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次鴉片戰爭
(一)鴉片戰爭
1.背景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西巨大反差
英國早在17世紀就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中期又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急需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資料,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根本原因)。
中國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清朝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處在有利的出超地位。(根本原因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頑強抵制)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掠走中國大量白銀,並嚴重摧殘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
(3)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
面對嚴重的鴉片走私,林則徐上書主張嚴禁鴉片。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6月,虎門銷煙把禁菸運動推向高潮。(直接原因)
2.戰爭程序
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北上至天津白河口;1841年,英國擴大侵華,又攻佔中國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3.l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
性質: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協定關稅)。
1843年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又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建房屋的特權。
4.戰爭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①國家主權方面:中國的領土主權、關稅自主權、司法主權、貿易主權等遭到了破壞。
②經濟方面:中國從此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的銷售市場;鴉片走私更加嚴重。
③外交方面:中國的大門被迫開啟,外患接踵而至,開了與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先例。
總之,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由—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5.中國戰敗原因:①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②主觀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後;③根本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
①19世紀5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要求進—步開啟中國市場——根本原因
②英法美等國不滿足既得侵略利益,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直接原因
2.經過:
第一階段: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戰爭爆發;隨後法國加入;1858年英法聯軍佔天津簽訂《天津條約》。
第二階段:1859年英法聯軍再攻天津;1860年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簽訂《北京條約》,戰爭結束。
3.《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
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規定:①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③賠償英法鉅額白銀;④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遊歷、經商和傳教;⑤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等。
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規定:①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②增開天津為商埠;③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④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沙俄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美俄兩國也趁火打劫,俄國乘機強佔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5.影響:①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②列強的勢力由東南沿海伸展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內地。③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國運動
1、原因:①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民族矛盾加劇——重要原因;②官吏加劇搜刮,階級矛盾激化——主要原因;③兩廣地區自然災害嚴重——直接原因。
2、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宣傳發動群眾
3、經過:
(1)興起:1851年金田起義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標誌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不久洪秀全稱天王。
(2)發展:永安建制,北上進軍,1852年定都天京。
太平軍攻克永安,整頓建制,分封諸王,初步建立政權。1852年從永安北上,連戰連捷,勢力壯大。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即南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
(3)全盛:北伐、西征,1856年達到全盛
1853—1855年,為推翻清政府,太平軍北伐,一直打到天津郊外。由於戰略決策失誤,孤軍深入;敵人調集重兵圍攻,經兩年浴血奮戰,最終失敗。意義:它深入到清朝腹地,鉗制了清軍大量兵力,為太平軍西征創造了有利條件。
1853—1856年,為鞏固天京大本營,太平軍西征。石達開指揮大敗湘軍,太平軍奪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軍進入全盛時期。
(4)轉折:1856年天京變亂
原因:定都天京後,領導集團腐朽思想日益增長內部矛盾尖銳(根本原因:小農經濟所決定的農民階級的落後性和侷限性)
經過:1856年秋,韋昌輝殺死楊秀清,洪秀全處死韋昌輝,石達開率部出走。
性質:太平天國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
影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
(5)後期防禦戰及失敗:
重建領導核心:洪秀全提拔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指揮軍事,讓洪仕玕總理朝政。
失敗標誌:1864年天京陷落。
4、綱領
(1) 1853年頒佈《天朝田畝制度》
內容:①土地分配: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或“無處不均勻”的原則,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
②產品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實行聖庫制度)。
目的:建立“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它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有一定的落後性。
(2)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內政、建設國家的方案——《資政新篇》
內容:①政治上:向西方學習,以法治國,官吏由公眾選舉;②經濟上: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③文化上:開設新式學堂等
評價:①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②但迫於當時形勢,且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未能實行。
5、評價
(1)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2)失敗原因:主觀方面: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農民階級自身的侷限性;
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3)歷史意義:①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與崩潰;②打擊了西方列強的侵略;③是中國農民革命運動的最高峰;④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等。
三、甲午中日戰荊和八國聯軍侵華
(一)甲午中日戰爭
1.原因:
①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大肆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根本原因
②中國封建落後,清政府政治腐敗無能,軟弱可欺;
③1894年朝鮮的東學黨起義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提供了契機——導火線
2.主要戰役:
豐島海戰:1894年日本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挑起戰端。因是農曆甲午年,故稱甲午中日戰爭。
平壤戰役:清軍失利,日軍佔領平壤,戰火燒到中國境內。
黃海大戰:鄧世昌犧牲。互有得失,日本取得黃海制海權。
遼東戰役:日軍佔領大連、旅順等地,進行旅順大屠殺。
