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軍區:晉察冀軍區所轄的一個二級軍區。冀中,就是指河北中部。
一,冀中人民自衛軍
1937年10月14日,呂正操率第53軍第691團所屬的第1、3營(2營留在井陘執行任務未歸)和4個直屬連、1個通訊隊共1000餘人,在晉縣小樵鎮舉行抗日誓師大會,決定脫離國民黨軍53軍,改稱抗日“人民自衛軍”,共編2個總隊,共1300餘人。呂正操任司令,呂雲起任副司令,李曉初任政訓處長,王樹樟任參謀長。第1總隊——以691團3營為基礎編成,總隊長趙承金。第2總隊——以691團1營為基礎編成,總隊長於權伸。
10月底,人民自衛軍攻佔了高陽城,與保屬省委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會合。部隊在高陽進行了擴編。具體建制為:第1團;原第1總隊,團長趙承金,副團長趙東寰。第2團;原第2總隊,團長於權伸,副團長閻九祥。第3團;團長孟慶山。特種兵團;以原691團機槍、迫擊炮連為基礎編成,團長沙克 。特務營;以原691團特務連為基礎擴編,營長鬍乃超。模範營;營長張建國,該營性質為幹部訓練班。除此,人民自衛軍還收編有2個遊擊師和5個遊擊支隊總計8300餘人,這些並不在自衛軍的建制內,但接受自衛軍的指揮。
二,河北遊擊軍
12月初,人民自衛軍主力2400餘人(均為原691團發展部隊),即第1團、2團、特種兵團、特務營奉命赴平漢路西晉察冀軍區整訓。留下的第3團、模範營和各遊擊師、遊擊支隊組建人民自衛軍遊擊司令部,孟慶山為遊擊司令。不久,經保屬省委決定,人民自衛軍遊擊司令部改為河北遊擊軍,部隊也擴大到3個師又12個路,1個獨立團、3個直屬團、1個暫編遊擊師和1個回民教導隊,總兵力共計6.7萬餘人。
第1師;孟慶山兼任師長、項修文任副師長、侯平兼任師政治部主任,該師下轄三個團共5000餘人。
第2師;由蠡縣自衛團改編,師長段士增。全師下轄三個團共3000餘人。
第3師;由安平縣自衛團改編,師長馬佑民,該師下轄三個團共3000餘人。
第1路軍;1937年3月組建的饒陽抗日自衛軍改編,轄四個團4000餘人。
第2路軍;在高陽、肅寧組織的自衛軍共700人左右。
第3路軍;在安國一帶組織的自衛軍共2700人。
第4路軍;在安新一帶組織的自衛軍共計有3000餘人。
第5路軍;在任丘縣組織的自衛軍計有17個支隊及若干獨立大隊共5000餘人。
第6路軍;在高陽城東組織的部隊,共500餘人。
第7路軍;在滿城縣擴充起的隊伍,共計有6000餘人。
第8路軍;由新安縣自衛團擴編為成,轄5個師又1個旅共5000餘人,有輕機槍十三挺,步槍三千多支。
第9路軍;在束鹿縣的武裝,計有700人左右,後被編入人民自衛軍第9團。
第10路軍;在易縣拉起的武裝,共有5000餘人。
第11路軍;在肅寧城北的武裝,共有800餘人。
第12路軍;在新鎮縣保安隊的武裝,總兵力3000餘人。
回民教導隊;原東北軍團長馬本齋帶領同鄉青年組織的回民抗日義勇軍,戰鬥力較強,共有500餘人。
暫編獨立第1師;5000餘人。
第12、13、14三個直屬團;共計7000人左右。由河間、獻縣的武裝改編。
河北遊擊軍獨立團;原人民自衛軍第3團改編。
1938年1月末,路西整訓部隊返回冀中,收編地方游擊隊,爭取聯裝會門武裝,進行擴大整編部隊,人民自衛軍編成12個團,即第1、2、3、4、5、6、7、8、9、特務團、獨立1團、獨立2團,另有回民幹部教導隊等部,總兵力約3萬人。其中含有原691團成分的團隊有6個,分別是:新第1團——以原第1團團部、第1營和第3營組成。新第2團——以原第2團團部、第2營和第3營和遊擊軍第2路組成。新第3團——以原特種兵團為基礎改編。第4團——以原第2團第1營和遊擊軍第3路擴編組成。第5團——以原第1團第2營和義勇軍第5支隊為基礎編成。特務團——以原特務營為基礎,解決高建勳部編成。
4月,相繼建立了38個縣的抗日政權。河北人民自衛軍整編為12個團、1個遊擊師、3個遊擊支隊,約3萬人;河北遊擊軍整編為9個團、4路,約3.6萬人。
三,冀中軍區成立
5月3日,冀中軍區與八路軍第三縱隊同時成立。至此,東起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起平津、南至滄(縣)石(家莊)路之間的冀中根據地初步建立起來,併成為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縱隊機關兼軍區機關,呂正操任司令員,王平任政治委員(後由程子華繼任),孟慶山任副司令員,孫毅任參謀長,孫志遠任政治部主任。轄四個軍分割槽:第一軍分割槽,司令員趙承金;第二軍分割槽,司令員於權申;第三軍分割槽,司令員沙克;第四軍分割槽,司令員孟慶山(兼)。
1938年秋,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序列
第7支隊兼第1軍分割槽(轄第19、20、21大隊,獨立第2團)
第8支隊兼第2軍分割槽(轄第22、23、24大隊)
第9支隊兼第3軍分割槽(轄第25、26、27大隊)
第10支隊兼第4軍分割槽(轄第28、29、30大隊、特務團,獨立第1、2、12、13、14團)
獨立第1支隊兼第5軍分割槽(轄第1、2、3、4大隊,遊擊第1、2、3團)
獨立第2支隊(轄第1、2大隊)
獨立第3支隊(轄第1、2、3大隊)
獨立第4支隊(轄第1、2、3大隊)
獨立第5支隊(轄第1、2大隊)
冀中軍區直屬;回民總隊,挺進支隊,民眾抗日自衛隊,津南自衛隊
9月,第3縱隊組成獨立第一支隊兼第五軍分割槽。
12月下旬,八路軍第120師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嚮應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率師部和2個團(欠1個營)、1個獨立支隊共6400人開赴冀中,八個月後離開冀中時人員已達21900人。
1939年2月,晉察冀軍區遵照八路軍前方總部整軍訓令的要求,對全區部隊分期分批進行整編。到年底,全區共編成31個戰鬥團。其中冀中軍區編有第16、17、18、21、22、23、24、27、29、30、32、33團及警備第1、2團。
