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錫克教從18世紀初,就是武裝立教,英國還壓制印度教出身的人擔任軍官,因此印度軍隊中的錫克人比例很高。
在印度軍中,一半的陸軍軍官,40%的海軍軍官,1/3的空軍軍官,都是錫克人。而且,旁遮普地處印度河和恆河上游,處於中國、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中間,歷史上,遊牧民族入侵印度的第一站就是旁遮普。
印度軍隊中的錫克人
尼赫魯不敢不重視這些人,他對錫克人採取了拉攏手段,承諾一定的自治地位。之後,旁遮普被一分為二,絕大部分錫克人選擇留在印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1962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和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讓印度高層意識到旁遮普的重要性,絕對不能讓旁遮普獨立。而越來越多的錫克人也因此認為尼赫魯家族的政治承諾難以實現,更傾向於獨立。
雙方根本矛盾的積累,其實發生在60-70年代。
從60年代開始,印度正在進行旨在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綠色革命,旁遮普邦自然條件好,成為了印度的一大糧倉。
不過,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旁遮普也不例外。這就使得當地的地主把越來越多的糧食賣給國家。到什麼程度呢?
旁遮普邦的人口占印度的2%,面積佔印度的1.7%,但是長期提供了印度國家收購糧食總量的55%左右。
旁遮普的聖地——金廟
從宏觀上講,這是印度中央對地方的沉重剝削。從微觀上講,造成了當地底層民眾嚴重的飢餓和貧困,年輕人種地越來越沒出路。而且,旁遮普是個農業邦,沒什麼製造業,因此,當地年輕人的失業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從70年代後期開始,這些年輕人越來越極端,越來越痛恨印度中央。到1977年大選時,在錫克教的傳統政黨阿卡利黨的作用下,英迪拉·甘地的國大黨失利下臺。
因此,英迪拉·甘地採取了呼應錫克人的部分主張,拉攏分化阿卡利黨的策略。她扶持了一個激進主義者賓蘭德瓦勒(Bhindranwale),給了一些政治自治的承諾,正是靠這個人,瓦解了阿卡利黨內部。
雖然英迪拉·甘地分化了錫克教內部,但代價則是,旁遮普邦的錫克人彷彿拿到了政府背書,越來越肆無忌憚,與印度教徒矛盾越來越激烈,暗殺,破壞、爆炸,劫持飛機,無所不用其極,而運動的領導者就是賓蘭德瓦勒。
這時候,英迪拉·甘地主張與他和談。可是一個要建國,一個只要求在邦的自治上讓步,雙方無法談攏。談判破裂後,雙方更加仇視,武裝衝突越來越嚴重。
“鐵娘子”英吉拉·甘地
從1982-1984年6月之間,錫克人與印度教徒的衝突造成幾千人死傷。賓蘭德瓦爾擔心被逮捕,於是躲進了錫克人的聖地,阿姆利則金廟。接著,越來越多的錫克教激進主義者,開始圍繞金廟展開武裝活動,先後聚集了約3000人,包括很多錫克教現役/退役士兵,以及兩名退役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