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護國寺來碗豆汁兒轉邊兒喝
千萬別跟服務員要勺兒
有個老套的段子,說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老北京,就是把他按倒了強灌一碗豆汁兒,如果這人站起來罵街,那就有待考證;如果這人站起來問,“還有焦圈兒嗎?”那就是老北京無疑。
護國寺,原本是北京八大寺廟之一,始建於元代,如今護國寺附近,成了北京有名的傳統小吃街。
豆汁兒這事,原本是北京窮人的吃食,據傳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豆汁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若是路過護國寺,不妨去來碗豆汁兒嚐嚐。
對了,假懂的人只知道焦圈兒蘸豆汁兒,真懂的人得豆汁兒碗轉邊兒喝——千萬別跟跟服務員要勺兒,外行了。
美食導航:西城區護國寺街
去門框衚衕
排隊吃一回正經的“爆肚馮”
“東四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還有那小小門框衚衕一線天”,這是老北京諺語中的熱鬧之地。
今天的門框衚衕頗不起眼,房屋低矮破舊灰頭土臉。而如果在這灰頭土臉的衚衕兒裡看到有人排長隊——那估計就是衝著爆肚馮去的。
爆肚,這個“肚”不能念四聲,而要念三聲加兒化音——爆肚兒。
爆肚兒也是老北京窮人之樂,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若是正立秋,不如去排隊吃一回爆肚馮——從光緒年間聞名,咬一口而知天下秋。
美食導航:西城區廊房二條56號(門框衚衕附近)
去西四包子鋪
排一回“網紅包子”
“西四包子鋪”最早開業於清末民初,老闆曾是晚清御廚,算起來已有百年曆史了。
民國以後,御廚由於無兒無女無依無靠,就在西四十字路口開了一家包子鋪。
百年來,西四包子鋪大概是北京“長得最醜卻最好吃”的包子——薄薄的包子皮浸滿了汁水,常年只賣豬肉大蔥一種餡兒,每人限量半斤,多了不賣,但依然擋不住每天食客們的熱情——每天九點半發號,九點鐘食客們就排起大隊,想吃一次包子至少要等1個小時。
但當你拿到包子一口咬下去,會治癒你所有的壞情緒——確實好吃,1小時等得值啊!
美食導航:西城區西四北大街236號
去牛街北口兒
排隊吃一回老北京涮肉
牛街,這座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橫街的一條街道,因為回族聚居而聞名。
其實牛街原名叫“榴街”,原本是一片石榴園,由於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牛”、“榴”諧音,於是人們乾脆改稱“榴街”為“牛街”了。
而牛街最老號兒的清真涮鍋,就是聚寶源了——地道的手切鮮羊肉,久煮不老,吃起來很嫩,沒有羶味;麻醬香而不膩;糖蒜也夠味兒。
店裡總是人山人海,外賣視窗也經常排大隊。
若是恰逢秋涼,不如去牛街北口兒,排隊吃一回地道的老北京銅鍋涮肉,吃鍋子就奔這兒!
美食導航:西城區牛街5-2號
去鼓樓
吃一回正經的“姚記炒肝”
何為炒肝兒?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用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
而鼓樓一拐彎兒,這家門臉不大甚至裝修有點舊的小店,不僅每天的本地食客們前來排大隊,美國總統拜登也曾來此。
如果再配上炸灌腸、豌豆黃、炸咯吱、滷煮等老北京小吃,嚯!那一瞬間,似乎自己的舌尖富有四方,猶如帝王。
美食導航:東城區鼓樓東大街311號
去前門“都一處”
燒麥就著炸三角咬一口,爽!
清乾隆三年(1738),一個姓王的山西人在前門外大街路東、鮮魚口南搭了一蓆棚小酒店,這就是都一處的前身。
到了同治年間,都一處增添了燒麥,由於皮薄餡滿而且味道極好,一舉聞名。
但真正懂行的人除了燒賣還必點炸三角——都一處歷史上經營的第一個菜品。
炸三角乍看上去很平常,像油炸過的小湯包,但老食客們都知道,哪怕尋遍北京城,也只此一家。
在老年間,天橋一帶各個戲館一散場,都一處立即滿座,其熱鬧場面與今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美食導航:東城區前門大街38號
去景陽衚衕
喝一回溥儀愛喝的雙皮奶
景陽衚衕在南鑼鼓巷附近,元代屬昭回坊,明代屬靖恭坊,稱宣家井衚衕,清代屬鑲黃旗,稱井兒衚衕,民國後沿用,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景陽衚衕。
雙皮奶最初並非北京小吃,它原是一道粵式甜品,清朝時起源自順德,用水牛奶做原料,由於末代皇帝溥儀的欣賞,在北京逐漸流傳開來。
如今的景陽衚衕,東段依然保留著高大槐樹,青灰色黏土磚以及抹灰牆面的平房,給人心安的寧靜。
來衚衕兒裡的小店,要一杯雙皮奶,甜在嘴裡,夢在心裡。
美食導航:東城區景陽衚衕
去簋街
蹲小板凳啃麻小兒,辣——
“簋”指的是中國古代一種圓口兩耳的食物容器,一條街以簋命名,自然是個吃飯的去處。
從東直門立交橋西段走到交道口東大街,一到夜幕降臨時分,滿街紅燈籠,家家“麻小兒”,聞著味兒就找著簋街了。
有人開玩笑說,外國友人來京辦差,雙方最好的“破冰”方式,就是拉到簋街吃一頓“麻小兒”——由於簋街周圍有許多大使館,這也使得國外的遊客和國外在京工作人員尋香而來,在一盆火紅的麻小兒中,看到一個火紅的China。
來,一盆麻小兒解千愁。
美食導航: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
去便宜坊
吃一回正經的“燜爐烤鴨”
便宜坊,這三個字用北京話念做“便宜坊(biàn yí fǎng)”。
都知道北京烤鴨有名,其實北京烤鴨按照製作方法的不同分為“燜爐烤鴨”和“掛爐烤鴨”兩大流派,如今的代表分別是便宜坊(燜爐)和全聚德(掛爐)。
全聚德聞名遐邇,而老北京人自己吃的多的,反而是歷史更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的便宜坊。
便宜坊是燜爐烤鴨的鼻祖,所謂燜爐烤鴨,憑爐牆熱力烘烤鴨子,爐內溫度先高後低,因烤制過程中“鴨子不見明火”,故烤鴨表面沒有雜質。
若路過便宜坊,不妨去嘗一回地道的燜爐烤鴨,一口鴨香醬香入心,解了憂傷。
美食導航:東城區崇文門外大街便宜坊大廈
到“四世同堂”
吃一回“麻將豌豆黃”
有人說,“一座京城兩壺冽酒,三生有幸四世同堂”,這裡的“四世同堂”並非老舍的同名小說,而是一家北京火爆的老字號京菜館。
在這裡,吃的不僅僅是飯,還有老北京胡同巷裡的文化積澱,以及熱鬧的煙火氣。
當然,每桌必點的是“赤包捉五魁”,一道餐前甜品,其實是豌豆黃切塊做成麻將的樣子,入口綿密香甜,一咬難忘。
裝修風格類似於北京版的“南京大牌檔”,讓人突然穿越回那個民國年間的老味兒,吃著飯,聽著京韻大鼓,“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真好。
美食導航:朝陽區東三環中路59號
田震坤 郭彩君 馬嘉 陳紅潔 等繪
袁小茶 文 劉海樂 譯
定價:9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