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美軍在南海周邊地區的偵察活動頻率大幅增加,僅在過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美軍的偵察機活動頻次就已經超過了十餘次。除了RC135W和RC135S兩款戰略偵察主力之外,還有EP3電子偵察機以及MQ4戰略無人偵察機等等,主要特點有長航時、大範圍等特點。不過鑑於中國對周邊地區的局勢掌控程度,美軍偵察機的偵察活動故作姿態更大於實際意義。
近年來美軍偵察機一直在全球熱點區域轉悠進行情報刺探活動,此前俄羅斯就在敘利亞海域多次攔截美軍的P8A反潛巡邏機。
對於美軍的挑釁,我國的應對流程一般是起飛查證、伴隨飛行,必要時予以直接驅離。最著名的事件發生在2014年,當時海軍航空兵一架殲11BH戰鬥機,掛載4枚空對空導彈驅離美國空軍的P8A反潛巡邏機。殲11BH圍繞P8A進行了滾筒機動,最近處距離美軍反潛巡邏機僅有7米左右。一般而言,戰機驅離入侵飛行器是各國空軍常用的做法,較為著名的事件有“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
1987年9月13日,挪威空軍的P3B反潛巡邏機對蘇聯沿岸執行偵查任務時,遭到了蘇27戰鬥機的攔截。在第三次穿越時蘇27的左側垂尾切中P3B最右側的發動機艙,險些導致後者墜毀,在此次事件中蘇27戰機“一戰成名”。當然,除了驅離之外,還有一種更直接的手段,“以機對機”同臺競技,美軍派遣電子偵察機、反潛機等一系列機種進行情報刺探任務時,我軍也派出特種機進行“友好”對抗。而自九月份以來,這種交鋒已經出現了三次,均主要圍繞臺海海峽,這也意味著電子戰已經在該海域上空打響。
第一次交鋒發生在上週,主要圍繞臺海東南空域,美軍出動一架E8對地監視機以及一架P8A反潛巡邏機,而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空軍在相同空域派遣了一架運8電子干擾機。作為當前空軍電子干擾機的主力,以“運8”4發渦槳運輸機平臺延伸而來的電子干擾機效能強大,透過FR24官網給出的圖片來看,雙方的距離較近,顯然不僅僅是打個照會那麼簡單。
而就在本週,接連發生了第二次與第三次交鋒,先是早些時候一架運9電子偵察機在臺海以南與EP3電子情報偵察機相遇。相比運8平臺,運9平臺幾乎是重新研發的,在效能和改裝適應性方面有著大幅提升。而第三次交鋒則出現在17日,一架運8反潛巡邏機在前方與RC135W電子偵察機相遇,而在大後方則伴隨著一架運9電子偵察機。很顯然,三次交鋒都不是相遇那麼簡單。
這三次交鋒,結合此前的伴隨、攔截等手段可以看出,空軍方面對周邊態勢感知一清二楚,並且能夠時時掌握美軍電子戰飛機的動向。以至於我方電子戰飛機在進行空中訓練時,剛好與美國特種機“偶遇”,對於空軍與海軍航空兵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實戰化訓練。
作者: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