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剛剛過去,吃土又成了很多小夥伴的新食譜。
但是你知道嗎,在我們國家山西省的一些地方,土,是真的能吃的。
01 吃土並不稀奇
在山西,吃“土”並不是什麼稀奇事,小兔嘰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種很奇特、美味的食物——“琪炒”(也可叫“炒琪”),而且這種食物還是山西的省物質文化遺產。
不過,琪炒在山西也不是隨處可見,主要在山西南部和東南部地區能見到這種食物。
為什麼要說琪炒是一種奇特的食物呢?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的做法——用土炒。
記得讀大學期間,我把琪炒帶給舍友吃時,他們一聽到是用土做的,一臉震驚,就像這樣:
02 為什麼要發明琪炒?
據說這是從山西南部地區沿襲下來的一個傳統,已經有千百年的歷史了。
在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比起現在來說,是非常差的,那時候孃家人擔心出嫁的女兒在婆家吃不飽,或者嫁到外地去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就想著讓女兒帶點能填飽肚子的東西,也算是給女兒的一點心意。
於是這種方便打包和攜帶的琪炒就應運而生了。
03 琪炒是怎麼製作的?
這道美味主要用到的原材料有:麵粉、雞蛋、食用油、白糖、食用鹽、白土。
我們都知道,山西位於黃土高原之上,黃土本身就是含鈣量很高的鈣質土,而在山西南部的太行山,更是有著“土中極品”——白土(也稱“觀音土”)。所以對於部分山西人吃土這個事情,嗯,好像聽起來也可以接受。
製作琪炒的過程大概可以分為5個步驟:
1.準備白土。不是什麼土都可以的,要選儘量沒有被汙染過的白土。白土本身是呈塊狀的,人們需要將它碾碎然後用篩子篩,最後將白土篩成像麵粉一樣精細就可以了。
白土剛被採集到的樣子,經過仔細研磨篩選後,除了顏色不一樣,基本跟白麵差不多。
2.和麵。這一步我們應該都知道怎麼做,就是將麵粉、雞蛋、糖、食用油等混合起來,揉成麵糰,靜置發酵。等發酵完成後,將麵糰切成小塊,最後搓成拇指大小的圓形(其他形狀也可以,不過圓形是最利於翻炒的)。
將麵糰切成小塊,也可以不搓成圓形,這一步按照自己的習慣進行就好。
3.燒土。把篩好的白土倒入鐵鍋裡燒。你可能想象不到,燒沸的土居然會像水燒開了一樣吐泡泡,是不是很神奇?
4.下鍋。將備好的小麵糰倒入土裡,用鏟子不停地翻炒,直到麵糰炒熟。
5.篩出琪子。用篩子將琪子(麵糰)篩出,就可以吃啦!
琪炒可以做成鹹口,也可以做成甜口,全憑個人口味,當然了,你想做成水果味、奶油味、紅糖味等都是可以的。不過,現在的白土不像以前那樣常見了,所以也很少有人做琪炒了。
04 吃土的可不只是山西一個地方
海地人吃土並不是因為他們當地的土多麼有營養,多麼好吃,而是真的因為窮。
海地位於南美洲,是世界上最不發達、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在海地,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工作也就沒有穩定的收入,沒有錢也就等於吃不起飯,於是,土便成了他們的主食。
他們會在地下5、6米的地方採土(據說這個深度的土是最好吃的),然後篩掉土裡的雜物。
但是這種土也不是隨處可得,一般的家庭只能用錢去購買現成的、可食用的土。買來之後,他們會在土裡加入鹽、植物油或者黃油,然後攪拌成“泥土”狀,取一團拍成餅狀,在太陽下曬乾,然後放在火上烤,這樣,“泥土餅”就製作好了。
但是這種泥土餅裡面不可避免夾雜一些寄生蟲和細菌,可能會對身體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
這種“泥土餅”在進入腸胃之後,會給人一種飽腹的錯覺,所以對吃不起飯的家庭來說,泥土餅就是日常一種主要的食物了。一塊泥土餅的價格大概在人民幣一毛錢左右。
在坦尚尼亞的市場裡,你還可以看見紅色的、長得像胡蘿蔔的條狀泥土,之所以是紅色的是因為當地的土是紅色的。這種泥條的做法和海地的泥土餅做法類似。
在喀麥隆,吃土也是一件常見的事情。在喀麥隆的街邊或者市場裡,有各式各樣的土餅售賣。
如果下次你的朋友再在你面前說“要吃土了”,你可以給TA科普一波,順便再問問TA要不要真的來點兒?
《好奇號》是一本全領域少兒通識雜誌,每期雜誌包括四大板塊,覆蓋科技、自然、歷史、文化、文學五個領域。《好奇號》也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少兒通識雜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