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古都”名稱的確定
這樣繁多的都城,其間各不相同。歷年之長有多至千數百年的,也有僅幾個月的。就是人戶多寡,相差亦至為懸殊。西漢初年,天下粗定,人戶蕭條,尚未恢復,可是長安城中,就有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而西域的小宛國,全國才有戶一百五十,口一千五十。就是全國人戶都居住到都城扜零城中,扜零城也不能算作什麼大城。其相互的差別竟難成比例。漢時自武帝時起,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國內除司隸校尉外,兼置十三州,其後諸州所屬,共有百三郡國。而百三郡國皆聽命于都城的指使。至於小宛國,自其都城北行,三日就可出境,達到且末國。
既然有這樣的差異,都城間大小之分自然是難免的。距今60年前始有五大古都的說法。所謂“五大古都”乃是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和開封。約略過了10年,又有六大古都的說法,這是在五大古都之外,又添上了杭州。這樣的說法歷時較為長久,似已成為大多數學者認可的說法。直到198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因以《中國六大古都》為書名編印了一本有關的著作。
當時是根據什麼標準來確定五大古都的,這是已難於追問了。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都曾經作過全國性的都城。這是其他時期的都城所難於比擬的。後來添上了杭州。杭州曾作過南宋的都城,在南宋之前,還作過吳越國的都城。南宋在金人壓迫下,在當時只能統治半個國家,成為偏安的局面。至於吳越國,正當五代十國之時,僅從字面上來說,當時只居全國十分之一的地位,當然還比不上南宋。就是吳越和南宋加在一起,杭州作為都城,也只有210年,並不十分悠久。它是不容易和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相提並論的。既然不能相提並論,為什麼還擺在一起,而共稱為六大古都?有人說,這是由於杭州在當時繁榮昌盛,不亞於其他五個古都,甚至還超過其中某幾個古都。這話是有道理的。可能還有一點,也可以在這裡約略提到。我國史學極為發達,歷代史書汗牛充棟,其中所謂正史,自《十七史》直至《二十四史》,歷來都受到重視。這樣大部頭的史籍,主要是記載統一王朝的歷史,也記載分裂時期的主要王朝。元人修史,雖以遼、金兩史與《宋史》分別撰述,然在後世看來,《宋史》是堪與隋唐諸史並列的,也應是統一王朝的歷史,所以開封的地位可以比肩於西安和洛陽。南宋誠然淪於偏安的局面,《宋史》之中並沒有把南宋摒出,使之另成一史。這樣杭州就和開封相抗衡,作為統一王朝的都城。相沿成俗,竟成故事,也用不著再有什麼變動。
六大古都的說法流行時期雖相當長久,卻不能概括所有的各大古都。從都城的歷
年來說,商代後期所都的殷,就長達273年,和北宋的開封(公元168年),南宋的杭州(公元139年)相比較,還要悠久。商代是一個統一的王朝,這個都城乃是現在已經發現而且經過確定的最早的古都。關於商代城池的發掘,目前不僅是殷墟一處,不過作為都城還有待於學者間繼續論證。在未得到確實的肯定之前,殷墟還應該是我國已確定的最早古都。商代以後,過了相當長久的時期,殷墟東北漳水北岸興起了一座鄴城。就在東漢末年,曹操以此興王,稍後魏國就以這裡作為陪都。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和冉閔的魏國,都曾在此建都。再後,東魏和北齊的都城也都設在這裡。累計有182年。鄴和殷墟相距不遠,現在雖分隸河北和河南兩省,但在它們作為都城時卻常被劃在同一的地區。北周時,曾移鄴縣於安陽,使這兩地合二而一。現在的安陽就與殷墟和鄴都有了關係。作為古都,它的年代應該是351年。僅次於西安、北京、洛陽、南京和開封。
像這樣現在已經確定的最早古都,而且和它以後的鄴聯絡起來,它作為古都的年代就有351年,也是相當悠久的。可是它不僅沒有包括在五大古都之中,也未被收羅在六大古都之內,這也許是當時定名時的疏忽。近幾年來,學者間對此不斷討論,僉認為有必要補苴這樣的缺略。1988年中國古都學會在安陽舉行第六次年會,才正式透過將“六大古都”改為“七大古都”,就以安陽和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杭州並列,成為七大古都。其時,不佞亦參預這項決定,故能略事追述。就在這次會議的前一年,北京、陝西、江蘇、河南、浙江五省市電視臺,已經決定並開始拍攝大型電視片“六大古都”,及中國古都學會第六次年會透過將六大古都改為七大古都後,五省市電視臺亦隨即改“六大古都”電視片為“七大古都”電視片。五省市電視臺拍攝“六大古都”電視片時,同時編印“六大古都”畫冊,電視片既已改稱,這本畫冊亦一併改為“七大古都”畫冊,可見中國古都學會第六次年會的決定是符合公議的。
這次會議作出這個決定之後,“七大古都”的名稱已成定型,可能不會再有所增益。“七大古都”以過去的統一王朝為主,自商代中葉以後各統一王朝的都城皆已列入七大古都之中。商代中葉以前的都城固然還有待於學者間的探索。不過作為大的古都,歷年的久暫也是一個主要的條件。商代中葉以前的都城就是能夠有新的確定,也只能說有了更為古老的都城。前引《古本竹書紀年》之說:“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已知夏都有13處,曾經遷過都城的至少有六王。每個都城最多也不過經歷數十年,都說不上是多麼長久的。《古本竹書紀年》又說,商代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自盤庚遷殷至紂的滅亡,已有273年。由盤庚上溯至於成湯亦只223年。可是成湯之後至於盤庚,卻有5次遷都,其間每個都城也不過數十年。數十年的經歷是相當短促的,是不能以之和各大古都相提並論的。作為統一王朝的都城,由於王朝版圖遼闊,其影響也是相應廣大的。這一點是割據一方的政權的都城所難於比擬的。割據時期的政權一般都是比較眾多的。南北朝時期只有南北兩個政權算是最少的了。就是到了後期,南方多了一個後梁,北方也有東西魏以至北齊北周的對立,實際上並存的只是四個政權。這時的都城先後共有建康(今南京)、洛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江陵、鄴和長安(今西安市)六處。雖說都是偏霸的政權,由於南京、洛陽、安陽、西安都已作為大古都,這時建都的年代就可以分別計入有關的大古都的歷年數目之中。所餘的只是江陵和平城。後梁都於江陵,僅有33年,北魏以平城為都,也只有96年,年代都不算是很長。當時北魏的版圖說不上是很廣大的,後梁就更為狹小,都是難與各大古都並列的。
至於周邊各族所建立的政權的都城,其中有些歷年也都是相當長久的。吐蕃的邏娑,渤海的龍泉府,南詔和大理的陽苴咩城,以及於闐的西城,疏勒的疏勒城,龜茲的延城,焉耆的員渠城,都是可以稱道的。于闐、疏勒、龜茲、焉耆等皆立國於沙漠間綠洲,幅員都相當狹小,實無容再事提出。吐蕃、渤海、南詔、大理在當時固皆是稱雄一方的大國。不過從整個中國來說,還都是偏處一隅,是難與中原的王朝相比擬的,因而邏娑、龍泉府和陽苴咩城也都不易與各大古都並列。邏娑、龍泉府和陽苴咩城還是如此,其他各處就更不必詳說了。
來源|學衡、《中國古都和文化》
來源: 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