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假,我帶兒子去了一趟紐約。其中最重要的行程就是參觀帝國大廈。
去紐約之前,他問我,紐約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我說,它是美國最大的城市,被稱為世界的首都。
登上帝國大廈景觀平臺,望著遠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我問我兒子,覺得怎麼樣?他臉上絲毫沒有當初登上“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時那種興奮。只是冷冷地說:就這?
他看了我一眼,也許是怕我掃興,他就改口說,嗯,還不錯。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和我兒子,出生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很難理解,對我這一代人來說,帝國大廈意味著什麼。如果超級大國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那麼帝國大廈就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標誌,那是一個高不可攀的高度。
我還記得小時候,隔壁一個鄰居,出國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後來聽父母說,他是偷渡去美國了,那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地方。
一個人的潛意識是很難改變的,它包括原始童年心理印記、環境薰陶、觀念、本能等一系列因素。我也算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美國50個州,我去過47個。也知道美國很多槽點,但從小到大的無數次認知,都在我的潛意識裡打下一個深深地烙印:紐約就是美國的中心,帝國大廈就是一個超級大國的紀念碑。
參觀帝國大廈,對我來說,幾乎是一種朝聖。走進帝國大廈,內部有點昏暗,但依然能感受到當年世界第一高樓的土豪氣,空氣裡散發著“老錢”的味道。
這座大樓保持世界最高樓紀錄保持了41年,“世界第一” 任期最長的摩天大樓。更不可思議的是,帝國大廈建於90年前。90年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翻開1930年和1931年的大事記,歐美正處於一戰和二戰之間的黃金髮展時期,科學技術突破不斷,發達國家掀起建設高潮。而同時期的中國,民生塗炭,軍閥混戰。
1930年,各路軍閥討伐蔣介石,引發中原大戰。1931年,國共內戰,第二次“反圍剿”爆發。同年,全國16省洪災,災民超過5000萬人。我查遍資料,在這2年期間,中國居然拿不出一點像樣的建設成就。令人不勝唏噓。
當時的中國婦女還裹著小腳,踩著扭捏的腳步,在房前屋后辛苦勞作,地位甚至不如一頭耕牛。
我出生在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的時候,整個非洲有很多國家都比中國富裕。所以我經常說,如今35歲以上的中國人,都出生在一個比某些非洲國家還窮的國家。
而我兒子這一代人,出生之後,就不知道窮是什麼概念。
他小時候,每年暑假出國旅行半個月,已經是生活的常態。
我小時候,能坐輪船去一趟上海,就激動得好幾天睡不著覺。
對於小朋友來說,他不瞭解什麼是超級大國的美元霸權,不關心人均GDP的意義,也看不懂大都會博物館裡的中國珍寶。
對他來說,紐約的印象就是:遍地裂痕的舊馬路;搖搖欲墜的老鐵橋;隨處可見的流浪漢;沒人收拾的垃圾桶;中央車站滿地油汙,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柴油味。在破敗不堪的紐約地鐵裡,當他看到老鼠和蟑螂,就拉緊大人的手,眼神中的慌張,是他在中國從來沒有體驗過的。
對一箇中國小孩來說,在紐約經歷的一切,說好聽一點,是新鮮刺激,說難聽一些,就是落後混亂。紐約不如西安好玩,也不如自己的家鄉乾淨安全。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在心裡“呵呵”了,又來數落美國基礎建設落後了,美國是法制的民主國家,基建不如中國,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只會看馬路和大廈,眼光太膚淺!
美國土地私有,徵地像中國這麼方便嗎?美國保護勞工,可以隨隨便便加班嗎?美國重視環保,沿途的花花草草,可以隨便剷除嗎?最後苦口婆心地說,“基建狂人”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稱號,要謙虛!
