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在逛博物館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於唐朝仕女俑,她們大都面如銀盆,身材圓潤,而且髮量驚人,能把頭髮盤成不一樣的髮髻,今天大椿就帶領大家走進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第三展廳盛唐氣象一起來看看唐朝時期女子的髮型都是怎樣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款髮型墮馬髻,其實這種髮型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可是漢代的墮馬髻的具體形狀現在還不能確定,唐代的墮馬髻主要是用來描述髮髻一側的髮式。 就是因為這種髮髻不是位於頭頂的正中央而是偏向一側於是也被人稱作拋家髻。這種髮髻在晚唐時期出現,著名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就能看到這種梳墮馬髻的女性形象。
第二種是倭墮髻,這種髮髻呈現出來的形態是雙鬢抱面,髮髻也有單個或多個,因為髮髻是向前置於頭頂,於是也被別人稱作是鳥蠻髻。在晚唐的詞人溫庭筠就有“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的詞句,其實這種鳥蠻髻在盛唐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再加上唐朝美人圓潤的面龐,這種髮型顯得她們的生活更加幸福。
第三種是半翻髻,這種就是將梳於頭頂再向前或向後翻形成的一種高髻,這可以分為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這種髮髻的流行時間比較長,從唐代初年開始一直流行到盛唐。就是因為這種髮髻特別高,視覺上也提高人的海拔。
第四種是雙環忘仙髻,這種髮髻略顯誇張,是舞女常梳的髮髻,有一些未婚的少女也喜歡梳這種髮型,在《妝臺記》中有“開元中梳雙鬟望仙髻”的記載。因為這種髮髻很難梳成,因此會使用金屬絲一類的東西作為支撐,而有錢人還會使用鯨鬚。
看了這麼多靚麗的唐朝髮型,其實我們可以做出一些總結,在唐朝初年,女俑的髮髻比較低平,形式也不是很多,半翻髻是唐朝初年最流行的一種髮型,到玄宗年間高髻和雙鬢抱面是當時的風尚,到了天寶年間墮馬髻又成了主流,而唐朝的侍女更多地是選擇雙垂髻。到了晚唐時期,女俑的髮髻則以墮馬髻和鬧掃妝為主,在這裡可以參考一下《唐代婦女服裝與化妝》一文的線描圖,來感受當時唐代女子的髮型變化:
看了這麼多唐代女子的髮型,相信大家肯定都會驚訝當時女子的髮量驚人,實際上唐朝女子的高發髻並不都是自己的頭髮,而是使用的義髻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假髮來盤發的,在《楊太真外傳》中記載的楊貴妃的髮型就是以假髮為髮飾。這就是唐朝婦女的髮型,以後各位在看到唐朝妹子的時候是否還能看出她們的時尚定位在哪裡呢?
如果大家以後在逛博物館的時候看不懂博物館的文物的話,就可以關注大椿趣談,我會定期為大家更新跟博物館有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