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愛噘嘴的小孩總是被家長調侃,你這小嘴翹的,都能掛油壺了。動物界也有個嘴能掛油壺的翹嘴娘子,不過它要為自己正名:“我可不是愛生氣,只是天生長了這樣一張翹嘴。”
反嘴鷸,人送美名“翹嘴娘子”,是一種中小型涉禽。嘴黑色,細長而向上翹,由此得名。它身著熊貓裝,頭頂從前額至後頸黑色,翼尖和翼上及肩部兩條帶斑黑色,其餘體羽白色,黑白配色讓它在野外十分鮮明,很容易識別。反嘴鷸分佈於歐洲、印度及非洲南部,在我國分佈於新疆、青海、內蒙古、遼寧、黑龍江等省份,越冬於東南沿海及西藏地區,偶見於臺灣省,是收錄在《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三有”保護動物。
反嘴鷸棲息於平原和半荒漠地區的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有時也棲息於海邊水塘和鹽鹼沼澤地,遷徙期間常出現於水稻田和魚塘,冬季多棲息於海岸及河口地帶。它們主要以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蠕蟲和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時透過長而上翹的嘴,不斷在泥沙表面來回掃動獲取食物。
鳥類的嘴稱為喙,若有心觀察不難發現,鳥喙的形狀千差萬別。除了常見的尖而直的鳥喙,不少鳥喙在人類看來奇形怪狀。如巨嘴鳥的喙非常大,接近20釐米,幾乎是體長的三分之一;交嘴雀的喙上下交錯,不能像其他鳥喙一樣合在一起;剪嘴鷗的下喙比上喙長,像個剪刀;再如今天的主角反嘴鷸,它的喙十分細長,且如鐮刀般彎曲上翹,由此得名“反嘴鷸”。
鳥類的前肢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進化成為承擔飛行功能的翅膀,鳥喙就要承擔起更多的功能,不僅要取食,打鬥、築巢、理羽等都離不開鳥喙。尤其是作為取食工具,鳥類的嘴型由此慢慢發生了適應性的改變。如交嘴雀交錯的喙非常方便吃松子,啄木鳥尖錐般的嘴可以鑿開樹皮,尋找裡面的蟲子,蜂鳥吸管般的嘴方便吸食花蜜……與大多數水棲禽類捕捉魚蝦不同,反嘴鷸以藏匿於水底泥沙中的甲殼類、水生昆蟲及其幼蟲、蠕蟲和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為了捕捉這些食物,它的嘴巴演化出來的弧度使其可以像挖沙船一樣挖掘泥沙中的食物。
反嘴鷸獨特的嘴型反而讓它們的生態位和其他鴴鷸類不同,大大減少了競爭者。它還是鴴鷸類涉禽中少有的游泳健將。鴴鷸類涉禽大多腳和趾爪特別長,趾間沒有蹼,但反嘴鷸趾間有蹼,擅長游泳。它還會水中倒立——將喙插入水中,尾巴高高地指向空中。這種行為很少見,也沒有人知道它到底在表達什麼。在自然面前,人類要學習瞭解的東西還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