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99年。
按中國獨有的干支紀年法,是一個己未年。
這一年,伊麗莎白一世幾經輾轉,終於加冕為英國女皇。
法國和西班牙打了半輩子的仗,終於發現打來打去誰也戰勝不了誰,只能是彼此內耗,於是開始坐下來和談。
歐洲各國並無太大變故,中原大地上的大明王朝也十分平靜。
當然,這份平靜來之不易。
沿海有倭寇匪患,西北又有民變,朝堂上的官員們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捶你,在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惡意教唆下,爭鬥得不可開交。
大明王朝一直亂糟糟的,但在這一年的史書記載上,卻並沒有什麼大事兒發生。
可一聲嬰兒的啼哭,卻打破了這份難得的平靜。
這個1559年出生的孩子叫做成基命,降臨在河北大名府。
熟悉我寫作風格的朋友們都知道,這位成基命,自然是本篇文章的主角。
作為一篇文章的主角,他的方方面面都應該是與眾不同的。
有些人出生時天有異象,打雷閃電颳風下雨順帶著祖墳冒煙。有些出生即神童,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十二歲經史子集倒背如流。
雖然倒背如流本質上是一件十分無聊的事情,文章正著背恐怕還不解其意,倒著背又有什麼意義?
但為了體現主角很牛,主角是個狠人,所以我們時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這樣的描述:
某某大臣年少時能倒背《永樂大典》全文,某某將軍少年時《四庫全書》能倒背起來一字不差。
作者實在汗顏,平生唯一能倒背如流的,只有自己的名字。
那麼成基命既然是本篇文章的主角,那他是不是也是個天賦異稟,與眾不同的狠人呢?
不好意思,成基命同志十分普通,普通到他早年間的履歷實在是沒什麼好提的。
他的家世背景十分不顯赫,祖上都是工薪族,他本人的智商也處於正常狀態,絕非是什麼一生下來就能上樹,被十里八鄉驚為天人的神童。
他在萬曆三十五年,即公元1607年考中進士,由於排在進士隊伍的末尾,成績並不能算亮眼,所以就算朝廷包分配工作,他也只不過是當了個司經局洗馬的閒官兒。
司經局,即皇家圖書館。
洗馬,意為東宮太子的侍從。
所以合起來,司經局洗馬就是東宮圖書館的管理員。
朋友們,一個圖書館管理員,在大明王朝能有什麼前途?
沒前途,很沒前途。
成基命的前途就像那些隨手被遺棄在圖書館裡默默吃灰的書籍一樣無人問津,只能隨著時光的流逝,變老,變舊。
那有的讀者朋友們可能會問了,這位仁兄一沒什麼傳奇故事,二沒什麼跌宕人生,有什麼好說的?
的確沒什麼好說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基命只是一個小人物。
從萬曆三十五年,即公元1607年開始,到天啟元年,即公元1621年,整整十四年的時間裡,成基命真的就在圖書館默默吃了五千一百一十天的灰。
十四年,足可以讓一個風度翩翩的美少年變成一個腦滿腸肥的中年大叔。
十四年不升職,要麼是成基命實在太完蛋,沒什麼能力,要麼就是官場黑暗,打壓基層官員。
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我們都不得不佩服成基命的毅力,或許他並沒有想要升官發財的本意,但十四年如一日的堅持,並不是誰都能辦到的。
諸位有沒有想過,如果讓一個人十四年裡每天只重複地做一件事,那麼這個人到最後多半會被逼瘋。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這樣的話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並不容易。
如果不出意外,再幹個十幾年,成基命就能從司經局洗馬的位置上卸任,領上幾十兩銀子,然後光榮退休。
那麼我們在翻閱《明史》時,就會發現如下記載:
成基命,曾任圖書管理員,辛勤掃地三十年,無疾而終。
如果僅此而已,那麼這篇文章實在是有些太過無聊,肯定也會有讀者認為是我在戲耍他們。
故事當然不會僅此而已,就此結束,因為命運還是給了成基命一個機會。
不過能不能抓得住,就要看成基命自己了。
天啟元年,大明王朝又換了一屆領導人。
從之前居心不良,整天唆使大臣們打架鬥毆的嘉靖,到沉迷房事,日日不早朝的隆慶,再到壓根不上朝,整天把房門一關當宅男的萬曆,最後再到有病不找醫生看,偏偏信什麼江湖方術的泰昌,大明已經歷經了四任領導人。
而新領導,正是泰昌皇帝的兒子,即明熹宗朱由校。
我們知道,泰昌皇帝朱常洛早年深陷儲君之爭,根本沒有時間陪兒子,人到中年,雖然當上了皇帝,但辦的卻是一張體驗卡,在皇帝的位置上幹了不到一個月就領了便當,這期間,更是沒有時間關心兒子的教育問題。
朱由校是太子,歷來,在太子成為真正的帝王之前,都需要由一支由朝臣們組成的精銳師資團隊對其進行長期教育。
不學習是不行的,畢竟以後要當皇帝,一來要學基本文化,二來要學宮中禮儀,三來還要學帝王規範,透過這樣高強度的學習,爭取在有限的時間裡,把太子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但對朱由校來說,這事兒就完全是扯淡了。
因為他當太子的時候,大家根本沒時間管他。
一來沒人督促他讀書,二來沒有什麼有文化的大臣當他的老師,所以熹宗皇帝在登基之前,一窮二白,一節文化課也沒上過。
皇帝沒文化,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沒文化,而是十分的沒文化。
這事兒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其實影響不大。
大明的臣子們是責任工作制度,所以不管誰來當這個皇帝,大臣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皇帝有沒有文化,不耽誤大臣們升職,皇帝肚子裡有沒有墨水,也不耽誤大臣們每個月發工資。
相反,如果皇帝沒有文化,那麼這位皇帝必然不會很聰明,如果皇帝不聰明,那麼權臣就能作亂,權宦就能擅權,文武百官就能結黨營私,反正皇帝是傻子,咱們這幫大臣們還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
絕大部分人對這件事兒都沒什麼意見,但有一位大臣卻站了出來,這個人就是成基命。
十四年磨一劍,現在終於輪到自己上場表演了。
成基命此時仍任司經局洗馬,他聽說皇帝沒上過小學,大字不識一個的訊息之後,心中大為震驚,立刻向皇帝本人上疏一封,要求皇帝應該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在工作之餘,上一上夜校,找點老師給自己補補課。
成基命向皇帝上疏的行為,實在是十分奇怪。
六部也好,三司也罷,滿朝那麼多文武百官都不管皇帝的閒事兒,你一個洗馬,操得哪門子心?
