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傢俱中,椅屬小器,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做工需講究之處甚多於其他傢俱。本文就皇宮椅的"型"作簡要論述,由上往下,從九個關鍵步驟判斷皇宮椅做工好壞。▼
上下身比例皇宮椅上下身有一定的比例,上身過高則頭重腳輕,上身過低則顯整體器型呆滯。工匠製作皇宮椅時,下身的高度一般不會搞錯,搞錯了,坐上去就不對了。而上身的尺寸則經常摸不清楚。一般來講,上身的尺寸由鵝脖來決定,按照現在的尺寸換算,地道的皇宮椅鵝脖為22.5cm左右。椅圈的形狀椅圈的形狀幾乎決定了整個椅子上半身的造型是否優美,觀上品圈椅,扶手如弓,張弛有度,甚是閱目。扶手的粗細是有變化的,在末端S處是比較細一些,而後備則比較粗一些,若是發現扶手是一般粗的,那就是木工偷手了。認真觀察一下可以發現,其實圈椅的扶手是由兩條太極線組成的。太極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符號,圈椅則是中國傢俱的一個象徵符號。對太極有研究的朋友可以用心去感覺,您感覺這扶手的造型和他的粗細變化越有太極線的感覺,它也就越好了。椅圈的拼接椅圈是用楔釘榫來連線的,這連線有三接的,但更多的是五接的。三接的不一定就是好,畢竟那麼大的弧度,料子萬一有點啥問題,出事的就先是三接的。比較關鍵的是那個楔釘榫。一是要先看它連線後留的縫隙大不大,縫隙大了工人也不會留給你看,會給補上,用鋸末粉補上,但這樣黑線就出來了。很明顯。做工優良的榫它就不應該出現這個問題。二是要看那個楔釘的形狀,它應該是正方形的,這樣才能在上下左右上保持連線的穩固性。有木工做成一字型的,也有用,但相對來說,還是正方形的好些。靠背板的形狀靠背板得做成梯形的,上小下大,這個現在大多數都知道,素圈椅也應該是這樣,但梯形它梯多少,這裡有個講究。之所以做成梯形,是因為人多數情況下是站著看椅子的,你上下做成一樣大,看起來就是上大下小了,所以“眼見為實”這句話並不一定正確。我們最相信的還是自己的感覺。梯形上下尺寸差距在1.7-2.1公分這個樣子,少了不行,現在多數人做成差距在1.2這個樣子,但這樣看起來充其量也就是上下好象一樣大。“上下一樣大”是不地道的,地道是看起來上小下大,這樣才能和椅圈有個呼應,也顯得更穩當。大家都知道,素圈椅的腳是上斂下舒,成八字形的。靠背板做成梯形的,木工上比較麻煩些,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明白,您想想,斜的,榫眼怎麼打才比較好,當然還是打直的比較容易。靠背板上下分成三截,中間那截應該是平的,平的比較舒服,您把他做成凹進去,說是為了好看,其實,是想省點木料。因為這塊鑲板一般比較講究木紋。薄一點就能多開一塊,多開一塊那就是一塊的錢。座面的邊框
邊框是處於椅子的中樞位置,也是最直接受力的部位。現在流行一種趨勢,就是邊框料越來越小,我們把以前的老傢俱的圖片和現在市場上的大多數椅子,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以前的椅子邊框要比現在厚得多。我們查閱過以前的圖紙,也丈量過一些名家的老作品,椅子的邊框應該在4*8公分以上,少了不是不行,現在木頭都很硬,但問題是看起來感覺不對,味道不對。現在的大都做3*6.5公分, 3.5*7公分就非常難得了。