威海戰役:日軍戰領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結果影響:1895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895.4.17.李鴻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主要內容及影響:
①割地: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大片領土的割讓,嚴重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同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從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賠款: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鉅額賠款,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
③開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開闢,使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
④設廠:日本可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允許外國在華投資設廠,拓展了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總之,《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侵華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受嚴重損失,它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清政府戰敗原因:
主觀原因:①清政府腐敗無能。②清朝政治經濟制度落後,軍事實力落後(根本原因)
客觀原因:①日本製度先進,國力強大,蓄謀已久,準備充分。②列強出於各國的利益及相互矛盾對日本侵略者的支援。
5.戰爭餘波:三國干涉還遼;反割臺鬥爭
①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實質是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鬥爭的結果。
②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劉永福領導的駐臺清軍反對割臺;姜紹祖自散家財,招募義軍;徐驤領導義軍,為國捐軀。
(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原因:列強企圖把中國變為列強的殖民地——根本原因;義和團反帝運動的高漲——直接原因。
義和團運動1898年興起于山東等地,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到1900年春夏間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
2.經過:
1900年,英、法、日、俄、德、美、意、奧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在廊坊、天津等地遭到義和團和清軍愛國官兵的頑強抗擊。聯軍先後攻陷天津和北京。聯軍統帥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設在北京紫禁城內。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罪惡累累。
(慈禧大後攜光緒帝倉皇出逃,途中命令清軍嚴厲鎮壓義各團,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義和團運動最大的功績是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
3.結果: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
主要內答:
①賠款: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
②劃界: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
③佔要地: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沿線的戰略要地;
④懲官員: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
⑤改衙門: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響:
①鉅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使中國稅收受到列強控制。
②劃定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關廣大地區,置於列強武裝控制之下。
④懲辦支援義和團的官員,改設外務部,列強透過外交途徑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四、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背景:
①社會根源:列強侵華,《辛王條約》簽訂,民族危機加重;清政府實行“新政”“預備立憲”,沒能挽救統治危機
②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新政”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隊伍壯大。
③思想基礎:隨著新式學堂的勃興和留學教育的發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著名宣傳家有章炳磷、鄒容和陳天華。
④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廣泛建立。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
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聯合在日本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大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並決定創辦機關刊物《民報》。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⑤起義鍛鍊: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全國革命進入高潮。其中黃花崗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最為壯烈、影響最大的起義。
⑥有利時機: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湖北革命黨人乘機策劃起義。
2、辛亥革命的爆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武昌城內的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率先起義,攻佔武昌,很快佔領武漢三鎮。接著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十幾個省區宣佈獨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但各省的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革命陣營內潛伏著危機。
3、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1)成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
(2) 1912年春孫中山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內容:①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主權在民);②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④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⑤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理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頒佈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意義:《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終結帝制:
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
4、辛亥革命的結局: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
1912年3月,袁世覬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了。
原因:①帝國主義的支援:軍事威脅、外交孤立、經濟封鎖;②舊官僚、立憲派的破壞;③革命黨人的軟弱妥協;④袁世凱個人的實力與權術
5、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1)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功績:
①辛亥革命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③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3)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務,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
失敗原因:客觀上是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主觀上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五、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五四運動
(1)爆發原因:
①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1919年初,巴黎和會召開,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但和會拒絕了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並無理決定將原來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
②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化
(2)經過及結果:1919年5月4日~6月底
時間 |
中心 |
主力 |
|