這樣說的人,既沒有去過美國,也不瞭解美國的歷史。論“基建狂魔”,美國才是開山鼻祖,中國只不過青出於藍而已。
帝國大廈於1930年動工,於1931年落成,建造過程僅410日,有著世上罕見的建造速度紀錄。樓高381米、103層。地上部分建築,每個星期增加4層,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速度驚人。請讓我重複一次:帝國大廈,每星期蓋4層樓!而我們曾經的改革開放神話——體現“深圳速度”的深圳國貿大廈,也不過3天1層樓而已。
美國的州際高速公路計劃,1956年艾森豪威爾簽署透過,到 1970年,短短15年,就完成5萬公里,而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相對來說,建設速度比中國更高效。
當時的美國,就像現在的中國,在經濟危機時期,常用“鐵公基”拉動經濟增長,舉國上下,到處都是繁忙的工地。當時的美國工人,幹活相當拼命的,為了找能賺錢的工作,甚至不考慮安全問題。
《摩天大樓頂上午餐》(Lunch Atop a Skyscraper)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一張歷史老照片,11名建築工人坐在摩天大樓一根吊著的鋼樑上進行午休,悠閒地吃著午餐抽著香菸。他們的身後背景是紐約中央公園。沒有安全繩,也沒有安全網,而他們懸在空中的雙腳距離地面則有260米。稍有不慎,一個家庭就失去了丈夫或父親。
除了是“基建狂魔”,美國當初還是製造業狂人。
1929年,當時只有1.22億人口的美國,汽車銷量突破500萬輛。而人口為美國10倍的中國,2019年汽車銷量僅為2600萬輛。也就是說90年前的美國,人均汽車產量就是現在中國的2倍。
1942-1945這三年,美國建造了147艘航母,零頭都比全球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戰爭結束後航母過剩,不得已又修了很多航母墳墓,只保留十幾艘威懾全球,至於其他被廢棄的小型軍艦,更是不計其數。美國參戰後直到二戰結束,平均下來每天生產130架飛機,100輛坦克,平均三天一艘軍艦,七天一艘航母。
不過,這些輝煌的歷史,只代表美國的過去,現在的美國,依然強大,但社會已經四分五裂,早就是一盤散沙。
我不想對美國幸災樂禍,也不想對美國指手畫腳,我的目的只是想拿美國當鏡子,希望我們儘量學習美國的優點,而不要重複美國的錯誤。
現在美國的基建是什麼狀態呢,讓我舉幾個例子。
波士頓的 Big Dig
簡言之,就是修個城市隧道,並把一段高速公路下沉到地下,然後上面做城市公園。當初我在波士頓自駕,路過Big Dig,印象中它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城市隧道而已,但一查資料嚇一跳。
1982年,Big Dig立項,最初的工程預算就高達28億美元。1991年,經過9年各種扯皮之後,終於開工,預計1998年完工。2006年,終於完工,比原計劃晚了8年。最終造價(含利息)為220億美元,相當於1500億人民幣。維基百科原話:The Boston Globe estimated that the project will ultimately cost $22 billion。請注意,這只是一個“5公里隧道”配套一個城市花園的小工程。
我們的三峽工程,從正式籌備到完工也就是20年,造價只有260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一個小城市的道路改造工程,工期甚至比三峽還長,而造價幾乎就夠我們修一個三峽。
西雅圖Sound Transit 3
微軟總部所在地西雅圖,去年有一項基建工程專案Sound Transit 3,這個基建工程其實很簡單,就是延長本地的一段輕軌,總長99公里。這個工程,居然還是經過公投透過才立項,的總預算達到538億美元,估計總共要25年(2024 到2041)完成。
根據美國基建的尿性,幾乎沒有工程不超支,就算奇蹟發生,最後決算不超支。也就是說,每公里造價為5.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為35億。
說實話,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工程的資料是中文的,我甚至是懷疑某些人故意編造來黑美國,於是我特意查了維基百科和Sound Transit 3的官網http://www.soundtransit3.org/。結果,千真萬確。而且,按照美國慣例,造價只會更高,工期只會更長。
也許,很多人對用538億美元造99公里輕軌,沒概念。我們可以用京滬高鐵做參照系:總造價330億美元,工期三年,總長度1318公里。也就是說,美國造一條99公里長的城市輕軌,夠我國建造1.5條1318公里長的京滬高鐵。
而中國的城市輕軌造價呢?國鐵製式的城軌(以國鐵製式的溫州S1為例)3億/公里;普通輕軌1.5-2億/公里;有軌電車1億/公里。
西雅圖輕軌介於我國普通輕軌和有軌電車之間,在我國造價最多也就1.5億人民幣。也就是說,西雅圖輕軌的造價是我國的23倍。我國輕軌工期一般五年左右,西雅圖這99公里輕軌足足要25年,這可是一代人的時間啊!
美國基建的高價和低效,已經完全超出“人力成本和環保代價”的範圍了,簡直匪夷所思。建築材料和工程機械,全世界幾乎同一個價錢,美國比中國貴的也就是人工,就算他貴5倍好了,人工費也只是工程造價的一部分,也不至於如此誇張。
一句話總結現在美國基建:貴得誇張,慢得發慌!