1940年1月,由北嶽區兩個主力團和冀中軍區警備旅組成南下支隊,由聶榮臻率領赴晉東南,參加反擊國民黨頑軍朱懷冰、龐炳勳等部的作戰;以冀中軍區5個團和津南自衛軍組成南進支隊,由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政治委員程子華率領開赴冀南,參加反擊國民黨頑軍石友三部的作戰,其後支隊指揮部和其中兩個團轉隸於八路軍第2縱隊。
1941年12月,冀中軍區序列;
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
冀中軍區直屬;教導團,騎兵第2團
第6軍分割槽兼警備旅(轄警備第1、2團,第31、40、44區隊)
第7軍分割槽(轄第17、22團,第32、36、45區隊)
第8軍分割槽(轄第23、30團,第33、37、41區隊)
第9軍分割槽(轄第18、24團,第34、38、42區隊)
第10軍分割槽(轄第27、29團,第35、39、43區隊)
南進支隊(轄第16、21、33團,回民支隊)
1942年1月開始,晉察冀軍區實行了精兵簡政,縮編主力,加強地方武裝和民兵建設。冀中軍區轄5個軍分割槽,編有警備第1團、第17、18、23、27團5個甲種團和警備第2團、第22、24、29、30團5個乙種團。此外,還轄抗大第3團、騎兵第2團和一個回民支隊。
9月 ,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
第6軍分割槽(轄第31、40、44區隊)
第7軍分割槽(轄第32、36區隊)
第8軍分割槽(轄第33、37、41區隊,武饒獻區隊)
第9軍分割槽(轄第34區隊、蠡博南區隊,六清支隊)
第10軍分割槽(轄第35、43區隊)
警備旅(轄警備第1、2團)
第6支隊(轄第27、29團)
第8支隊(轄第17、22團)
第10支隊(轄第18、24團)
南進支隊(轄第16、21、33團,回民支隊)
1943年2月,邊區進行第三次“精兵簡政”,所有大團一律縮編為小團。冀中軍區轄第6-10軍分割槽,編有第17、18、22、26、27、29團及10個區隊(24團改為區隊,但仍稱24團);
8月24日,中共晉察冀分局和晉察冀軍區根據中央8月12日決定撤銷了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番號,呂正操率第17、第18、第22、第26、第27、第29、第32團和警備旅第1、第2團共9個團奉命從冀中地區到晉西北地區,歸第120師兼晉綏軍區建制,下屬各軍分割槽改歸晉察冀軍區直屬。
1944年下半年,鑑於根據地擴大和鬥爭形勢的需要,根據中共中央7月28日命令和晉察冀分局、晉察冀軍區9月19日命令,恢復建立冀中軍區,原隸屬於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之第6,第7,第8,第9,第10軍分割槽歸屬該軍區。冀中軍區隸屬晉察冀軍區(1948年5月隸屬華北軍區)。始駐河間,後駐饒陽等地。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楊成武、孫毅,政治委員林鐵,副司令員周彪,副政治委員李志民、李天煥、劉秀峰、金城、漆遠渥,參謀長沙克、黃壽發、李波(索立波)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兼)、王奇才、李天煥(兼)漆遠握(兼),副參謀長黃壽發,政治部副主任王奇才、方國華。機關設司令部(轄作戰教育科、偵通科隊務科、機要科、管理科、教導隊等)、政治部(轄組織部、宣傳部)供給部、衛生部、生產管理處等。
冀中軍區共轄;5個軍分割槽,29個團(總隊),其編組情況如下:
第六軍分割槽;司令員王先臣,政委魏震。轄第71團(由第31地區隊、第44地區隊各一部分和趙縣、束冀遊擊支隊合編而成)、第72團(由第40地區隊和深南、深束、晉縣遊擊支隊合編而成)、第82團、新72團、新73團(由寧晉、趙元寧、藁城、正獲遊擊支隊分別編組而成)、第32團(由小團擴編為大團)。
第7軍分割槽;司令員於權申,政委張春慶。轄第79團(以定縣遊擊大隊為基礎編組而成)、第80團(由第49地區隊改編而成)、第26團、第81團、第82團(由深北、藁無、安國、新樂、深極、安平、博野遊擊大隊分別編組而成)、第33團(由小團擴編為大團)。
第8軍分割槽;司令員賈士珍,政委周彪。轄第62團(以大城遊擊大隊為基礎編組而成)、第63團(以第41地區隊一部為基礎編組而成)、第66團、第67團(由第33地區隊、第37地區隊和建國、交河、河間、青縣、任河、饒陽遊擊大隊分別編組而成)、新65團(由武強遊擊大隊和第41地區隊一部編組而成)、第23團、第31團(均由小團擴編為大團)。
第9軍分割槽;司令員魏洪亮,政委陳鵬。轄第74團(以第38地區隊改編而成)、第73團(以津南遊擊支隊編組而成)、第24團、第27團、第28團(均由小團擴編為大團)。
第10軍分割槽;司令員劉秉彥,政委曠伏兆。轄第75團(由第35地區隊和新固縣遊擊大隊編組而成)、第76團(由第43地區隊和容雄、容定縣遊擊大隊編組而成)、第77團(由永壩、安次縣遊擊大隊編組而成)、第78團(由平南遊擊支隊和新縣遊擊大隊編組而成)。
冀中軍區直轄特務團。
1945年8月,冀中軍區編制序列。
第6軍分割槽(轄第32、第71、第72、第73、第82、新72團)
第7軍分割槽(轄第22、第26、第33、第79、第80、第81團)
第8軍分割槽(轄第23、31、61、62、63、64、65、66、67、68、69、70團)
第9軍分割槽(轄第24、第27、第28、第73、第74團)
第10軍分割槽(轄第75、第76、第77、第78團)
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察冀軍區奉命編組野戰軍和地方軍。冀中軍區部隊編為兩個縱隊。
冀中(楊成武)縱隊,兵力24439人,槍13307支,炮90門。
第11旅(轄第31、第32、第33團)以第7軍分割槽第22團、第26團、第33團組成。
第12旅(轄第34、第35、第36團)以第8軍分割槽機關及第23團、第61團、第70團組成。
第13旅(轄第37、第38、第39團)以第9軍分割槽機關及第24團、第27團、第28團組成。
縱隊直轄:第40、第41團 以第10軍分割槽第77團和第6軍分割槽第32團組成。
冀中(黃壽發)縱隊
第1旅(轄第62、第71、第73團)以第8軍分割槽第62團、第6軍分割槽第71團和第9軍分割槽第73團組成。