但按作者來看,凡事必有原因,一個人不會無端的說一句話,也不會無端的做一件事兒,所以,成基命上這道摺子,必然是有著深層次的理由的。
什麼理由呢?
有兩點。
第一點,朝堂上的大臣們大都不關心皇帝的文化問題,是因為文化離官員們本身就很遙遠。
他們大多數人曾經在年輕時寒窗苦讀,為的是博取功名,站到這個金碧輝煌的大殿上來。
而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讀書學習對他們來說意義已然不是很大,有那個時間,還不如想想怎麼樣往上爬。
自己都不再學習進修了,皇帝學習不學習,他們實在是無所謂。
成基命雖然也是朝廷命官,但和這幫官員們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他是司經局洗馬,管的是圖書館,乾的就是和文化事業相關的工種。
所以他十分懂得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從而面對幾乎相當於文盲的天啟皇帝,他本能性的就會上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臣子勸學,這無疑是好事一樁。
但我們同樣也要去揣摩一下成基命同志的私心。
他既然十分誠懇地要求皇帝要日常進修,要請老師來輔導功課,如果皇帝肯聽從,那麼必然會從朝中選拔大臣直入皇宮,來充當自己的帝王少師。
而當皇帝在選人的時候,當然也會優先考慮這個率先提出建議的成基命。
所以換句話說,成基命這一封奏疏,不僅僅是對皇帝的規勸,更是一封求職信。
他希望皇帝可以找一些飽讀詩書的大臣來教導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那滿朝文武中,誰是最為飽讀詩書的大臣?
答案不言而喻,當然就是他這個圖書管理員。
天啟皇帝看了成基命的奏疏,還沒等發表意見,內閣先不幹了。
我們知道,明朝的政務系統分為“票擬”和“批紅”兩部分。
內閣是中央最大的權力機構,一來統領百官,二來約束群臣。
無論是朝臣還是地方官寫的奏摺,寫完之後,都要先呈送內閣,由內閣中的大學士們附上自己的意見和批註,以供皇帝參考,之後,才能交到皇帝案上,這便稱之為“票擬”。
而皇帝拿過奏摺,翻閱之後,要用硃筆在奏摺上寫下自己的處理意見,當然,這個處理意見不會太長,通常是“已閱”,“知道了”這樣的短句。換做朱由校,他可能字也不會寫,只能同意的畫圈,不同意的畫叉。
這便稱之為“批紅”。
從成祖朱棣成立內閣開始,百年以來,大臣們上摺子都要遵守這個流程,但成基命卻繞開了內閣,直接把摺子送到了皇帝面前。
我們十分理解成基命的心情,時不我待,本朝內閣的辦事效率十分之低,自己初一送摺子,十五皇帝才能看到,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成基命急於求官,無意冒犯,但這事兒在內閣眼裡卻是大大的不恭敬。
怎麼著?六部的尚書,三司的長官都得規規矩矩地往我們內閣送摺子,就你搞特殊是吧?
於是,內閣中的大學士們第二天上朝,就聯名彈劾成基命不遵守既定製度,繞過內閣,擅自向皇帝報告,實在是肆意妄為,膽大包天,必須嚴懲。
我們可憐的成基命同志,沒能等來皇帝的聘用證書,反而等來了內閣的解僱通知。
你成基命連內閣都不放在眼裡,我看大明朝堂你是待不下去了,你還是回家養老吧!
於是,堅持了整整十四年奮力一搏的成基命沒能搏一搏,單車便摩托,反而單車變成腳踏車,被朝廷解去所有職務,告老還鄉了。
文章最後,透過成基命的故事,我想我們還能看出一個十分有趣的道理,這個道理未必正確,但卻在職場中十分適用,即:
越級報告不可取,想要打報告,還是老老實實彙報直屬上司吧。
單車能不能變摩托,作者不知道,但至少不會變成輪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