第一階段 |
1919.5.4—6月初 |
學生 |
|
第二階段 |
1919年6月初—6月底 |
上海 |
工人 |
口號 |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 |
||
結果 |
取得初步勝利: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職務;拒籤《凡爾賽和約》 |
(3)歷史意義:
①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 ②運動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③從此,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宣傳馬克思主義。 ④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中國共產黨誕生
(1)成立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臺——階級基礎
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
③陳獨秀、李大釗開始進行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④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
(2)成立標誌:1921年7月23日中內一大在上海召開,會議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遊船上舉行。
大會內容:①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鬥目標是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傢俬有制。②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③成立了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
(3)偉大意義:中國共產黨是新型工人階級的政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3、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
(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合作原因:①必要性:列強和軍閥異常強大而兇殘,革命必須團結—切可以團結的力量。②可能性:中共認識到國民黨是可以團結的力量;孫中山願意接受幫助,實現偉大轉變;共產國際的建議與幫助
合作方式:黨內合作(1923年中共三大決議)
合作實現標誌: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作用: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
(2)國民大革命運動
興起: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整編國民革命軍;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高潮: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物件: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基本消滅北洋軍閥勢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由廣東遷往武漢。
失敗: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二”反革命政變,18曰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7月15目,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失敗。不久,寧漢合流。
敗因:①客觀上: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②主觀:中共處於幼年時期,缺乏經驗;陳獨秀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教訓: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鬥爭。
六、國共的十年對峙
1、南昌起義
(1)背景:中共從國民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裡,認識到掌握軍隊的重要性,決定將掌握的武裝力量集中到敵人兵力薄弱的南昌附近,以便發動起義。
(2)概況: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領導南昌起義,佔領南昌城。南下廣東途中遭到敵人封堵,損失嚴重。餘部一部分由朱德、陳毅率領,轉戰湘南,後來上了井岡山;另—部分進入海陸豐,與當地農民均會合。
(3)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建立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土地革命
(1)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
內容:①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②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③決定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意義:給正處於思想紊亂、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2)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毛澤東決定放棄攻取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10月,毛澤東率部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樹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井岡山道路(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部分隊伍和湘南工農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會師。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
(3)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內容:“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指共產黨領導下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密切結合的思想。
意義: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為中國革命進—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4)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
星火燎原: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了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力量達到十萬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經發展成燎原之勢。
粉碎圍剿:1930年底到1931年秋,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三次反革命“圍剿"。毛澤東、朱德領導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圍剿”。
成立政權: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制訂了憲法大綱,定都瑞金;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朱德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政權性質:工農革命政權。)
3、紅軍長征
(1)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根本原因:黨內“左”傾錯誤的危害。
(2)目的:實現戰略轉移
(3)經過: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開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8萬人,從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開始長征。三個月內,紅軍損失過半,只剩下3萬多人。
轉折點: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內容:①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的“左”傾軍事路線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②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到達陝北: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同劉志丹等領導人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結束: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勝利結束。
(4)意義:
①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②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激勵黨和人民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
③紅軍長征一結束,革命新局面就開始了。
七、抗日戰爭
1、日本侵華及其滔天罪行
(1)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原因:
①從根本上講:是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是日本侵華既定方針的必然結果;
②從現實的角度看:經濟危機導致法西斯勢力膨脹,加速了其侵略的步伐;
③從國際形勢來說:當時中國的內戰局勢和國際社會的綏靖之風又為其創造了有利條件。
