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兩棲動物,由於它的叫聲酷似小孩的啼哭,所以一般又稱它為娃娃魚,它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主要棲息于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要有迴流水的洞穴中生活。
大鯢是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鯢魚有四足如鑑而行疾、有魚之體、而似足行、聲如小兒啼”。由此可見,大鯢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大鯢不是魚類,而屬於兩棲類動物。大鯢的外形有點像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全長可達1~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頭寬而圓扁,嘴巴很大,眼睛極小,四肢短小,尤其前肢很像小孩的一對小胳膊。在湖南曾捕到一條體長 2.1米、65千克重的大鯢。大鯢的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佈滿黏液。身體腹面顏色淺淡。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 類的共同祖先一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14億的歷史。它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有 活化石”之稱。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是一種大型溯河洄游性魚類,是世界現存27中鱘魚中最珍稀的種類。
長江魚王”遠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我國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魚一般重68~106千克,雌魚重130~250千克,據稱,最高的記錄竟達五百多千克
。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中華鱘雖然個體龐大、但只以浮游生物、植物醉屑為主食、偶爾吞食小魚、小蝦。
在我國的古代文學中,白鰭豚常常被當作美麗善良的象徵,它是鯨類家族中個體較小的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中存活頭數量少的一種。白鰭豚不僅被列為,國際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 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如今 白鰭豚已經被列為滅絕動物之一。
白鰭豚的祖先原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約在七千多萬年前,由於地球氣候環境的劇烈變化,冰川期的出現,陸地上的動物找食非常困難,它們便從陸地移居到水中。白鰭豚的身體呈紡錘形,全身面板裸露,光滑如緞,背部為青灰色,腹立印則月火日巴,盡顯優雅氣
質。它有一個長圓形凹穴狀的鼻子或呼吸孔長在頭頂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綠豆粒般大小,已經退化,位於嘴角的後上方。耳朵只有一個針眼大小的洞,位於眼睛的後方,外耳道已經消失。
白鰭豚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並接收訊號的回聲定位方式來識別物體。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地等待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物體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遊向目標。波長越寬物體越大,訊號越強物體越近。這時它又會發出新的一對訊號,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遊動的方向與速度。回聲愈來愈密集說明物體在靠近,愈來愈稀疏說明物體在遠移。白鰭豚就這樣用它獨特的聲納系統,在汙濁的江水中捕捉食物。
大自然是偉大的,賦予我們,美好的環境,我們應該保護大自然,讓這些最稀有的水性動物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