面對美國糟糕的基建,美國的統治精英們,不想扭轉頹勢嗎?當然想。奧巴馬和川普都曾經努力過。
我現在還清楚記得,奧巴馬競選的時候,信誓旦旦要讓80%美國人在未來坐上高鐵,結果呢?
人在說,天在看,我查了一下Google ,居然還找到當年奧巴馬的競選承諾!
President Obama’s goal of giving 80% of Americans access to high-speed rail within 25 years.奧巴馬的目標就是,讓80%的美國人坐上高鐵!
結果,奧巴馬在位8年,一寸高鐵都沒有修好!呵呵,是多麼大的諷刺啊!
《華盛頓郵報》評論員威爾曾在文章中寫了一段有趣的對比:美國在大蕭條時代花了410天建起帝國大廈,在戰時花16個月建造了五角大樓,如今在聖迭戈造一座海水淡化廠都需要花9年時間才能透過審批。
2016年大選中,川普更是屢次抨擊美國基礎設施老舊落後,聲稱美國在基礎設施領域已經淪為第三世界國家,鐵路狀況比不上中國高鐵。用他的話來說,“經濟發達的美國,很多基建設施卻很糟糕,看看中國的基建,中國鄉村老百姓大概也會感覺很幸福”。川普提出要對美國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換代。他宣稱“我們需要重建我們的基礎設施,而且建成的道路、橋樑、機場、中轉系統和港口要讓全世界嫉妒,提高所有美國人的生活質量”。
川普的總統基礎設施助理D.J.Gribbin展示了比他本人還偉岸的審批流程圖,高約7英尺(約2.1米)。按照此流程,審批環節涉及:17個機構;29部法規;5個行政命令;需要辦理數百個許可;花費10-20年;悲催的是等跑完流程最後還有可能被國會投票否決!
川普上任後,釋出任內首份《國情諮文》,呼籲國會透過跨黨派支援的基礎設施投資法案,推動在未來10年內實現至少1.5萬億美元(約合10.25萬億人民幣)的基建投資規模。
川普口才很好,能把死人吹成活人,他聲稱:這份基建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讓美國公路、橋樑、鐵路和機場建設重回“天下第一”:“我要是自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second to none)。
請注意,10年1.5萬億美元,每年也就1500億美元,能幹什麼呢?只夠修三條城市輕軌。或者7條城市隧道。美國的國土面積和中國一樣大,用杯水車薪來形容,都是太客氣了。
與此同時,每年7000億美元的軍費預算(是美國基建預算的5倍),從來沒有拖沓,再窮不能窮軍隊,再富不能富基建——這就是美國目前的真實情況。
美國基建老化,建設效率極低,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既得利益集團阻擾
奧巴馬不想修高鐵嗎?當然不是,修高鐵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環保、快速。美國人民也熱切期盼高鐵。但高鐵絕對不符合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從來不坐地鐵,有私人飛機的大資本家的利益,比如飛機制造商、油氣公司、汽車製造商!這些財團聞風而動,馬上展開遊說。他們甚至可以拿著支票拍打政客的臉頰,斥道:建高鐵?選民都去坐火車,誰來買我的產品?沒人買老子產品,老子就沒錢,老子沒錢,你拿什麼去選舉?在美國,要想撼動既得利益,比登天還難!
法律體系作繭自縛
客觀地說,美國整體上是一個法治國家,但美國國會幾百號議員,名義上都是law maker(法律制定者),建國後的幾百年間,有出於公益,有出於私心,不斷制定各種法律。這些法律一方面把美國納入法制軌道,另一方面,也捆住了美國的手腳,讓美國就像一隻進入瓷器店的大象,難以施展手腳。
在紐約,有一個著名的段子:
當一個紐約人,遇到了一個劫匪和一個律師,他手裡有一把槍,如果槍裡只有一個子彈。他會開槍打誰呢?當然打那個律師!那如果他的槍裡有兩顆子彈呢?他會怎麼辦?打完那個律師,再補一槍!
