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了,和兒時朋友閒聊,都說現在生態好了,野兔,野雞都很常見,有些地方還有狍子。說起半翅,都說現在少了,以前有人下藥,有人下網,逮住賣到飯店,有幾年坐火車從包頭回來,路過卓資山有人上車賣半翅。以前有人用網一天套幾百只,可見那些年的破壞有多嚴重。
半翅,體重約半斤左右,學名沙雞,色彩晦暗,外形似鴿,棲息於荒漠、半荒漠。在內蒙古地區繁殖,很常見,多為群棲性,聚大群於水源處飲水,巢簡陋,築巢於地面,雛鳥孵化出即可離巢。
我沒有見到半翅的窩,想象和蒿子鳥差不多吧,在蒿草下刨個坑,用柴禾做一個半圓狀的窩,小鳥離殼就跑了。要是大鳥不在天上盤旋,你是不容易發現窩的。
半翅有兩個特點:裝死和群居。
半翅和小野雞一樣,沙灰色的羽毛,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就蹲在地上不動——“裝死”。我們追過野雞,看著一群小雞,好奇的追過去,小雞撒腿就跑,竄的很快,眨眼間,就窩在山石之間,和石頭一樣,任憑你眼睛再好,也分辨不出來。
下雪的時候,一群半翅出來覓食,農村孩子剪幾根馬尾巴,挽一個套,用紅膠泥捏一個疙蛋,把套固定好,放在野地裡,撒上點糧食,等著半翅上套。這樣破壞性不大,娛樂性強。
半翅本身是群居的,用網就是毀滅性的。聽套過的人說,把網支成三角狀,從缺口往進趕半翅,半翅有一個領頭“哨兵”,它負責偵查、放哨,其他都等它的命令,只要它進去,一群都覆滅。
三四十年前的村裡,鳥的種類是很多的,
鵪鶉,在麥地壟子裡就能碰見;
蒿子鳥,孵蛋的時候,大鳥在天空盤旋,很容易發現窩;
大豆鳥,個頭小,我們就叫大豆鳥,學名不瞭解;
紅電、藍電 ,也是不知道學名,羽毛很漂亮;
河裡有各種不知名的水鳥……
沒有電子產品的童年,卻很有童趣,如今,網路給孩子帶來繽紛的世界,總是少了些生活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