(2)日本的侵略過程:區域性侵華→全面侵華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三省;1932年發動一·二八事變,襲擊上海;1932年3月,扶植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威脅平津;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1937年發動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威脅南京;1938年l0月佔領廣州、武漢,進入相持階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9月2日舉行投降簽字儀式。
(3)日軍的滔天罪行
①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製造了六個星期的血腥大屠殺,總數超過30萬人。
②潘家峪慘案:1941年,日偽軍突然包圍河北省潘家峪村,殺害1200多村民。
③七三一部隊:日軍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慘無人道地用中國活人作實驗。
2、中華民族的抗戰
(1)全民族的抗戰的實現
根本原因:日本侵華,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
實現標誌:1937.9.國民黨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2)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取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侵略計劃。但失去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
(3)共產黨敵後戰場的抗戰:
①1937年秋,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即動員全民族的一切力量,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
②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③1940年彭德懷指揮百團大戰,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4)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1942—1945
原因:確保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交通線的安全;應英國政府的要求
戰績:1942年中國遠征軍到達緬甸,同日軍作戰,救出被圍英軍。1945年配合英美軍隊擊敗侵緬日軍。
作用:積極配合了盟軍的作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國內方面: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方面: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4、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中國進行的戰爭性質上是正義的反侵略的戰爭;②國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③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④國民黨正面戰場起到了重要作用;⑤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有力支援和配合:蘇聯紅軍出兵,美國投擲原子彈,美英盟軍進攻日本本土等,大大加速了抗戰勝利的程序。
八、解放戰爭
(一)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過渡時期1945.8-1946.6)
1.抗戰勝利後的國際國內形勢
國際形勢:①社會主義陣營鞏固和強大;②美國積極向全球擴張。
國內形勢:①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抗日戰爭的勝利,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得以基本解決,中國社會的重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援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②美國二戰後對華政策是“扶蔣反共";蔣介石堅持獨裁內戰方針;③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2.重慶談判
背景:①國民黨方面: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一面準備發動內戰,一面又迫於國內外要求和平的壓力,特別是內戰準備尚末完成,便採取了“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他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商討”國內和平問題。
②中共方面:為爭取和平、揭露美蔣陰謀,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
時間:1945年8月底~10月10日
結果:國共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了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等。但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的合法地位問題未能達成協議。
意義:①對人民:內容有利於實施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國:②對中共:表明了爭取和平的誠意,擴大了影響;③對國民黨:被迫承認,再發動內戰陷於被動。
3.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1946年初,政協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透過有利於人民的政協協議。
(二)解放戰爭的程序
1、戰略防禦階段(1946.6—1947.6)
1946.6.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人民解放軍採取運動戰方式,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八個月殲敵70多萬,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
從1947年春開始,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又被解放軍粉碎。
2、戰略反攻階段(1947.6—1948.9)
(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佈《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使解放區有l億多無地和少地農民獲得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2)戰略反攻:1947.6.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橫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3、戰略決戰階段(1948.9—1949.1)
戰役 |
遼瀋戰役 |
淮海戰役 |
平津戰役 |
時間 |
1948.9—11 |
1948.11—1949.1 |
1948.11—1949.1 |
部隊 |
東北解放軍 |
中原、華東解放軍 |
東北、華北解放軍 |
指揮 |
林彪 |
劉鄧、陳毅 |
林彪、聶榮臻 |
方針 |
關門打狗,圍錦打援 |
中間突破,分割殲滅 |
先打兩頭,後取中間 |
成果 |
殲敵47萬,解放東北全境 |
殲敵55萬,長江北岸解放 |
殲敵改編52萬,東北解放 |
意義 |
共殲滅改編150多萬人,基本消滅國民黨軍隊主力 |
4、最後勝利階段(1949.1—1949.10.1)
(1)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
1949.3.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毛澤東在會上作重要報告,他指出:
①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切工作的中心;②提出促進革命勝利的方針;③規定勝利後黨的各項基本政策及總任務;④毛澤東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滇、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意義:這次會議解決了革命勝利以後,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2)北平和談
背景:在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出“求和”宣告,毛澤東號召人民將革命行到底。但為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痛苦,中共提出了和平談判的條件。
談判:1949年4月,國共兩黨代表在北平舉行談判,雙方達成《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結果:南京國民政府拒絕簽字,和談破裂。
(3)渡江戰役和佔領南京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4月23日佔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接著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追殲國民黨殘餘軍隊。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三)新民主主義革勝利的意義
①結束了中國近百年來屈辱的歷史,迎來了人們期盼已久的、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②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鬥爭計程車氣。
③它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
1、國民黨迅速敗亡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是蔣政權失敗的根本原因); ②軍隊厭戰,士氣低落;③貪官橫行,統治腐敗;④美援斷絕,蔣桂分裂。
2、共產黨方面: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
①主要原因:有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理論指導,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③建立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開展武裝鬥爭;④組織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奮鬥;⑤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