第2旅(轄第76、第8團、獨立總隊)以第10軍分割槽第76團、第7軍分割槽第81團和第8軍分割槽獨立總隊組成。
8月20日,軍委電令晉察冀軍區,要求抽冀中軍區1個團去東北,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決定抽調3個團約4000人挺進東北。負責打前站的冀中軍區參謀長沙克率領第八軍分割槽31團約1500餘人北上,於10月上旬到達錦州地區,奉命駐防葫蘆島。第二批北上的第62、71團計3600餘人,於10月下旬亦到達錦州地區,和沙克的先遣軍會合,隨後一起擔任葫蘆島、大淩河一帶的海防任務,並負責在錦州、錦西等地修沿海公路,架電線。
1946年3月,晉察冀軍區縮編,以冀中(楊成武)縱隊和冀中(黃壽發)縱隊整編為冀中縱隊,轄第11旅、第12旅、第13旅,原來的第1旅、第2旅番號撤銷,其中第11旅轄第31團(新編成)、第32團、第33團,原第31團編入第33團;第12旅轄第34團、第35團,原轄的36團編入第34團、第35團,原番號撤銷;第13旅轄第37團、第38團、第39團;第1旅的第73團編入第37團,原番號撤銷,旅部及第62團、第71團調歸冀熱遼軍區建制;第2旅的第76團編入第38團、第39團,原番號撤銷,第81團和教2旅第5團合編為第11旅第31團,原番號撤銷,第2旅獨立總隊編入第34團、第35團,原番號撤銷。縱隊兵力14799人。
5月,再次縮編,冀中縱隊第11旅番號撤銷,第31團、第32團分別編入第12旅、第13旅,旅部及第33團和冀中軍區第72團、第79團合編為冀中軍區獨立第11旅(後改稱冀中軍區獨立第8旅),第13旅第38團和冀中軍區第46團、特務團合編為冀中軍區獨立第14旅(後改稱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
7月,為適應大兵團作戰的需要,晉察冀軍區對部隊進行第3次整編,冀中縱隊改番號為晉察冀第3縱隊,轄第7旅(第12旅改稱)、第8旅(第13旅改稱),第7旅轄第19團(第31團改稱)、第20團(第34團改稱)、第21團(第35團改稱);第8旅轄第22團(第32團改稱)、第23團(第37團改稱)、第24團(第39團改稱),共2個旅6個團。冀中軍區成立獨立第7旅(由原冀察縱隊第13旅38團,特務團,9分割槽46團組成),獨立第8旅(由原冀察縱隊第11旅33團,11分割槽72團,9分割槽79團組成)。
1947年6月,冀中軍區下轄4個軍分割槽,軍區直屬獨立第7,8,9旅,部隊由2.5萬人發展到4.48萬人。
1949年7月,河北軍區成立,冀中軍區撤銷,所屬分割槽及部隊併入河北軍區。
四,冀中軍區各軍事機構
1,第6軍分割槽始稱第1軍分割槽(改稱第11軍分割槽)
1938年5月,第1軍分割槽組建,由第3縱隊第7支隊兼。1939年12月,改稱第6軍分割槽。1940年11月,第7支隊編為南進支隊,該軍分割槽由警備旅兼(1942年3月免兼)。1942年五一大掃蕩時期,第六軍分割槽主要下轄以下部隊:警備旅第一團(三個營和團直,合計1632人)、警備旅第二團(團直轄五個大連,共760多人)、第31區隊、第40區隊、第44區隊、回民支隊、抗大第二分校第三團(抗三團)、教導團、騎兵第二團一部……加上一些縣大隊和區中隊,全軍共有一萬人。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趙承金、王長江、王先臣,政治委員譚冠三、曠伏兆、張逄時。初轄;深縣、饒陽、武強、肅寧、河間、獻縣、滄縣、交河、青縣地域。1939年,河間、青縣劃歸第8軍分割槽。1940年,改轄深南、晉藁、寧晉、欒城、趙元寧、深束、束冀、正獲9縣。1946年6月,第6軍分割槽改稱第11軍分割槽。1949年1月,與石家莊警備司令部合併為石東軍分割槽。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王先臣、葉楚屏(代)、杜文達、葉楚屏,政治委員魏震、鄧可運、魏震、間子元。部隊有;第19大隊;1938年5月,由人民自衛軍第1團為主編成。大隊長李亞峰。1939年8月與第20大隊合編為第21團,調歸第7支隊。第20大隊;1938年9月,由獻縣、武強、河大青聯莊武裝編成。大隊長肖治國。1939年8月編入第21團。第21大隊;1938年5月,由人民自衛軍第3團編成。大隊長趙東寰。1939年3月編入第7支隊第16團。獨立第2團;1938年9月,由警備旅第2團編成。團長龐大川。1939年3月編人第7支隊第16團。遊擊總隊;1940年6月,由各縣大隊抽組。總隊長張續展。1941年9月分別編入第31、第40、第44區隊。第31區隊;1941年6月,由遊擊總隊第1營編為寧(晉)束(鹿)衡(水)支隊,支隊長楊家太,政治委員趙洪。9月,改稱第31區隊,區隊長孫子芳。始轄4個大隊,1944年12月,第3、第4大隊編成訓練區隊。1945年8月,區隊部及第1、第2大隊編為第71團。第40區隊;1941年6月,由遊擊總隊第2營編成深(縣)束(鹿)衡(水)區隊,9月,改稱第40區隊。區隊長楊官友。1945年8月,以該區隊為基礎編為第82團。第44區隊;1941年6月,由遊擊總隊第1營編成趙(縣)藁(城)欒(城)支隊,9月,改稱第44區隊。區隊長劉俊傑。轄4個大隊。1944年12月,第1、第2大隊編人訓練區隊,1945年8月,以第44區隊為基礎編成第72團。訓練區隊;1944年12月,以第44區隊第1、第2大隊和第31區隊第3、第4大隊編成,1945年改稱第32團,團長徐信,政治委員李克忠。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改稱第41團。第71團;1945年8月,由第31區隊第1第2大隊和趙縣、晉(縣)束(鹿)大隊編成。團長白雲峰,政治委員肖澤西。11月,編入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仍稱第71團。第72團;1945年8月,以第44區隊第3、第4大隊為基礎編成。團長李文彬,政治委員劉汝賢、李惠芹(後)。1946年6月,編入獨立第8旅,改稱第23團。1947年3月,以趙(縣)藁(城)欒(城)支隊(1946年8月編成,也稱河南支隊)為基礎新建第72團。團長朱登科,政治委員李惠芹。8月,編入獨立第9旅改稱第26團。11月,以教導團為基礎再建第72團,團長朱登科,政治委員張元甫。1948年2月,編入冀中第7縱隊第21旅,改稱第61團。第82團;1945年8月,以第40區隊為基礎編成。團長趙佔奎,政治委員董奮。1947年8月,編入新獨立第8旅,改稱第22團。第83團;1945年12月組建,團長張建民,政治委員李惠芹。1946年2月,併入第72團。第73團;1947年3月由新(樂)正(定)無(極)支隊(亦稱河北支隊)編成。團長賈建忠,政治委員張紹英。8月,編入新獨立第8旅,改稱第24團。11月,以2個獨立營和武工隊新建第73團,團長黃星,政治委員呂威遠,1948年2月,編入冀中第7縱隊第21旅,改稱第62團。
