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的創立者光武帝劉秀死後,由其兒子劉莊(原名劉陽)繼承皇位,也就是明帝!明帝是幸運的,其繼承皇位的時候,國家安定團結。他接手國家政權時芳齡二十二歲,正當風華正茂意志風發,快速地完成了國家政權的佈局,任命了大量官員。
明帝繼承了光武帝劉秀的做法,在官員的任命上,儘量不讓外戚當大官,以免重蹈前朝的覆轍,這也是皇帝對外戚最好的保護!
比如霍光將軍曾經位高權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朝廷是個能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一直到他老死都牢牢地掌握著國家的兵權,連皇帝想要做出什麼重大的決定,都要前來徵求他的意見。
也正因為如此,皇帝對他早已心生不滿,但又礙於霍光是立國功臣,只好忍氣吞聲。等到霍光一死,皇帝就抓住機會下令誅他九族!霍光雖然是建國功臣,一手遮天風光無限,但也難保他死後被誅九族的結局。光武帝劉秀正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才在他執政三十多年的歲月裡,禁止外戚當高官,避免外戚權勢過大幹政,導致國家混亂,製造人為災難。
這是一筆寶貴的執政遺產,明帝遵循了該原則,使得國家避免了動亂的發生,為國家的平穩執行,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明帝還奉行勤儉節約的執政理念,在其執政期間不大興土木,減少對外征戰,推行休養生息的德政,國庫充實,人民安居樂業。偶爾有匈奴和西域各小國的侵犯,但基本上很快都能得到平息,對國家穩定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實際上縱觀前幾個朝代的動亂,起因主要還是在國內,外戚爭權奪勢引起戰亂,外部對國家的威脅還不是最嚴重的!光武帝劉秀則吸取了這個教訓,在執政的時候把功臣和外戚排除在外,這既有利於對國家的管理,也是對功臣和外戚最好的保護!明帝很好地繼承了這個原則。
明帝從小就被其父劉秀重點培養,對儒學耳濡目染,在為人處世上還比較循規蹈矩。比如他對劉彊,也就是原來的皇太子,始終以兄弟之情相處,對其他的兄弟(皇子)也很關照,甚至對有謀反之嫌的皇子,他也儘可能地寬以待之!頗為顧念手足之情。
明帝重視對皇親貴族子弟的教育,興建學校聘請學者名家進行儒家思想的傳授,這點他做得還是比較好的!遺憾的是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這種教育只限於皇家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平民百姓是沒有機會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
學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只可惜當時的皇帝並有看到民間人力資源的寶貴,裡面蘊藏著大量的治國建國人才。它的現實意義就是將來公辦學校的雛形。
在明帝執政期間派使者去天竺國尋找神祇,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佛,並帶回了沙門。沙門是精通佛家道義的人,佛教由此傳入中國。但是第一個崇信佛教的人卻不是明帝,而是楚王劉英。楚王劉英曾經密謀造反,事情敗露之後,明帝撤銷了他的封國,允許他繼續食享封地,但沒有管理的權力!
他在籌建自己皇陵(顯節陵)的時候也一切從簡,儘量不耗費大量的錢財,並留遺言去世時隨葬品不能太過於豪華。明帝在東宮前殿駕崩時年僅四十八歲,也算是英年早逝了。
明帝死後不久,由年僅十八歲的章帝繼位。章帝將會有怎樣的表現,敬請關注下一篇文章!
點贊加關注,好運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