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的興起讓內容創業者不斷湧入,在美國也如此。內容創業者的出現在根本上是由於勞動力市場的進化。
整個勞動力市場的組織物件經歷了三波變化,分別是勞動力經濟(藍領)、能力經濟(工程師等)和知識經濟,從第一波到第三波,僱傭頻次越來越低,而對勞動力個體的綜合能力及創造力要求越來越高。內容平臺也經歷了商業模式從注意力經濟到關係經濟、知識經濟的演變。
當下,流量平臺是內容及使用者資料最大的壟斷者和享受者,在內容產業規模化的基礎上透過提供流量服務而獲利,平臺不對資料付費,創作者往往還需為流量付費。在這種商業模式下,演算法導向激發了平臺和創作者的矛盾,演算法之後才是內容,內容之後才到創作者,在價值鏈中,創作者排到了最後,而創作者經濟是要把這種鏈路打破,把創作者放到最前面。
創作者經濟是一種新型的DTC(Direct to customer)商業模式,這個模式的機會點在於一定程度上最佳化創作者發展狀況的二八效應,讓中長尾創作者獲得更多的生存變現空間,未來隨著創作者經濟的發展,這種組織方式有可能會把公司這種主體解構掉,而真正迎來內容產業百花齊放的繁榮時代。
這篇文章選自於商業情報服務供應商明亮公司同價值交流平臺WhatIf資訊長,還有氫舟Hypper創始人&CEO的一次訪談沙龍,訪談中有不少對於創作者經濟這一話題獨具見解的觀點,德外5號轉載此對話,以供業內人士參考。
注意力變現向關係變現轉變,
變現是創作者第一生產驅動力
創作者經濟平臺有三個新特點,第一是強調個體;第二是這些平臺更專注於數字化和虛擬化產品;第三是它們為創作者提供各種個性化工具來發展和經營以個人特長為核心的業務。
這個大背景其實是勞動力市場的進化。整個勞動力市場經歷了三波變化,三波變化互相疊加。第一波更多是勞動力經濟,比如外賣、開車等;第二波更多是能力經濟,對技能要求更高,比如工程師,國外也有很多靈活用工平臺;第三波是知識經濟,個體更多是資訊或知識的服務商。
從僱傭頻次看,從第一波到第三波,僱傭頻次越來越低,對於人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要求越來越高。
整個美國的創作者市場產業鏈也有較為明確的分工,從創作內容、變現到財務管理甚至透過線下變現都有一些成熟模式。
有建立類的,包括遊戲、相片和直播等工具,這個賽道的總投資金額達到了65億美元;還有流量導向的平臺,一類像Youtoube和Tiktok等演算法主導的中心化平臺,這些平臺去收集和分發流量,目前這類平臺獲得投資是最大的,共獲得152.8億美元融資;一類訂閱主導的去中心化的平臺,共獲得7.16億美元融資;還有做線上商業化變現的,變現手段主要以會員、課程、粉絲互動和品牌廣告,這個賽道獲得的融資有8.15億美元,還有做線下商業化變現,主要是根據創作者自己的IP開發衍生變現方式;還有最後一類就是管理型的服務,他們會幫助創作者去做一站式經營,更偏經營資料和金融等管理支援。
創作者經濟也在推動平臺商業模式進化,形成一個疊加漸進的過程。第一階段是廣告買單,注意力驅動,平臺做流量廣告生意;第二階段是品牌與消費者買單,交易驅動,KOL做流量電商生意;第三階段是使用者買單,資訊及權益價值驅動,創作者透過自身的創造力做付費內容生意。商業邏輯從注意力變現變成了透過跟使用者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來收費,使用者和創作者產生了更長期的價值。
這裡面不僅體現出中心化向去中心化的轉變,也體現出增長模式的差異化。此前平臺跟創作者更多是相愛相殺或互相提防,中心化平臺的邏輯更多是幫助平臺去吸引更大流量,平臺變現更多是靠廣告和帶貨,中長尾創作者的變現狀況非常不樂觀。但創作者經濟模式,從目前看,是一個注重關係價值建設的商業模式,長期看,平臺和創作者更需要相互依存和支援。
而對創作者來說,先要想清楚三個問題,第一是創作型別的選擇,比如做美食應該選擇影片、圖文還是音訊的形式,最適合個人表達特色的媒介型別是什麼,這很重要;第二是商業模式,用哪種核心模式去賺錢。注意力驅動更多是廣告變現,信任驅動更多是賣會員,交易驅動更多是賣貨,這些模式都是屬性驅動;第三是權益和服務,我們在提供內容之外,還能提供什麼額外附加權益或定製服務。這三個是創作者進入到內容創造行業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創作者做好這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變現做深做透,變現是創作者第一生產驅動力。在創作者模式中,付費不是一個純交易,而是他的粉絲和受眾對創作者的一種信任和認同的選票;從另一個層面講,付費也是要去建立一種直接的長期互動關係。