2,第7軍分割槽始稱第2軍分割槽(改稱第9軍分割槽)
1938年7月,第2軍分割槽在蠡縣城內成立,由第8支隊兼,不久移住高陽城內。1939年12月,改稱第7軍分割槽。組建第二遊擊總隊,第二遊擊總隊機關設參謀處,政治部,供給處,衛生處和後勤處五個部門,總隊長由二地委軍事部長尹詩炎兼任,政治委員是二地委書記張雪峰。下設三個獨立營,總隊直屬分隊先後又組建了三個特務連和一個教導隊;後勤處也陸續建立了造彈廠,造槍廠,修械所,手榴彈廠,被服廠和醫院;總隊對二地委下屬的七個縣大隊,則是與該縣縣委雙重領導,以縣委為主。1939年冬,第二遊擊總隊達到全盛時期,下轄三個獨立營,一個直屬分隊,七個縣大隊,四十六個區小隊,若干個區中隊,總人數達到6000人以上,其中戰鬥兵力約5000人左右。1940年10月,第8支隊撤銷,軍分割槽單設。1941年秋,根據北方分局和晉察冀軍區關於實行精兵簡政、縮編主力部隊和加強地方武裝的決定,冀中黨委和冀中軍區,指示第二遊擊總隊與第七軍分割槽合併。第17團的主力團位置無變動,第22團縮編為6個連的基幹團,第二遊擊總隊的一、三營和第22團的其他4個連,分別編為第32、36地區隊,遊擊總隊獨立二營劃歸六分割槽,編為第40區隊,分割槽特務營和第22團3連,編成第45地區隊,各縣大隊由軍分割槽直接領導,至此,七分割槽建立起主力團、基幹團、地區隊、縣區游擊隊的軍事體制。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於權伸、尹詩炎、於權伸,政治委員吳西張達、張慶春。轄安平、深澤、無極、蠡縣、博野、安國、新(樂)東、正定、定(縣)南地區。部隊有:第22,第24大隊(第17團);1938年5月,由人民自衛軍第6團分編為第22,第24大隊。第22大隊大隊長楊書明;第24大隊大隊長翟家駿。1939年3月,兩大隊合編為第17團,團長楊書明,政治委員翟家駿。1943年7月,隨呂正操調入晉綏軍區。第23大隊(第22團);1938年5月,由人民自衛軍第6,第7團編成第23大隊。大隊長唐樸農,政治委員魏洪亮。1939年8月,改稱第22團,團長唐樸農1943年7月調入晉綏軍區。遊擊總隊;1940年5月組建,總隊長尹詩炎,政治委員張雪峰。1940年9月,分編為第32,第36區隊。第32區隊;1941年9月,由遊擊總隊獨立第1營為基礎,調入22團兩個連,並加以補充編成。區隊長魏凱臣,政治委員張以羲。1942年6月區隊部和1、2連,掩護分割槽機關赴北嶽區,其餘編入其他部隊。赴北嶽的部隊後分別編入17團和26團。1943年2月,抽出原區隊部幹部,並以17團3營為主,重新組建了32區隊,返回冀中,在定縣、安國地區活動。6月調藁無新地區活動。第36區隊;1941年9月,由新(樂)正(定)無(極)區隊和遊擊總隊獨立第3營和教導隊編成,區隊長谷恆瀛,政治委員谷文凱。第45區隊;1941年11月,安(國)定(縣)區隊改稱第二遊擊總隊特務營,後改稱第45區隊(四個步兵連,一個通訊排,共500餘人),區隊長劉健,政治委員安有龍。1943年2月,冀中軍區部隊整編時,第45地區隊番號被晉察冀軍區撤銷,10月,七分割槽抽調第32地區隊一部和安國、定縣大隊、區小隊一部,又重新組建了第45地區隊。下轄四個步兵連、一個偵察排、一個警衛排、一個教導隊(包括衛生隊和後勤單位),共700餘人,主要活動在以定縣馬家莊為中心。1945年5月,第45區隊擴編為第22團,團長肖治華,政委白正剛,9月3日,改編為第31團。隸屬於晉察冀軍區三縱隊十一旅。第49區隊;1944年4月,由藁城反正偽軍400餘人編成,區隊長薛濟生,政治委員崔清福。8月編入晉察冀野戰第3縱隊第11旅第80團。1946年6月,第7軍分割槽改稱第9軍分割槽。1948年11月保定解放,該軍分割槽兼保定市警備司令部,1949年1月改稱保定軍分割槽。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於權伸、孟慶山、李東潮、帥榮,政治委員張慶春、符成珍、王振海。轄第32區隊;區隊長謝洪恩,政治委員賀明。1945年改稱第33團,團長謝洪恩,政治委員賀明。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l旅,仍稱第33團。第36區隊;區隊長谷恆瀛,政治委員李靜。1945年5月改稱第26團,團長谷恆瀛,政治委員李靜。9月,編入第3縱隊第11旅改稱第32團。第45區隊;區隊長肖治華,政治委員白正剛。1945年5月改稱第2團,團長肖治華,政治委員白正剛。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1旅改稱第31團。第49區隊;區隊長薛濟生,政治委員崔清福。1945年8月改稱第80團,團長李金時,後,王士金,謝洪恩、張純德,政治委員崔清福、張慶昌(後),1947年8月,編入新獨立第8旅,改稱第23團。第79團;1945年8月,以定南縣大隊為基礎編成,團長範棟申、楊生福(後),政治委員楊振宗(代)。1948年6月,編入獨立第8旅改稱第24團。1949年2月,原補充團(1946年2月組建)改稱新第79團,團長刁志貞,政治委員翟佑民,8月,編入獨立第9旅,改稱第27團。第81團;1945年8月,以清苑、高陽、安平縣大隊編成,團長郭健,政治委員楊壽增。11月,編人冀中(黃壽發)縱隊第2旅,仍稱第81團。12月,由安國、燕縣博野饒陽縣大隊新組建第81團,團長李仲玉,政治委員曾光初。1946年5月,併入第79團。1947年2月,以清(苑)安(國)高(陽)支隊為基礎再組第81團,團長陳連德,政治委員齊志誠、股徵(後)。1948年2月,編入冀中第7縱隊第20旅,改稱第60團。
3,第8軍分割槽始稱第3軍分割槽
