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戰役以後,我軍轉入了陣地防禦。
三十九軍打了340天的陣地防禦戰,也挖了340天的坑道。經過全軍指戰員艱苦奮戰,在正面20公里、縱深17.5公里的防禦陣地內,挖通了一座座大山,構築坑道 2087條,塹壕、交通壕39萬多米,各種掩體7715個,人員隱蔽部8537個,馬匹隱蔽部280個,汽車庫450個,總出土量達到120萬立方米,完成了以坑道為骨幹,與塹壕、交通溝、掩體相結合的完整防禦體系,使我軍3萬人至4萬人以及90%的武器裝備和物資都能轉入地下。
假如把39軍所有的交通溝連起來,可以通到鴨綠江邊。光坑道的長度,就夠我們在地下行軍走一天。總出土量如果修成寬高各1米的低牆,能夠達到1200公里長。相當於朝鮮的“三八線”到祖國首都北京的直線距離。這是我們軍歷史上的奇蹟。
志願軍的後勤也逐漸成熟起來,形成了5個分部,22個兵站,幾十個汽車團,以及公安、高炮、鐵道等兵種,人數約18萬人。糧食和彈藥補給逐步充足,在坑道里可以做飯,有大米、高粱等,可以吃到二米飯,豆腐、花生、榨菜、黃花菜等。
敵人使用火焰噴射器和汽油彈向坑道內噴射,妄圖把坑道內的志願軍戰士燒死,坑道的土壁被燒熱了,石頭被燒紅了。戰士們發明了用手雷滅火的辦法,火勢被手雷爆炸的氣浪壓一壓,就會減弱許多,再扔一個過去,小火變成了火星,然後灰土揚沙,就把小火撲滅了。
1952年6月15日22點15分,志願軍第一次用喀秋莎火箭炮配合大炮對敵人實行攻擊。喀秋莎威力巨大,瞬間把190.8高地變成一片火海,敵人的迫擊炮和輕重機槍都被燒變形了,粘連在一起無法使用。暴露在地面的敵人被燒成了碳素,走近用手一撥就碎成灰了。這次戰鬥殺傷敵人2000多名,是我軍進入陣地戰以來給予敵人最大的一次打擊。
115師的孫樹君用輕機槍擊落了一架美國飛機,飛機墜落在山坡上,大家興奮地跑向墜落的飛機,攝影記者在墜落的飛機前為孫樹君留下了勝利的照片。在孫樹君的鼓舞下,不久,各個師的高射炮營擊落擊傷敵機的捷報就不斷傳來。
343團高射機槍連的戰士陳紹洪刻苦鑽研對空射擊,一個人先後擊落4架敵機,創造了個人打飛機的記錄。另一個普通的戰士李子明發明瞭整體撞針。以前的高射機槍撞針是由撞針頭,撞針體,撞針彈簧等組成,成本高,故障率高。李子明利用鐮刀和銼刀這兩種簡單的工具,利用汽車零件和敵人扔下的照明彈的彈簧,製成了整體撞針。當時工廠製造的撞針最多可以打600發子彈,而李子明發明的整體撞針可以打1100多發子彈,於是很快在部隊進行了推廣。
116師高炮三連的文書和通訊員早晨外出解手,發現敵人的一架飛機來了,這兩個不到20歲的勤雜兵商議說,我們把它揍下來吧!於是一個負責裝彈,一個負責瞄準,3發炮彈就把敵人的校正機給打了下來。然後抓住了三個俘虜。
1952年9月,115師高炮營又鑽研出了夜間打飛機的方法,9月2日晚上打掉了兩架B-26飛機,以後的半個月裡又擊落敵機7架,俘獲飛行員4名。
就這樣,我們越打越主動,敵人越打越被動,直到簽訂停戰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