再一個是邊框的內角,細心研究古典傢俱,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椅子還是桌案,邊框內角都是有打圓的。這個打圓並非是為了好看,是有它的力學道理在裡頭,若是直直楞楞的做成直角,一縮再一漲,那個邊框接頭就不象樣子了。
座面
新做的紅木椅子和老的椅子不同,老的一般都用軟屜,新的用硬屜,一度還講究是不是獨板。姑且先不論獨板穩定還是拼板穩定,這椅面不同於櫃門,不知道獨板給誰看?畢竟這東西是拿來做的。而從舒適性來說,軟屜顯然要好於硬屜。不過現在大部分人是買的木頭,不是傢俱,所以往往都追求那塊板。以為木頭的價值更高。其實不然,這軟屜也是很有講究的。首先是軟屜的材料,這看起來很象席子,其實不然,地道的軟屜是用細藤,這是一種產於亞熱帶的藤,一般來自印尼和海南,印尼的藤性質更好一些。如果按照重量計算它的價格已經超過紫檀和降香黃檀。但畢竟軟屜的密度比較小。同樣大小的軟屜要比硬屜輕許多。
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藤的編織。這編織的手法很有講究。藤的寬度是有規格的,一般分為1.5mm和2.5mm兩種,1.5mm的比較貴些。從造價成本來講,海南黃花梨硬屜>紫檀硬屜>藤編軟屜>越南黃花梨硬屜。而從藝術價值來考慮,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軟屜是系在邊框上的,邊框邊緣有打孔,這孔的排列也有講究,不能是一排直的過去,而是左右成“之”字形排列,這也是從力學角度考慮的。
座面的下邊有穿帶,也有人管叫暗稈的。起的是一個加固作用。硬屜和軟屜的穿帶不一樣,硬屜是直接打在座板上的,是直的。軟屜不能是直的,不然做上去膈屁股的,它是彎的。軟屜的穿帶一般為兩根,硬屜一般為一根,也有兩根的。那個座面要是厚度不夠,就必須兩根。當然,也不是說如果是一根的話座面的厚度就一定夠厚。
腿
腿是最承重的,素圈椅的腿大都是上下一木連做,相對來說,這種做法難度很大,而且小批次生產的話很是浪費木料。但其堅固性就不一樣了。說他是天差地別也不是很誇張。
上面有提到腿的分叉問題,現在我們來詳談,仔細研究王世襄的書,大家可以發現,這皇宮椅的腿也是分叉的,因為腿比較粗,所以沒辦法象圈椅叉那麼開,所以為了造成一種視覺效果,腿的下半部分要做成上粗下細的。腿的造型也很講究,腿的肩膀寬了,呆,楞!肩膀瘦了,跟看到一個削肩的人感覺差不多。
榫卯結構
這個部分比較難闡述,因為榫卯大部分都是看不見的,在圈椅上能看見的也就是楔釘榫了,邊框的格角要是透榫的話也能看見。咱們也不能把傢俱拆開了看。不過現在木工在關鍵部位上不會做什麼偷手。但是一些小部分就說不準了。尤其是各個牙板,包括角牙,皇宮椅的角牙很多,根據筆者的經驗,木工為了省事(當然,企業主的因素更大),往往膠水一粘了事,壓根就不開槽。
這個其實認真一點可以看的出,膠水粘,粘不好就有縫隙,它透光,然後就是用手掰,這開槽的和直接用膠水粘的掰起來手感可是不一樣,不過要是不買千萬別用勁掰,人家要你賠。其他的榫卯結構,我們看縫,看各個縫鎩的嚴實不嚴實。腿腳的抱肩膀榫有沒有走馬銷那也就只能看企業主的良心了。
雕工
這雕工說起來好像很是嚇唬人,原因大概是因為大多數人不會雕刻,其實很是簡單,好的雕工就是完全的門外漢也看的出好來。那些這斷一截,那多一刀,刀痕明顯,線條生硬的誰會看不出來呢。比較重要的是扶手和靠背板亮腳的雕花部位,那些雕花的邊緣做得比較好的是邊緣鋒利,線條流暢,這不僅對雕刻有一定的要求,對打磨要求也比較高,有的時候雕的還不錯,打磨的給你磨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