1938年5月,組建第3軍分割槽,由第9支隊兼。1939年12月,第9支隊撤銷,軍分割槽機關單設,改稱第8軍分割槽。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沙克、常德善、孫慶同、李拂畏,政治委員王遠音、金城。轄;任丘、大城、文安、新鎮、霸縣、永清、靜海、安次8縣。部隊有:第25、第26大隊(第30團);1938年5月,人民自衛軍第5團編為第25大隊,第9團和第4團一部編為第26大隊。第25大隊大隊長馬仕雷;第26大隊大隊長黎光。1939年8月,該兩個大隊合編為第30團(6個步兵連,1個機炮連,約800人),團長黎光,政治委員汪威。1942年8月,編入第37區隊。第27大隊(第23團);1938年5月,人民自衛軍特務團編為第27大隊,大隊長鬍乃超,政治委員趙正洪。1939年8月,改稱第23團(三個營共12個連2000人)。團長張培榮,政治委員趙正洪。1942年8月,分別編入第33、第32、第37區隊。遊擊總隊;1940年5月,由部分縣大隊編成。總隊長王風齋,政治委員翟晉階。1941年8月編入任(丘)河(間)大(城)獻(縣)交(河)、青(縣)建(國)交(河)區隊。第33區隊;1942年8月,由任(丘)河(間)大(城)支隊編成。區隊長丁佔明,政治委員黎彥昌。第37區隊;1942年春,由獻(縣)交(河)支隊和第30團編成。區隊長王斌,政治委員閻鈞。“五一”反掃蕩戰役中受損,後改稱武(強)獻(縣)饒(陽)區隊,區隊長盧克,政治委員姚鳳有。8月與第23團一部重建第37區隊,區隊長閻鈞,政治委員龔有源。第41區隊;1942年8月,由青(縣)建(國)交(河)支隊和第9軍分割槽第33團一部編成,區隊長張純德,政治委員間鈞。1946年6月與第9軍分割槽合併,仍稱第8軍分割槽。1949年1月,改稱津南軍分割槽。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賈士珍、徐德操、賈桂榮,政治委員周彪陳鵬、劉青山。轄:第33區隊;區隊長張行忠,政治委員張文宜。1945年5月,改稱第23團。團長張行忠,政治委員張文宣。9月,編人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2旅,改稱第34團。第37區隊;區隊長朱銀波、劉江亭(後),政治委員龔有源。1945年5月,改稱第31團,團長劉江亭,政治委員龔有源。9月,調歸熱遼(黃永勝)縱隊第27旅。第41區隊;區隊長王斌,政治委員間軍、齊絳軍(後)。1945年8月,分編為第63、第65團。第61團;1945年9月由任丘縣大隊編成,團長萬振西,政治委員齊絳軍。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2旅,改稱第35團。第62團;1945年9月由大城縣大隊編成,團長宋之源,政治委員韓仰山。l1月,編人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仍稱第62團。第63團;1945年9月由第41區隊與交河、獻縣游擊隊編成,團長馬青山、譚雲(後),政治委員王子珍。1947年7月,編入晉察冀第4縱隊,改稱第36團。第64團;1945年12月以獻交、建國大隊為主編成,團長李鶴麟、王書田(後)政治委員惠士榮、田春芳(後)。1948年2月,編入冀中第7縱隊第21旅,改稱第63團。第65團;1945年8月由第41區隊一部及武強支隊編成,團長鄒昌茂,政治委員謝家樣。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第2支隊,仍稱第65團,後稱第36團。1946年8月,由第6團一部和泊鎮中隊編成新第65團,團長田維新,政治委員秦烈英。1947年8月,編入獨立第9旅改稱第25團。第66團;1945年8月,由任丘、文安、新鎮大隊各一部編成。團長邱會嵩,政治委員任榮。後調冀晉軍區。第67、第68、第69團;1945年8月編成。第67團團長張學冰、景明題(後),政治委員宋一民、杜其珍(後);第68團,團長賴鎊、劉洪儒(後),政治委員李濟中、趙春玉(後);第69團,團長宋映,政治委員徐明。該3個團均為架子團,編成後赴東北,歸東北民主聯軍。第70團;1945年8月編成,團長吳瑞山、王壽仁(後),政治委員王星、王澤(後)。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2旅第36團。第21團;1948年8月,由渤海軍區調入,團長褚國恩,政治委員盧光榮。1949年1月,編為華北軍區炮兵第4師高炮團。第22團;1948年9月,由渤海軍區編成後撥歸。團長朱登科,政治委員秦烈英。11月,編入冀中軍區第7縱隊第21旅。
4,第9軍分割槽始稱第4軍分割槽
1938年5月組建第4軍分割槽,由第10支隊兼。1939年12月,撤銷第10支隊番號,改稱第9軍分割槽。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孟慶山(兼)、劉子奇、王風齋,政治委員帥榮、魏洪亮、吳立人,副司令員劉子奇、劉子儀、李拂畏,參謀長孫然。初轄:高陽、清苑、徐(水)東、雄縣、容城、新城、固安、安新、新安9縣。部隊有:第28、第29大隊(第18團);1938年5月,河北遊擊軍第1、第4團合編為第28大隊,第5、第8團及遊擊第2師編成第29大隊。第28大隊大隊長董慶雲;第29大隊大隊長楊萬倫。1939年3月,兩大隊與獨立第2團一部合編為第18團,團長楊萬倫,政治委員王志。1943年7月調歸晉綏軍區。第30大隊(第33團、第42區隊);1938年5月,河北遊擊軍第2團和小八路一部編為第30大隊,大隊長劉亦珂。1940年3月,改稱第33團。團長萬振西,政治委員鍾洲。1941年9月,改稱第42區隊(亦稱雄新霸區隊),區隊長劉子儀,政治委員劉光裕。特務團(獨立第6、第13團);1938年5月,河北遊擊軍第4路改編為獨立第6團,團長昌書元;7月,由河間聯莊會編成獨立第13團,團長張漢卿。9月,兩團合併為特務團,團長劉子奇。1939年8月該團撤銷,部隊編入軍分割槽獨立營和第24團。第24團(獨立第3、第5、第1團);1938年5月,由河北遊擊軍第6團及蠡縣聯莊會齊棟才部編成獨立第3團,團長齊棟才;河北遊擊軍第8路編成獨立第5團,團長賈桂榮。9月,兩團合併為獨立第1團,團長王洗凡。