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韓國船業和中國船業持續打起了拉鋸戰——頭年你接的訂單多,來年就變成我家了。
在此背景下,韓國又以突出的LNG船(液化天然氣載運船)訂單數奪走了目光:截至今年9月,全球已成交大型LNG船共38艘,其中韓國承接37艘,中國1艘。
LNG船由於製造難度高,又被稱作“造船業上的明珠”,就有人從LNG船上判斷:中國造船業的實力不如韓國船業。事實真是這樣嗎?
今天,這篇文章就將為中國造船業正名,從歷史到資料,一起從全方位來看看中韓造船業的真正實力。
LNG船的歷史遺留問題
韓國LNG船的成績可以說是非常漂亮,可以看出,韓國在這一種船舶領域確實是全球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原因是他們有一箇中國缺乏的優勢:時間沉澱。
70年代,美國開始將一些工業生產轉移到日韓,其中造船業就佔了很大一部分,這樣的舉措極大提高了日韓的工業和經濟發展。
雖然後來日本和韓國“同途殊歸”,日本逐漸從世界造船市場中退出,產值萎縮到只有全球佔比的7%左右;但韓國則在造船業上一條道走到黑,很快成為了世界級的造船業大國,擁有全球最大市場之一的同時,還誕生了很多技術型工人和相關工廠。
但美國當然不是為了做慈善才幫助日韓,國與國的產業轉移間充斥著金錢的暗幕。當時這部分的造船業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汙染環境並且“低附加值”的產業,所謂的附加值,就是技術、智慧財產權在產業中佔比低的產業,造船的產值中扣去原材料、稅金和廠房裝置的折舊費之後,剩餘的價值不高。
這一點或許很反常識,因為在普通人的心中,LNG船是一種建造難度極高的船,怎麼會是“低附加值”的產業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LNG船的製造就難在這個“L”上。L是液化維護系統,這種系統需要在-163℃的情況下儲存液態天然氣,蒸發率要低,需要的技術水平非常之高,但問題在於這項技術專利並不在韓國手中,也不在美國手中,而在挪威和法國手中。
因此,想要造LNG船的國家都需要花高價向挪威和法國購買,造得越多,支付的專利費就越多;不僅如此,LNG船還有很多特殊元件,比如殷瓦鋼,目前只有法國一家名叫GTT的公司能生產,你要造,可不是隻能乖乖去買嗎?
可以說,LNG船的製造從技術專利到材料都被西方壟斷了個遍,什麼都要買,很容易被人工“卡脖子”,能從其中獲取的附加價值自然也就不高,費力又不討好,這就是美國選擇將產業轉移的理由。
而中國在70年代沒有接受美國產業轉移的機會,而是近幾年發展起來,幾乎都是自主研發,直到2008年才交付出中國第一艘LNG船“大鵬昊”,體量上自然是不如韓國。
但造船業並不只有LNG一種船,還有軍艦、航母、郵輪等等……種類豐富。只用LNG一種船來斷定中國的造船實力不如韓國,是不是有點太過武斷和片面了?
中韓造船業體量,誰比較大?
LNG船固然是我國的相對短板,能發展自然最好,但並不是需要豁出一切去爭取的產業,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擴大全球造船市場的佔有率,再在這之上去爭取航母等高階造船產業。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廣義的造船業遠遠不止“造船”,準確說還要加上海洋工程:包括海上海底物資儲藏設施、海底管道、海底採礦等,都算“海工建造”。這個領域容易被外行忽視,但產業中高階的一部分又往往集中在這一塊上。
海洋工程
海工建造和船舶建造存在很多交疊,比如海洋工程開採了海底的資源,總得找條船把它們運回去,而這種船舶製造往往都是技術係數高、附加值高、淨利潤高的產業。
很可惜的是,目前我國和韓國對於“海工”的市場佔有率都不高,這方面主要還是由西方傳統國家掌握,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借鑑國外經驗,有意在技術發展起來之後進軍市場。
再來公正地評判一下,中國和韓國的造船業哪個比較強?我們用資料來說話。首先需要明確一下造船業的三個指標,分別是: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和造船完工量。
接下來,我們再從整個造船體量上來直觀對比中韓2020年的資料【1】:
- 從新接的訂單量來看:
中國的新接的萬載重噸船訂單數為2893單,在全球佔比48.8%;韓國新接的同類訂單數為2454單,全球佔比為41.4%。
- 從手持訂單量來看:
中國手持的萬載重噸船的訂單數量為7111單,在全球佔比44.7%;韓國手持的同類訂單數量為5393單,在全球佔比33.9%。
- 從造船完工量來看:
中國完成的訂單數為3853單,佔全球的43.1%;韓國完成的訂單數為2440,在全球佔比27.3%。
不難看出,中國造船的三大指標全面高於韓國,這固然和中國的人口優勢分不開,但也無疑說明了近兩年來國家造船業的飛速膨脹,已經到了能和原本“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韓國拼一拼的程度。
中韓造船業,誰賺得多?
不僅如此,我們再列出另一組資料,即中韓造船公司的淨利潤。
首先是韓國三星重工,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造船廠之一,然而他們的造船業近5年來都在連年虧損,累計虧損金額達到了188億人民幣;
韓國第一的造船公司,也是目前世界第一的造船公司——現代重工業集團的狀況也不樂觀:今年第三季度的營業利潤雖然增長了3%,但韓元貶值和造船厚鋼板成本價格的暴漲,導致最終利潤處於損和益的平衡點上,預計最終導致利潤幾乎為0。
韓國造船海洋公司也承認:儘管公司近幾年訂單繁榮,但業績和股價卻“難以啟齒”。
相比起來,中國的造船企業卻與之相反,先說個民用造船的代表:揚子江船業。該公司是中國主要的造船集團之一,在中國造船行業中是排行第二大的私營造船集團。2017~2020年之間,該公司淨利潤達到了121.21億元,平均淨利潤率接近15%。
其次是軍用造船的中國船舶集團,其旗下造船廠遍佈中國沿海,江南造船廠、滬東造船廠都屬於中國船舶集團管轄,而這個“龐然大物”只在2017年出現了23億元的虧損,到了後續三年又開始連年盈利,淨利潤總額為12億。
雖然計算近5年總額依舊存在虧損,但由於中國船舶集團造的並非民用船舶,而是以國家海軍裝備為主,前期投入大、利潤空間小,但換來的卻是我國的各類軍艦如“下餃子”一般連年出世,無疑是花錢買國強,顯然是值得的。
民用賺錢,軍用強勢,只是在LNG船領域相對弱勢的我國,捫心自問,難道還有人能說出:中國造船業不如韓國嗎?
參考資料
【1】《中韓造船業國際競爭力對標分析》郄金波、謝新、韓濤、謝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