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後,每年假期,我都會找個地方,帶他們去遊一遊。今年暑期,在向學校報備的前提下,我們決定出門走一走。
去哪裡?“金華!我要去遊雙龍洞。”女兒有友不假思索地喊出了目的地。在四年級下半學期的語文課本里,她剛學習了葉聖陶的名作《記金華的雙龍洞》。就這樣,雙龍洞成了此行的必去目的地之一。
“我們能進到內洞嗎?真正好玩的地方在內洞。”出發前,有友非常興奮,她把課文中那些精彩片段背得滾瓜爛熟。“外洞很大,可以容納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課文中的語句成了雙龍洞的推介詞,她還告訴我,上課老師給他們看了很多洞內外的風景照,對雙龍洞地區的地理風貌,她已瞭如指掌,給我們當導遊,應該不成問題。
經過6個多小時的自駕,我們到了金華。金華山清水秀,雙龍洞距我們居住的酒店大概20分鐘車程。車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行駛,四周群山綿延,綠樹成蔭。
其實,雙龍景區由好幾個洞組成,我們首先去了仙瀑洞,這裡洞中有洞,洞中有泉,洞中有瀑,瀑下有潭,還有不少呈90°的臺階和需要低著頭才能經過的逼仄小路。在兩娃(姐姐有友和弟弟小友)“探險精神”的鼓舞下,我們全家爬完了整個洞。
第二個洞,就是有友盼望已久的雙龍洞了。遠遠地,我們就看到了題在峭壁上的“雙龍勝景”四個字。再往裡走,是一塊讓有友激動的巨石,上面刻著的,正是葉聖陶先生《記金華的雙龍洞》全文。
到雙龍洞的洞口,我拿起自拍杆,開啟影片號直播,通知沒有跟著我們外出的外婆看直播,讓有友過把導遊癮:“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我們來到了金華的雙龍洞。”課文裡的句子成了活學活用的導遊詞。
不過,最激動娃心的,就是內洞的入口孔隙了。“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下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有友又開始介紹了。“現在大概改大船了吧?”對我的這句話,她馬上反駁:“洞口就只有這樣的高度,肯定得躺著進去的。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果然,一條小船三人一排,頭尾兩排,可躺六人。人必須仰躺,不能抬頭。開關一開,牽繩拉動,十來秒後就進洞登陸了。
進了內洞,沒過多久,又看到了“冰壺洞”,原來,這裡洞連洞。我們正要起步,有友突然問:“怎麼沒見雙龍?”一路走來,真的沒見“雙龍”。課文裡是怎麼說的?“文章說,要‘順著工人的指點看,有點兒像,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們回到下船的地方,問了船工,果然,在他們的指點下,我們也找到了“雙龍”。
“課文中寫的汽油燈又在哪裡?”考問又來了。“葉聖陶爺爺那時候,科技不發達,所以用汽油燈。”
不過,此行也有個小遺憾,是一路上沒能找到課文中描寫的粉紅色沙土,兩娃原本還準備了個袋子,準備挖一些山泥留作紀念。
魯迅先生曾說過:“一味只讀,就變成了書櫥。”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學習是在課堂上,但絕不是光有課堂就能學好的。假期是孩子們接觸天地的好時光,帶著書本中學到的內容,睜開驚奇的眼睛去面對廣闊的世界,這才是暑假該有的模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蘊含的也是這樣的道理。(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