在美國法律已經超出維護社會正義的範疇,成了一條金額巨大的產業鏈。美國律師占人口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律師每年創造2萬億美元的GDP,也就是說美國10%的GDP是靠律師的嘴皮耍出來的。在紐約有無數的律師事務所,天天鼓動人們去打官司。很多工程就是被這些“訴棍”活活拖死。
工會野蠻生長
美國的工會發展初期是好的,確實為捍衛工人的利益,做出很多貢獻。但後期,工會本身也變成了一個深度參與選舉的政黨,工會成了一個大票倉,政客們紛紛拉攏工會領袖。工會領袖公開場合替工人們爭取權益,私底下卻和老闆們一起推杯換盞。
2006年,美國工會成員、調查性作家費奇在《出賣團結:腐敗如何摧毀了勞工運動並削弱了美國的承諾》一書中說,“美國的兩萬多個地方工會,就像封建領主一樣,大多有自己壟斷的地盤;而且很多被黑幫滲透。”後來這本書被大多數人引用的一個例子是,1957年美國大黑幫頭目在紐約碰頭,在場的56人中有22人是工會領導。
1998年通用汽車屬下兩個部件廠罷工54天,就造成22億美元損失。2007年通用公司員工全國大罷工,30個分廠停工,造成28億美元 損失。兩次罷工就使通用損失50億。
在全球化時代,美國工廠可以全球流動,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於是美國工廠不斷外遷,製造業流失。而美國的建築業和製造業不同,它不能外遷,只能依靠本國勞工。而美國的各種建築業公會,在美國勢力非常大,和政客勾結,為了自己小團體的利益,而不顧美國的國家利益。這也是美國的基建寸步難行的因素之一。
利益集團固化,法律體系束縛,工會過度擴充套件,這些本來都是發達國家的通病,相對於發展中國家,其實是一種甜蜜的焦慮。直到中國的崛起,才讓這種焦慮無處安放。
---總結---
美國的基本立國精神,其實沒什麼問題。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公開透明的輿論監督,三權分立的組織架構,大原則始終如一。美國憲法共有7條正文,27條修正案。憲法還是那部憲法,而美國已經不是當初的美國。曾經的美國,造就了基建狂魔的神話,而如今的美國,舉全國之力,都搞不定幾條輕軌。
所以,不要動不動把西方一切優點都歸結於民主和自由,而同時又把所有的缺點推卸給民主和自由。這就好比一個母親袒護自己的孩子,考好了,就是因為他聰明勤奮,考砸了,就是因為考題太偏,反正千錯萬錯,我的孩子沒有錯。
美國就像一臺老舊的電腦,作業系統始終未變,但執行的時間太長,應用軟體越裝越多,速度越來越慢,甚至經常宕機。美國的民主制度有糾錯功能嗎?以前我覺得是有的。但現在覺得美國要自我糾錯,實在太難了。
奧巴馬的兩屆任期,作為一個精英建制派,他承諾的改變,只是一句空話,說好的高鐵,一寸都沒落實。川普作為體制外的商人,確實說到做到,但都是挑簡單的做,比如墨西哥邊境修牆。對於難做的基建,川普口水很多,實幹很少,幾乎也是交了一張白卷。除了罵中國,制裁中國,川普任內幾乎也沒幹什麼事情。
其實,美國和其他歐洲發達國家比,並不算太壞,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的鬥志就鬆弛了,生活就安逸了。美國,左手壟斷美元霸權,右手壟斷高科技,一方面,剝削髮展中窮國,另一方面,國內紙醉金迷。
然而,躺著抽雪茄的美好歲月,就這樣被中國“破壞”了。中國不但學會了美國當年的基建狂魔的套路,也成了製造業的世界工廠,產業鏈不斷升級,慢慢觸及美國人的蛋糕。
如今的美國和中國,就像兩個長跑選手,按照美國一些公知的說法,這是一場百年馬拉松。本來美國一騎絕塵,時不時停下,回味獨孤求敗的寂寞。而現在中國越追越近,美國甚至可以聽到中國的心跳和呼吸聲。
要甩開中國只有兩個辦法,第一,美國自己越跑越快,第二,讓中國越跑越慢。奧巴馬的八年,其實就是努力讓美國越跑越快的八年,但顯然沒有成功,念茲在茲的基建工程,完全零分,在他任內,美國中產每年減少1%,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川普的4年就是要讓中國越跑越慢的4年,結果也沒成功,一場疫情甚至把美國拉下神壇,而中國成了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既不能讓自己跑得更快,又不能讓中國跑得更慢,那麼美國能做的就只剩下焦慮了,人一但焦慮,就會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甚至是喪心病狂的事情。無底線甩鍋中國,就成了美國政客最拿手的政績。
面對美國的挑釁和謾罵,我們能做什麼呢?是停下來和他對罵,還是把目光放遠,集中精力讓我們自己跑得更快?答案很明顯,時間在中國一邊,我們的目標不是和美國潑婦罵街,而是遠方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