國內平臺“得到”抓住了一個點是幫助創作者放大了其價值收入的能力。像薛兆豐,之前在北大年薪大概是70萬,他在得到上做課程,收入達到了差不多2000萬。
得到為什麼可以幫薛兆豐做出將近30倍的增量?一是,得到幫薛兆豐打破了他之前在北大教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二是,得到把專業化的東西變成了普羅大眾都能聽明白的內容,完成了知識普及。
目前SaaS工具也不是那麼重工具形態了,它身兼工具、經營和社群的三類屬性。像小鵝通這種平臺,以工具起家,在很多優質課程出現後,小鵝通企學院就成了針對企業採購和老師分發課程的平臺。創作者也都有自己的微信私域在運營,工具、經營和社群是創作者經濟的三駕馬車。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經營屬性指的是,除了創作之外的流量分發和變現的方式,這更多是從持續提升使用者的LTV(使用者生命週期)角度上講。
創作者經濟的挑戰有六個方面,分別是版權、監管、流量閉環、冷啟動、持續性和增量。流量閉環指的是很多中心化不想把流量分流到外面,互相不打通;冷啟動是很多去中心化平臺很難幫助創作者進行冷啟動;增量指的是獲得更多的使用者及變現,很多去中心化平臺比較難幫助創作者去變現。
這個行業的機會點在於二八法則之下,有很多長尾的創作者不適合透過廣告去變現,就需要找到更多可變現的方式。
創作者經濟形成新勞動力組織方式,
或解構公司形態
從變現邏輯看,使用者和創作者互動的深度不同將會影響到選擇變現方式的不同,變現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方式會關係到如何去生產內容。
先看四種變現驅動的核心邏輯。注意力(廣告)驅動模式,它更多是擴大注意力、傳播和受眾,這些是廣告方式變現的核心邏輯;信任關係驅動,更多是會員系統變現,生產內容的核心邏輯是去跟使用者建立更深層次關係,意思是我們生產的內容不是去取悅你,核心是透過內容讓你產生更多信任感或者有更長期價值;商業驅動模式上,具體要看賣實體還是虛擬化產品,像帶貨就是這種性質;所有權模式上,更多是透過權益等方式持有。
這四種模式,從注意力到所有權,使用者和創作者的關係等級是越來越高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能看到做內容到底是博眼球還是一個長期關係,也讓創造者去思考,到底我要跟受眾關係建立到哪種深度才能更好變現。
還有一些福利也可以跟著會員等級去設定,比如播客,可以設定聽播客的優先權、花絮或者投票,這些都是圍繞形成核心收入的內容形成價值接觸點。
創作者形成的獨立內容,具備了獨立投資價值,這塊機會大的邏輯在於去中心化的分發方式,國內最大的分發業態還是以公眾號為主,但在美國已經很多新公司在去中心化分發領域了。
大背景的變化在於,規模化已經完成了,整個加密貨幣也逐漸成熟了,大公司是資料最大的壟斷者和享受者,卻不為資料付費。但國家更想促進各平臺打通打破資料壟斷,且目前大平臺的情況也容易激發創造者和平臺的矛盾。
現在很多平臺是演算法導向,演算法之後才是內容,內容部分才到創作者,創作者排到了最後。新的方式就是要把這種鏈路打破,把創作者放到最前面。對創作者來說,現在是入場的不錯時機。
勞動力市場其實經歷了從管理勞動力到激勵能力的變化,現在是在一個算力的年代。在算力社會,有兩種產品很有意思,一種是偏資訊工具型的,比如做SaaS服務;還有一種是工作小組,比如諮詢公司。我們也在想,這種組織方式最後是否意味著會把公司這種主體都解構掉,因為勞動力屬性的改變也會影響組織形態的變革。
過去我們受僱於公司,多數還是以時間批發的方式來售賣自己,但批發時間這種方式非常限制規模。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售賣時間的可規模化能力就會很受限。
從我們和公司協同的方式看,公司其實是個體在市場上打交道的中介,市場有需求,公司轉化需求並在生產過程中分到每個人身上,再以工資的方式給到每個人,它是市場需求的轉換器。
而創作者經濟是一種新型的DTC(Direct to customer)。它相當於把公司這層中介給拿掉了,創作者直接去對接市場,相當於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闆,那他工作的心態和動機就會跟在公司上班完全不一樣了。
結語
在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從注意力經濟到關係經濟、知識經濟的轉變過程中,創作者在主人翁的角色下將迸發出更為璀璨的創造力,在社會發展的經濟及文化精神領域做出卓越的貢獻,結合技術手段的演進,內容產業將迎來真正的繁榮年代。
編者按:
來源:明亮公司;
作者:步搖;
內容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