天我來跟大家說說世界的三大菜系!
中國菜系、法國菜系、土耳其菜系被公認為世界三大菜系!但凡敢自稱吃嘴精的估計都聽過這種說法,我最早聽說的時候,還以為是咱們自己講的呢,後來我去了一些國家旅遊,發現他們都這麼說,為此,我還專門在外網查了一下,在各種語言的網頁裡,基本上都是這種說法。
其實,根據網際網路的資料,有關“三大菜系”的內容,最晚不晚於上世紀50年代,那時候已經被公認了。在這之前說法就多了,什麼中國、法國、印度菜系,法國、中國、西班牙菜系,還有法國、義大利、中國菜系,還有最要命的俄國、中國、土耳其菜系。這八成是俄國人編的。無情哈拉少。
甭管咋說,這幾個說法裡面,中國都是比較穩定的。就是美國最高法的門楣上,它還是孔子、摩西、梭倫。分別代表了中國(東亞)、希伯來猶太(中東)、希臘(歐洲),東中西三個區域的思想體系。
其實,這個中、土、法三大菜系,就是中亞、中東、歐洲,我們大陸三種典型文明的代表。問題是,咱東亞和歐洲大家還是不陌生的,這中東的土耳其到底吃啥?這個吧,因為我在他們那邊晃悠過幾次會說點簡單的土耳其語,土耳其說的這種語言屬於突厥語,突厥人本來就是咱們北方的遊牧民,蒙、俄交界的圖瓦人,甘肅的裕固族都是很“正宗”的突厥血統。和我們黃種人還是很類似的。尤其是青海的撒拉族,他們和土耳其人交流基本上沒什麼障礙。
你可能會說:不對呀,都是講突厥語,怎麼這土耳其人長相完全是西方人的樣子:高鼻、深目、絡腮鬍的。因為歷史上,西突厥的一支“土庫曼人”,曾經是一路幹到了亞歐交界的小亞細亞,現在是土耳其的領土,這可曾經是亞美尼亞希臘人的基本盤,當地人很快就自願或不自願的被同化掉了,成了說突厥語的“突厥人”。
這群突厥人在老家的時候,本來信的是騰格里的“長生天”,這一路西遷,就信了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再到後來,這群大鼻子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又攻入了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徹底滅亡了東羅馬帝國。一路佔領歐洲,又掌控埃及,成了後來雄霸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就這樣一個文化極其雜糅多元的龐然大物,哪怕奧斯曼土耳其後來成了“東亞病夫”,被歐洲各國給肢解了,但飲食上不能被肢解,仍然相容幷包、豐富多彩。比如說東方遊牧民族的淵源,咱們的漠北天氣乾冷,極少有農業,所以,肉和奶比較多,導致補充維C的水果、蔬菜很缺乏,以至於透過牛奶發酵成的酸奶成為一種生活的必需品。
土耳其菜裡面,酸奶根本不是飲料,而是一種必備食材,還往裡面放鹽呢,甭覺得這是黑暗料理,他們盛行各類烤肉,本土最愛吃的是一種烤肉丸子,源頭算是典型的伊朗美食,另外還有國民美食小餃子,這也是從咱們這兒引進過去的,不光面食,米飯人家也愛吃,各種羊肉、雞肉手抓飯琳琅滿目,加上印度人愛吃的鷹嘴豆、黑胡椒和伊朗人喜歡的藏紅花、龍珠裡,簡直就是“雜拌達人”。
東方的風格齊活了,畢竟人家第一大城市在歐洲呀,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他們還有一道葡萄葉包一切的美食,什麼米飯、東羅馬遺留的各種蜂蜜蛋糕,長得跟咱們這裡的切糕一樣,更別說非常好吃,不得不嘗的各類特色披薩。所以我個人認為“三大菜系”的說法,絕非僅僅說這三個國家天下最強、飲食無敵了,而是說,這三個國家的飲食,更多的涵蓋了自己文明圈的飲食系統,是一個集大成者。
比如咱們的中餐,因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小米、大米以及蔬菜非常豐富,養殖業開啟得也早,所以做飯的時候,喜歡米加菜,加肉末燉煮的羹,尤其北部的冬天很冷,所以喜歡用大鍋燉煮以保溫,現在的東北還是這樣。又因為冬天太冷缺少食材,所以用肉、魚、菜去醃製發酵,形成了臘肉、火腿腸,各種鹹菜、醃菜、泡菜等食材,也有了醬油、醋等調味品。這是咱們的特點。