1939年8月,改稱第24團,團長賈桂榮,政治委員黃明政。獨立第2團(獨立第14團);1938年7月,由河(間)大(城)青(縣)聯莊會編成獨立第14團,團長張漢聲。9月,改稱獨立第2團,團長王仰軍。1939年3月,該團撤銷,部隊分別編入第18團和軍分割槽獨立營。獨立第4團;1938年5月,由河北遊擊軍第3團編成,團長許佩堅。11月調歸晉察冀第3軍分割槽。獨立第12團;1938年7月,由獻縣聯莊會編成,團長張宗臣。9月編人第30大隊。遊擊總隊(第34、第38區隊);1940年5月,由軍分割槽獨立營編成,總隊長兼政治委員侯兆之。1941年8月,該總隊分編為第34、第38區隊。第34區隊(亦稱任新高區隊)區隊長王韜,政治委員李文光;第38區隊,區隊長徐夢純,政治委員李耀之。1944年歸屬後仍稱第9軍分割槽。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王道邦、黃壽發、魏洪亮,政治委員陳鵬。1946年6月,併入第8軍分割槽。轄第24團;團長張行忠,政治委員梅成章,後,王功學、王耀華。1945年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3旅第37團。第34區隊;區隊長李繼高,政治委員楊棟樑。1945年8月,與蠡縣、肅寧縣大隊合編為第28團,團長萬振西鍾英(後),政治委員楊棟樑、李惠芹(後)。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3旅,改稱第39團。第38區隊;區隊長賈桂榮,政治委員王玉清劉乾(後)。1945年8月,編為第74團,團長賈桂榮,政治委員王玉清。1946年1月,與由武清大隊編成之第38團一部合併,編入獨立第7旅,改稱第20團。第42區隊;區隊長萬振西,政治委員李惠芹。1945年5月,與高陽、白洋淀大隊合編為第27團,團長李繼髙,政治委員劉乾、陳其峰(後)。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3旅第38團。第73團;1945年8月,以津南支隊為基礎編成,團長韓濟、潘永堤(後),政治委員李軒。11月,編入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仍稱第73團。第84團;1945年11月組建。團長韓洗清,政治委員王志平。1946年2月,併入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第73團。
5,第10軍分割槽始稱第5軍分割槽
1938年9月,組建第5軍分割槽,獨立第1支隊兼第5軍分割槽。1939年12月,改稱第6支隊兼第10軍分割槽,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朱佔奎、周彪、劉秉彥,政治委員周彪、帥榮、李政、曠伏兆,參謀長肖新槐。初轄:永清、固安、霸縣、雄縣、安次、新城、靜海、新鎮8縣。部隊有:第1大隊(獨立第1團、獨立第1支隊、第32團,第43區隊);1938年5月,以人民自衛軍獨立第1團為基礎編為冀中軍區獨立第1團。9月,發展為6個營,改稱獨立第1支隊。10月,以第1、第2、第3營及4個遊擊大隊編成獨立第1支隊第1大隊。大隊長劉秉彥,政治委員王逸群。1939年8月,改稱第32團,團長興中,政治委員陳明楓。1941年11月,改稱第43區隊(亦稱永固霸區隊),區隊長汪道貴,政治委員吳國華。第2大隊(第29團);1938年10月,以獨立第1支隊第4、第5、第6營及永清、固安、武清、後奕等9個遊擊大隊編成,大隊長崔文炳。1939年8月,與第3大隊一部及原河北遊擊軍第6路編成第29團,團長陳德仁,政治委員梁金龍。1943年7月,調晉綏軍區。第3大隊(獨立第9團);1938年5月,由河北遊擊軍第1路一部編成獨立第9團,9月,改稱第3大隊,11月,作戰受損,遂以軍分割槽特務營、騎兵營、遊擊第3團重建。大隊長閻力宣。1939年8月,主力編入第27團。第4大隊;1938年9月,由軍區獨立第8團(由人民自衛軍獨立第1團第4、第5營編成)改稱,大隊長王祿祥,政治委員梁金龍。1939年8月,編入第27團。特務大隊;1938年9月,由軍區獨立第10團(原霸縣剿除大隊編成)改稱,大隊長曹玉振。1939年8月,編入第27團。遊擊第1、第2、第3團;1938年8月,以黃久徵旅、第5路6個營和勝芳商團編成。第1團,團長張吟飛;第2團,團長馬雅周;第3團,團長邊孟炎。11月,第3團編入第3大隊。1939年9月,第1、第2團編為縣大隊。第27團;1939年8月,由第3大隊、第4大隊、特務大隊及原河北遊擊軍第7路編成。團長楊秀昆後,政治委員楊子華。1943年7月,調晉綏軍區。遊擊總隊;1940年8月,由部分縣大隊編成。總隊長舒行,政治委員高鈞。1941年9月,以遊擊5總隊特務大隊和分割槽警備連為基礎編成第35區隊(亦稱新定容區隊),區隊長李紹清,政治委員劉一峰,一部編入第43區隊。1944年,歸屬後仍稱第10軍分割槽。1945年10月,分割槽第76團和78團合編為第76團,轄三個營又三個直屬連。12月,涿良宛縣大隊改稱涿良宛支隊。大興縣大隊改稱大興縣支隊。1946年4月,分割槽部隊進行整編復員。根據上級指示,分割槽主力部隊和各縣大隊都進行了整編復員。縣大隊改編為縣保安大隊(定員大縣120人,小縣10人)。第78團撤銷,一部分散編入各縣保安大隊,一部分與分割槽直屬連一起併入第75團。下轄三個營又兩個直屬連(機炮連、警衛連),李德才任團長,趙紹昌任政治委員。整編後,分割槽部隊共有一個團和容城、新城、霸縣、安次、永清、定新、固安、大興、涿縣、良鄉、宛平十二個縣保安大隊。8月,宛平、良鄉兩縣合併為宛良縣。宛平縣復仇大隊和良鄉縣大隊一箇中隊合編為宛良支隊,支隊長交廣西。同時,宛平縣大隊全部與涿縣一箇中隊、良鄉兩個中隊、大興縣大隊一部,合編為平南支隊,支隊長周正明。10月,永清縣大隊改名為縣支隊,平東任支隊長。12月,永清縣支隊第一、三兩個連編入分割槽第76團,以第二連為基礎重組永清縣大隊,王治安任大隊長。1947年1月,在廣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的情況下,分割槽部隊進行擴編。由原來的一個團擴編為第74、75、76、77四個團、第74團,由一部分縣大隊和民兵組成,團長朱澤民,政委張虎忱。