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初秋季節,天氣逐漸由熱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自然界的萬物由“生長”轉向“收藏”,降水量明顯減少,“秋燥”開始出現。那麼初秋時節,應該如何養生呢?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任吉祥介紹,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空氣相對溼度是40%至60%,過高過低都會感覺不適,由於秋季降水量減少,空氣中的水蒸汽含量變小,當空氣的相對溼度低於30%以下時,人們會感覺到面板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大便乾結等,需要及時補充體內水分,以減輕秋燥對人體的傷害。
初秋時節,晝夜溫差變大,此時順應“春捂秋凍”的養生之道,不可急於增添衣物,以涼而不寒為宜,因為適當的秋涼有助於人體毛孔閉合,利於衛表的固攝和陽氣的收斂,另外臍部受涼也會影響脾胃功能,因此“秋凍”時要注意臍部保暖。
《黃帝內經》認為,肺與秋氣相通應,秋天肺的氣血最充沛,功能最旺盛,但秋季天氣寒熱多變,寒涼乾燥之氣也極易傷肺,發生感冒、咳嗽等症,所以秋季養生重在養肺,中醫認為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由於秋天宜“收”不宜“散”,要儘量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包括辣椒、蔥、姜、花椒等,以免加重秋燥對人身體傷害,要少吃油膩食物,飲食應以清補和調理脾胃為主,多食新鮮果蔬,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促進人體代謝,但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由於現今飲食結構的改變,日常生活中如果已攝入足夠的脂肪、蛋白質,沒有必要刻意“貼秋膘”,對於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或者老年人,盲目“貼膘”反而容易導致一些疾病的發作、加重及復發。
初秋,白天漸短,夜間漸長,起居調養宜早臥早起,早臥可以助於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晚上10點入睡,晨起6點為宜,可適當補充午覺,既可順應人體陽氣收斂,又能舒展肺氣,睡眠時應關好門窗,防止秋風侵襲誘發疾病。
運動可以振奮人體陽氣,有助於在季節變化時自我調節,但要根據自身體力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推薦劇烈運動、大量出汗,以免傷及陽氣和損傷筋骨,處暑過後早晚寒涼,中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在秋季不宜過早晨練,最好把鍛鍊時間安排在下午或者傍晚,如果是上午鍛鍊,也儘量晚一些,以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病風險。
從五行相應角度來看,秋季與悲憂的情志相對應,秋天大自然的萬物開始凋零,顯露肅殺之氣,容易使人產生悲憂的情緒。此時應調整好心情,注重收斂神氣、安神定志,使內心得到寧靜。秋高氣爽,可適當參加郊遊或者登山等集體活動,登高望遠,有助於情緒抒發。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張添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