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生活的方式,什麼樣的生活,也決定了有什麼樣的“閱讀”。
現在的孩子讀不下去“唐吉訶德”,愛“唐吉訶德”的人痛心疾首;但還有很多孩子讀不下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甚至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應該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應該是更可痛心的事吧!
閱讀就要“讀經典”,是常識,但“經典”包括什麼,就見仁見智了。
個人認為:“先讀革命文學,再讀古典文學”,對孩子而言如此,對成人而言也應如此。
為什麼?是從閱讀的目的來看的。
讀文學作品是“三觀”的學習過程,就是“讀什麼書,學做什麼人”的過程。過去老百姓有“讀了水滸學打架”,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讀《鋼鐵是怎麼煉成的》就是學習保爾的精神,這是當下中國革命也依然需要的。
讀“唐吉訶德”學什麼?應該“不是學什麼”,而是“知道什麼”。西方的古典文學養育了西方人,“西方人之所以是西方人,和他們生活的世界息息相關”,而讀“唐吉訶德”就是了解西方人的生活,進而瞭解西方人的方。
中國人要面向世界,自然要知道西方人是怎麼回事(不只是像貌,是內在,是“三觀”,是思維方法),“閱讀西方古典、經典,是瞭解西方人的途徑之一”。
但如果從孩子開始,就要“閱讀唐吉訶德”,甚至“讀不下去還要找辦法讀下去”,或許會出現下面這種情況:中國人看不懂中國,看不懂中國人,看不懂中國的事。
現在很多年輕人對中國是看不懂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中國革命文學讀的太少了”。
回到這個問題,“讀不下去唐吉訶德怎麼辦”?
三種情況:如果是孩子,讀不下去就不讀,讀讀《高玉寶》、《林海雪原》會更好;如果是學生,尤其是有學習任務的文科類學生,可以先讀“分析文章”,搞明白為什麼要讀“唐吉訶德”,有針對性的去讀,“當作學知識那樣讀”,就容易讀下去了;如果是成年人,“讀唐吉訶德就是為了交流”,還不如看一下“唐吉訶德”的電影什麼的,先了解個大概,“交流是分層次的”,初級的交流只要求個大摡;真心喜歡了,“瀏覽式閱讀一下”,掌握了具體事件、背景,交流就可以更深入;專業的交流,是“通讀”,反覆讀,讀通讀懂,那不是一般人做的事。
“讀唐吉訶德”如此,讀西方經典文學作品也基本如此。
懂他們就好,不必學他們那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