第75團抽出第一營,清河支隊補入該團,團長李德才,政委陳其烽。第76團由原第75團第一菅和平南支隊、永清支隊組成,團長劉山旺,政委趙紹昌。第77團由津武,勝芳兩支隊合編而成,團長方福欽、政委呂紹增。11月,遵照軍分割槽命令,各縣縣大隊陸續改編為獨立營,計有;勝霸獨立營,新固獨立營,涿良宛獨立營,永清縣獨立營,安次縣獨立營,雄縣獨立營,津武縣獨立營,容定縣獨立營,大興縣獨立營。1949年1月,改稱平南軍分割槽,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劉秉彥、謝國儀,政治委員曠伏兆。轄第35區隊;區隊長冰野,政治委員趙紹昌。1945年8月編為第75團,團長王治國、李德才(後),政治委員趙紹昌、陳其峰(後)。1946年3月,新編之第78團併入該團。1948年2月,編入冀中第7縱隊第20旅,改稱第58團。第43區隊;區隊長盧克,政治委員劉一峰。1945年8月,編為第76團,團長劉一峰政治委員劉震。11月,編人冀中(黃壽發)縱隊第2旅仍稱第76團。第75團;1948年3月新建第74、第77團,兩團編成後合編為第75團,團長方福欽,政治委員蘇林。6月,該團編入冀中第7縱隊第21旅改稱第62團。11月,由涿(縣)良(鄉)宛(平)大興、永清、永(清)定(興)霸縣、雄縣獨立營抽組新第75團,團長朱登科,政治委員李仁波。1949年3月,調歸鐵道兵部隊。第76團;1947年2月再建第76團,團長劉山旺,政治委員趙紹昌。1948年2月編人冀中第7縱隊第20旅,改稱第59團。第77團;1945年8月,由永清、霸縣、武清、安次大隊編成,團長古極,政治委員陳繼德。9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改稱第40團。1947年2月,由勝芳支隊再次重建第77團,團長方福欽,政治委員田紹增。1948年3月併入新編第75團。第78團;1945年12月,以平南支隊和新涿縣大隊編成,團長白宗善、劉福生(後),政治委員王嘉玉、王德林(後)。1949年3月,併入第75團。獨立第1支隊;1948年11月,由朱佔魁、姜子華起義部隊編成。支隊長朱佔魁,政治委員趙紹昌,副支隊長王洗凡。1949年1月,編入華北軍區第19兵團改稱工兵團。
6,獨立第2支隊
1938年9月,由人民自衛軍獨立第2團、河北遊擊軍第12路編成。司令柴恩波(1939年2月投敵,支隊番號撤銷)。
7,獨立第3支隊
1938年8月,由河北遊擊軍第10路編成。司令員趙玉昆(後叛變)。轄第1、第2、第3大隊。第1大隊,大隊長馬以然;第2大隊,大隊長翟秀逢;第3大隊,大隊長尹玉雖。9月,該支隊調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割槽,編入第25、第26團。
8,獨立第4支隊
1938年9月,由河北遊擊軍第5路編成。司令員高士一,政治委員幸世修。轄第1、第2、第3大隊。第1大隊,大隊長黃久徵;第2大隊,大隊長韓溪泉;第3大隊,大隊長戈厚福。1939年3月,調歸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1旅。
9,獨立第5支隊
1938年11月,由華北抗日聯軍第27支隊編成。司令員魏大光,政治委員王同安。轄第1、第2大隊。第1大隊,大隊長楊洪オ;第2大隊,大隊長徐立樹。1939年4月,編入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
10,獨立第6支隊
1938年12月,以華北民眾自衛軍為基礎編成。司令員姜東昇,政治委員唐保衡,副司令員左清臣,政治部主任劉佩榮。1939年4月,編入八路軍第120師。
11,民眾抗日自衛軍
1938年12月,由河北遊擊軍第2師、冀西民軍北上先遣支隊編成。司令員王長江,政治委員劉子奇,副司令員張存實。轄第1、第2縱隊。第1縱隊縱隊長張子元,政治委員王先臣;第2縱隊,縱隊長孫然,政治委員鄧東哲。
12,北上挺進支隊
1938年12月,由華北民眾自衛軍、軍區騎兵營和第21、第25大隊各一部編成,協同獨立第1支隊開闢大清河北地區。支隊長趙東寰,政治委員譚斌,政治處主任李修來。
13,警備旅
1939年1l月,由民眾抗日自衛軍和北上挺進支隊編成。旅長王長江,政治委員曠伏兆,副旅長張存實,參謀長張存實(兼),政治部主任周幹民。轄警備第1、第2團。警備第1團(亦稱第31團),團長張子元,政治委員張文奎,1939年5月由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一部改編組建,該團是冀中軍區6分割槽主力團,在五一反掃蕩中下轄(三個營和團直,合計1632人),後隨呂正操調入晉綏軍區第8分割槽為第1支隊。警備第2團(亦稱第28團),團長趙東寰,政治委員姚進芳。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北上挺進支隊改編組建,該團是冀中軍區6分割槽基幹團。1942年,“五一”大“掃蕩”時下轄(團直轄五個大連,共760多人),該旅轉戰到冀魯邊地區,歸第129師指揮。1943年11月,調歸晉綏軍區第8分割槽為第2支隊。
14,津南自衛軍
1938年8月,由河北遊擊軍遊擊第2師一部編成。司令員張仲翰,政治委員陳文斌,副司令員賀慶松,參謀長郭元猷。1939年2月,調歸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
15,回民支隊