但是,在唐朝,因為和鮮卑、突厥等遊牧民交融緊密,所以也導致烤制的羊肉和麵食盛行,東南沿海貿易和漁業興盛,各種生吃的魚片——膾。所謂的膾炙人口、膾不厭精、鱸魚堪膾,都是常見的美食。也成了後來小日本“刺身”的源頭,等到宋朝的時候,基本盤開始縮小,中原農耕民族的肉和奶的比例肯定不如遊牧民族,但高蛋白也是必須的呀,那就用大豆蛋白製成的豆腐也算獨樹一幟,在宋朝非常興盛。同時把各種食材做成餡兒蒸出來的包子,也是非常興盛的。
從1000年前的宋朝就有記載:羊肉饅頭、牛肉饅頭、酸餡饅頭、蟹黃饅頭等等,那時候的饅頭就是現在的包子。包子這種美食,造成我們是真的集大成者。
從宋代之後平民文化的大興盛,南北朝就開始流行炒菜了。我們的蔬菜比例很高,炒菜不在話下,用植物油、動物油把蔬菜炒製出來,有時候也能得到比肉更強的妙味兒。配合米飯、炊餅那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單就這一點,西方的生菜葉子跟咱們絕對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再到後來的清代,遊牧民酷愛的水煮羊肉,演變成切得精細的涮羊肉。辣椒從美洲傳入中國,讓少鹽的貴族如獲至寶,然後帶動西南風靡辣椒,本就因為潮溼喜愛花椒的巴蜀,更是結合著辣椒,做出了特有的麻辣鮮香。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
在中餐的體系之下,巨大的國土之下氣候變化導致的豐富的食材、烹飪方式,讓大陸東方的韓餐、日料、包括東南亞菜,充其量都是中餐體系下的分支。你要是去過這些國家會很明顯地感覺到。或者說,中餐的形成,就是整合這片土地四方的差異和精髓。這一點,比起土耳其,更是有過之無不及!
比起中、土菜系,反倒是一直被看做極度高大上的法餐,在西方爭議是不小的。作為西歐地盤最大的國家,又有著奢華的波旁王朝,搞出一堆用紅酒、松露、黃油、乳酪、鵝肝、蝸牛、俄國魚子醬等食材,加上去印尼買過來的丁香、肉豆蔻,混合在一起,也是食材高階又複雜,關鍵是加上了某法國輪胎廠的加持,給全世界搞了個以法餐為基礎的評級,雖說評的是廚藝,但餐館裝修、擺盤比吃的還重要,造成了以冷前菜、湯熱頭盤、主菜、甜品之類等一系列的貴族流程菜,在世界各地都是最上檔次的存在。
但是平心而論,要說羅馬帝國的美食正統,在歐洲人看來,那還得是豐富的義大利菜,就不說我們熟知的義大利麵、披薩、牛排,都源於義大利的傳統。米麵、淡水魚、海水魚、畜類、禽類通吃的,在歐洲也是很少見的,尤其是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始,玉米、番茄、土豆傳入,他們瞬間又把這仨玩意兒玩的溜溜轉,所以,我覺得義大利菜才是歐洲集大成者。但他們的飲食普遍比較家常的,沒有法餐搞得那麼“高階”,畢竟西羅馬亡了1500多年了,東羅馬也被土耳其幹了500多年了,精羅震怒。
除了義大利餐,三大菜系之外的印度菜還是很有名的,在各類“受歡迎菜系”排名裡,印度菜一直是高居前列,但也可能是他們人多。雖然他們可以把萬事萬物都能做成黃色的糊糊,但是,你不得不說它還挺好吃的,我就比較喜歡。因為印度那邊太熱了,細菌滋生得厲害,導致很多東西容易腐敗,傳來傳去都是病。印度盛產香料,所以,這種做法是不得已而為之。看著“乾淨又衛生”,但薑黃、丁香、綠豆蔻、薄荷、肉桂、黑胡椒等複雜的香味兒是非常神奇刺激的。喜歡的愛死,不喜歡的受不了。不像在日本,嘴裡淡出鳥語,就靠印度菜續命呢。
我這人的胃實在是太思鄉了,所謂“高階”的“日料”,真的只適合旅遊的時候嚐嚐,要不了倆月,你一定會在拉麵配餃子配米飯中抑鬱。
我不是正規廚師,我的所有廚藝都是家母手把手教我的,所以在兔子經理,我只敢說自己是個廚子。什麼雞鴨魚、牛肉羊肉我都做的一般般,唯獨把兔肉做的爐火純青。別看我如此熱愛中餐,但我還是要說,真正熱愛美食的人,絕對不會把美食分為三六九等。世界那麼大,氣候那麼複雜,物產那麼豐富,衍生出的美食之多樣,絕不在一地一國,那是地球給我們的饋贈,中餐之偉大,也在於其相容幷包,而不是故步自封,我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很好的時代,把世界的廚藝,搬進了兔子經理,我的思緒,才能走到世界上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