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學智慧學院成立儀式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大廳舉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校長郝平,副校長張平文、黃如,校長助理、秘書長孫慶偉等校領導;北大原常務副校長遲惠生,清華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人工智慧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北大未來技術學院程和平院士、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彭練矛院士等專家學者。北大朱松純教授主持活動。
北京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人工智慧研究的高校之一,成立了人工智慧領域最早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視覺與聽覺資訊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早在1985年,北大就整合了全校十餘個系所的力量,以學科交叉為特色,成立了資訊科學中心,之後又在2002年成立了國內第一個智慧科學系,創辦了國內第一個智慧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智慧學院院長朱松純對北京大學智慧學科的歷史、進展和規劃進行了彙報。他說,北京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人工智慧探索的教學科研單位之一,學科實力雄厚。1985年,在程民德、石青雲、遲惠生、唐世渭等老一輩北大人的共同發起下,以數學系、計算機系、無線電係為主體,成立了資訊科學中心,開始向資訊學科交叉研究方向進軍。進入21世紀,智慧科學成為資訊學科中最具發展前景和最具挑戰性的研究領域之一。2002年,北京大學依託資訊科學中心,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智慧科學系,並於2007年在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最早形成了本、碩、博完整培養體系。
他表示,程民德、王選、石青雲、遲惠生、何新貴、唐世渭、査紅彬、謝昆青、吳璽宏等大先生和歷屆領導們,為北大在人工智慧領域實現持續引領、再創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智慧學院將繼往開來,積極響應國家的人工智慧戰略部署,支援建設北京人工智慧國際“創新策源地”;支援北大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建設;推進人工智慧實驗班培養體系建設,培養世界級頂尖複合型人工智慧人才。
朱松純出生於湖北省鄂州市,他是全球著名計算機視覺專家、統計與應用數學家、人工智慧專家,過去多年來在認知科學領域如視覺常識推理、場景理解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1 年,朱松純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專業,於 1996 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師從國際數學大師大衛 · 曼福德教授(David Mumford),後者是菲爾茲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和國際數學家協會前主席。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朱松純發展了兩類新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PDE),一類用於影象分割,可將 PDE 連線到統計影象模型,這項工作在 ICCV 2013 上獲得了赫爾姆霍茨獎;另一類稱為 GRADE(Gibbs Reaction and Diffusion Equations,吉布斯反應和擴散方程),該工作的論文於 1997 年發表,並在計算機視覺領域首次採用 Langevin 動力學方法進行推理和學習隨機梯度下降。
1995-2005 年期間,朱松純與導師曼福德、UCLA 同事以及博士生等人,為計算視覺創始人 David Marr 提出的早期視覺概念包括紋理、影象基元以及原始簡約圖等,建立了一個統一的數理模型。
2005 年前,朱松純就聯合沈向洋等多位知名科學家,在家鄉湖北省鄂州市建立民辦、非營利性國際交流平臺蓮花山研究院並擔任院長。該研究院連續 5 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和暑期免費講習班,為國內年輕學者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式學術合作與交流平臺。
研究院的一個先期專案是收集大量的影象,手工標註影象中的場景、物體和部件、關係、功能等。其標註的廣度和精細程度為世界領先,並推動了計算機視覺的物體識別和影象解譯任務的發展。
2005年首場研討會的參會人員包括後來為大量影象資料收集與標註做出突出貢獻的多位科學家,如 Berkeley 影象分割資料庫原創者David Martin,MIT 教授、LabelMe 資料庫的原創者Antonio Tarroba,Stanford 教授、ImageNet資料庫原創者李飛飛。
2006-2015 年間,朱松純提出機率隨機的與或圖模型(and-or graph),來表達上下文相關圖語法,並重啟了模式識別領域創始人傅京孫先生倡導的句法模式識別框架。他還提出時空因果與或圖(Spatial,Temporal,Causal And-or graph STC-AOG),併為物體、場景、事件和因果關係建立了統一的模型,且將其用於場景與事件的解譯任務。
(綜合北京大學新聞網以及相關網上文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