1938年7月,冀中軍區黨委決定,將馬本齋領導的河北遊擊軍回民教導總隊及冀中人民自衛軍回民幹部教導隊合併組成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下設兩個大隊及衛生隊和警衛隊約700人,馬本齋任總隊長。1939年7月,在定縣、無極地區改編為八路軍第3縱隊回民支隊,下轄3個大隊9箇中隊。司令員(支隊長)馬本齋,政治委員郭陸順、韓同鈺(後)。回民支隊是一支抗日勁旅,轉戰於冀中平原。冀中軍區授予“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稱號。1940年初調歸南進支隊,配合冀魯豫區進行反頑戰役,支隊本身也發展到3個大隊11箇中隊約2100人。1942年12月5日,併入冀魯豫軍區第3軍分割槽建制。1944年初,調往延安改稱聯防軍教1旅回民支隊,擔任保衛中共中央的任務。1944年春,冀中第9軍分割槽將文(安)新(鎮)縣大隊回民中隊、肅寧縣大隊回民小隊以及第42地區隊的回民戰士,合編為冀中第9軍分割槽回民支隊,馬志新任支隊長兼政委。1945年冬,部隊發展到600多人,支隊領導機構和連隊黨支部相繼健全。軍分割槽先後派杜貫增任副支隊長,李和任政治部主任,李兆林任政委。1945年下半年,以定縣縣大隊回民中隊為基礎,將藁城、無極等縣的回民武裝合編成立了冀中第7軍分割槽回民支隊,支隊長金清波。1946年初,根據冀中軍區命令,從陝北返回冀中的老回民支隊幹部劉曉峰到第10軍分割槽,在分割槽首長的領導下,將安次、固安、永清等縣縣大隊的回民武裝抽調出來,合編為冀中第10軍分割槽回民大隊。該大隊大隊長劉曉峰,教導員馬寶臣。1946年4月,西北野戰軍教導一旅、二旅合編為教導旅,教導一旅回民支隊番號撤銷。為了加強冀中回民的武裝鬥爭,奉中央軍委命令,老回支幹部戰士200多人,在支隊長馬風舞率領下,由陝北返回冀中。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軍分割槽的回民武裝,與從陝北返回冀中的老回支部分幹部戰士,合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直屬冀中軍區領導。馬風舞任支隊長,肖穎任政委。全支隊指戰員1000多人,分直屬隊和兩個大隊。1949年8月,河北軍區成立,冀中回民支隊與津南軍分割槽獨立第1、3營合編為河北軍區警備第2團,團長王樹森,政委張慶昌。該團仍駐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自此撤銷。
16,南進支隊
為配合冀魯豫區反頑作戰,1939年12月,第7支隊改稱南進支隊。司令員趙承金,政治委員譚冠三,副司令員趙東寰,參謀長劉玉璋,政治部主任張毅忱,副主任翟家駿。轄第16、第21、第32團及回民支隊。第16團,團長龐大川,政治委員鄧東哲;第21團,團長尚志國,政治委員馬澤迎;第32團;1942年初在冀南區組建,團長常仲連,政治委員姚國民。該支隊於1943年2月調歸八路軍第129師。
17,獨立遊擊第1支隊獨立第1旅
1938年7月,由人民自衛軍遊擊第1師編成(國民黨委任呂正操部番號,不屬八路軍序列,歸冀中軍區指揮),旅長高順成,政治委員朱潘顯,副旅長王光文,參謀長張海春,政治部主任朱利。轄3個團,第1團,團長王澤東,第2團,團長龐大川,第3團,團長宋俠飛。9月該旅撤銷。第1、第3團編人晉察冀第4軍分割槽,第2團編人第1軍分割槽獨立第2團。
18,軍區特務團
1939年初由第3軍分割槽特務大隊和軍區特務營編成。團長劉子奇,政治委員陳文彬。1940年8月,編入第9軍分割槽第24團和民眾抗日自衛軍。1944年12月,由軍區特務營擴編重建,團長張俊德,政治委員高佔傑。1946年6月,編入獨立第7旅改稱第21團。
19,軍區教導團
1939年11月,由河北遊擊軍軍政幹部學校改稱,團長章申,政治委員辛元俊。1940年3月,編人抗大總校第3團。
20,軍區騎兵第2團
1940年3月,以軍區騎兵營為基礎編成。團長馬佔魁、馬仁興(後),政治委員範昌標,後,楊經國、汪乃榮、盧克。1941年3月,冀中騎兵團在安平縣子文村進行了組建後的第一次整編。全團縮編為6個連,成小團編制。有1200餘人,戰馬1300匹,捷克式步槍、馬槍700餘支,輕機槍20挺,迫擊炮2門。1942年經五一大掃蕩後,縮減至一個連,編入了冀南騎兵團,冀中騎兵團的番號自此取消。
21,石家莊警備司令部
1947年11月組建,司令員曾湧泉,政治委員毛鐸,副司令員葉楚屏,參謀長葉楚屏(兼),政治部主任梁達三。1949年1月,與第11軍分割槽合併為石東軍分割槽。
22,獨立第7旅
1946年6月,由冀中(楊成武)縱隊第38團、冀中軍區特務團和第9軍分割槽第38第74團編成。始稱第14旅。7月改稱獨立第7旅。旅長肖新槐,政治委員馬澤迎,副旅長甘炎林,副政治委員甘春雷、李彬,參謀長唐丕光,政治部主任甘春雷(兼)、張宗勝(後)。轄:第19、第20、第21團。1947年12月,編入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改稱第16旅。
23,獨立第8旅
1946年6月,由冀中(楊成武)縱隊第33團、第6軍分割槽第72團,第7軍分割槽第79團編成。始稱第l旅、7月,改稱獨立第8旅,旅長魏洪亮,政治委員帥榮,副旅長黃光明,副政治委員韓莊,參謀長蘇錦章。轄:第22、第23、第24團。1947年1月,調歸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改稱第6旅。7月,於辛中驛再組獨立第8旅(由冀中軍區整訓兵團組建),旅長徐德操,政治委員李致遠,副旅長賈士珍,政治部主任趙國威。轄:第22團(原第6軍分割槽第82團),第23團(原第7軍分割槽第80團),第24團(原第6軍分割槽第73團)。1月,調歸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改稱第17旅。
24,獨立第9旅
1947年8月於邊渡口組建,旅長杜文達,政治委員謝繼友,參謀長郭健,政治部主任宮呈祥。轄:第25團(原第8軍分割槽第65團)、第26團(原第6軍分割槽第72團)、第27團(原第7軍分割槽新編第79團)。1948年2月,編入冀中第7縱隊,改稱第19旅。
25,第7縱隊
1948年2月組建,司令員孫毅(兼),政治委員林鐵(兼),副司令員周彪(兼),參謀長李波(兼)。轄:第19,第20,第21旅。第19旅(由冀中軍區獨立第9旅改稱),旅長杜文達,政治委員謝繼友,副旅長黃光明,參謀長郭健政治部主任宮呈祥,轄第55、第56、第57團;第20旅,旅長劉秉彥,政治委員馬澤迎,副旅長萬振西,副政治委員劉洪濤,政治部主任劉洪濤(兼),轄:第58、第59、第60團(分別由原第10軍分割槽第75團、新編第76團和第7軍分割槽第81團改稱);第21旅(由冀中軍區第6軍分割槽第72第73團及第8軍分割槽第64團組成),旅長黎光,政治委員鄧可運,政治部主任周志遠,轄第61、第62、第63團(分別由原第11軍分割槽第72、第73、第64團編成)。1949年1月,該縱隊調歸華北軍區改稱第69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