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戰爭勝負的,並非只是軍隊規模。更多是策略這種策略包括了政治、軍事,經濟、情報、策反等等一系列措施。不然古代人為何熟讀軍史學的都裡面的計策謀略。
蒙古滅金,也並非是因為仇恨的矇蔽,憑藉血氣啥也不顧地亂幹,裡面存在著深層次的原因。
下面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西夏臣服後,成吉思汗便集中力量準備攻伐金國。
彼時的金國已經過了全盛期正在走下坡路了。之前與南宋韓侂冑的北伐大軍惡戰,雖然金軍勝了,但損失不小,金右副元帥僕散揆、都元帥完顏宗浩等名將相繼戰死或病死軍中,將士死傷無數,剽悍善戰的“猛安謀克”早已沒有往日的聲威了。
在戰亂不休的年代,自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至明昌五年(1194),黃河三次決口,氾濫成災,中原地區的廣大鄉村遭到嚴重破壞,顆粒無收,大批農民或死於水災或被迫逃亡就食。金國的稅賦收入急劇減少,對南宋、蒙古以及契丹殘餘力量作戰的軍費卻與日俱增。財政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只得大量發行交鈔(一種紙幣,亦稱交子),又造成交鈔貶值,使社會經濟秩序嚴重紊亂。當金朝內部矛盾重重、金軍戰力嚴重下降之時,北邊的蒙古卻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迅速興起,開始了滅金的過程。
金朝內憂外患此起彼伏時,國力大為衰弱,成吉思汗正如日中天,其軍隊雖然遠少於金朝,但久經實戰錘鍊,軍紀嚴明,驍勇精悍,而金軍雖然人數龐大,但早已將驕兵惰, 暮氣橫秋,這也是成吉思汗敢於以小博大的原因所在。
金國貌似強大,實則是紙糊的老虎而已。
這一點鐵木真早就窺破了。
當年鐵木真、王罕聯手襄助金軍剿滅塔塔兒人,就發現金人戰鬥力並不強。那麼多兵馬居然不能圍殲小小的塔塔兒,比起蒙古兒郎的戰力差太遠了,丞相完顏襄是個人物,但那個衛王永濟一個二世祖,居然當了金國皇帝,豈不可笑。
《水滸傳》裡林沖就看不起王倫:“量你(王倫)是個落第腐儒,胸中又沒文學,怎做得山寨之主!”
鐵木真就是這種感覺,當聽說以前的衛王永濟當了皇帝,就輕蔑的說道:我以前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派來的使者,然而怎麼能有這樣的庸懦之輩呢?金國人的聖旨,他沒接,直接打馬走了。
開戰!沒得選,趁它病要它命。
我不從那麼多角度去說,我只從後勤能力一個角度來看,農耕文明的後勤能力,軍隊駐紮在各地可以,但無法支撐長距離調動百萬人數的軍隊,即便是現在的美國也很難說出動什麼百萬大軍,中國古代戰爭規模的水分大到當代中國自己的史學家都不好意思用。
典型的來說,官媒都曾闢謠說過赤壁之戰曹軍人數20萬左右比較合理,算上民夫工兵估計一線戰鬥人員有十萬就不錯了。
回到蒙古十萬對金國百萬也就是個偽命題了,蒙古十萬也有水分,但是考慮遊牧文明的後勤方式相對直接和簡單,我認為8萬主力是沒問題的,金國正面戰場最多也就鋪開20萬人就是極限了
兵在強,不在多。你兵再多,打不到我,也沒用。我軍能吃掉你的軍隊。砍瓜切菜!一塊一塊的吃掉!
更多有趣歷史關注公眾號:歷史隨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