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河西多豪傑。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重要路段,是多民族交匯的地域,更是東西方文化交融區。註定要成為英雄豪傑的舞臺。而北涼的建立者沮渠蒙遜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讓我們回顧一段千年前金戈鐵馬的英雄往事。
368年,沮渠蒙遜出生於張掖臨松,史稱“盧水胡”。他們的先祖是祁連南山的小月氏,後歸降匈奴族,授匈奴左沮渠(官名)銜,便以官號為姓氏,改姓“沮渠”。蒙遜少年時與漢族雜居,深受漢文化影響,雖為匈奴後裔,卻聰穎好學,博涉群史,頗曉天文,“才智出眾,有雄オ大略,滑稽善於權變”(《晉書.本傳》),青年時為後涼宿衛臣事呂光,成為當地匈奴族中頗有威望的人物。
397年,後涼進攻西秦失敗,君主呂光殘暴無道,竟以敗軍之罪殺害了從徵的沮渠蒙遜的兩位伯父。當時,蒙遜覺得呂光昏昧驕橫欲推翻之,遂以各部“會葬”兩位伯父為藉口,抓住雪洗仇恨的契機,與匈奴諸部落結盟,率萬餘人馬起兵反抗呂光,攻破臨松郡屯據金山。時任後涼將軍的沮渠男成,得到蒙遜起兵的訊息後,也從晉昌率數千人前來,與從弟蒙遜會合,並進兵建康,擁戴建康太守段業建立北涼國,推段業為涼州牧、建康公,稱涼王。
398年5月,段業遣蒙遜進攻後涼重鎮西郡,北涼將軍皆持反對意見,獨蒙遜極力贊同說:“此郡據嶺之要,不可不取。”蒙遜遂率軍引水灌城克之,將太守呂純抓獲。於是段業封遜為臨池侯。6月,後涼常山公呂弘棄張掖向東撤退,段業欲追擊,蒙遜諫曰:“歸師勿遏,窮寇弗追,此兵家之戎也。不如縱之,以為後圖。”段業不從曰:“一日縱敵,悔將無及。”遂率眾追擊,為呂弘所敗,多虧蒙遜相救,倖免於一死。段業嘆曰:“孤不能用子房之言,以至於此!”段業將蒙遜比作輔佐漢高祖統一天下的張良,足見蒙遜用兵之奇異,智謀之高超。
401年4月,段業忌蒙遜威謀,將門下侍郎馬權取代蒙遜為張掖太守,蒙遜憚馬權武略而怨之,便巧施離間之計,對段業說:“天下不足慮,惟當憂馬權耳”,段業遂猜忌而殺死馬權,除去了蒙遜的心頭之患。在這種情勢下,蒙遜隱懼段業不能容己,整天無所作為飲酒遊獵,韜光養晦匿智圖全。
段業是個儒素長者,雖胸有文才,但缺乏政治謀略,喜聽讒言,且妒賢嫉能,尤其忌憚蒙遜的雄武與才華。401年5月,蒙遜欲聯合男成推翻段業,遭到男成的斷然拒絕後,蒙遜施計使段業錯殺了男成。聞男成死,蒙遜又以段業殘害忠良為口實,男成素有恩信,眾皆憤泣而從之,羌胡多起兵響應,鎮軍臧莫孩率部眾歸附,比至氏池,眾逾萬餘人。右將軍田昂至侯塢,率騎五百歸於蒙。6月,蒙遜率軍至張掖,田昂侄子田承愛開啟城門,段業身邊的親兵全都潰散。蒙遜殺了段業,奪得了涼地的統治權。
段業死後,部下樑中庸、房晷、田昂等擁戴蒙遜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沿用國號北涼,定張掖為國都,改年號為永安。後遷都姑臧。在弱肉強食的五胡十六國中,蒙遜爭得了一席之地。從此,蒙遜勵精圖治嘔心瀝血,苦心經營北涼長達33年。對外採取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對內採取勵精圖治強國安民的國策。
首先向強大的後秦姚興奉表納貢,表示臣服,取得了鎮西大將軍、沙州刺史、西海侯的稱號,暫時穩住了後秦對北涼的窺伺。北魏統一中原後,蒙遜“頻遣使朝貢”。東晉劉裕北伐時,蒙遜遣舍人黃迅報聘益州,同時給東晉朝廷上表。取得了中原王朝的加封和支援。
411年2月,蒙遜攻克姑臧,俘獲魏安人焦朗。10月,蒙遜遷都至姑臧稱河西王,大赦境內。413年,蒙遜進圍樂都,南涼湟河太守文支投降。再伐南涼並襲擊西秦卑和、烏啼二部,大破之。415年,蒙遜舉兵攻克西秦廣武,西秦王乞伏熾磐大敗。417年,蒙遜遣將襲西羌烏啼部落,大破烏啼軍,又擊卑和部落,卑和部落投降。同年4月,蒙遜遣張掖太守沮渠廣宗向西涼詐降,與西涼兵戰於鮮支澗,李歆戰敗,蒙遜築城置戍而還。次年9月,蒙遜再舉兵攻西涼,收掠其糧谷,西涼主李歆閉城自守。420年,蒙遜施聲東擊西之計,以引兵攻西秦浩而進攻西涼,誘李歆乘虛偷襲張掖,兩軍戰於懷城,李歆戰敗。次年正月,蒙遜率兵2萬奪得酒泉。後圖取西涼李恂據守的敦煌,興築長堤,用水灌城,將敦煌團團包圍,致西涼滅亡。
至此,北涼盡佔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西平七郡。把疆域擴張到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一帶,勢力所及達於蔥嶺。鄯王比隆入朝北涼,西域36國皆向蒙遜稱臣朝貢。
蒙遜因受漢文化影響很深,且諳通執政之道,他禮賢下士,破格羅致敵國賢德降臣委以軍國重任,藉以壯大自己的影響和聲威,他大膽起用人才,求賢若渴,善於蒐羅各民族飽學之士,不論胡漢惟我所用,北涼將軍中有不少是漢族英傑,各族人才都樂於為他效命,還頒佈《求賢令》:“養老乞言,晉文納輿人之誦,所以能招禮英奇,致時邕之美。況孤寡德,智不經遠,而可不思聞說言以自鏡哉!內外群僚,其各搜揚賢雋,廣進芻蕘,以國臣不逮。”不拘民族地域招賢納士,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一時期北涼境內人才濟濟,治國理政行軍作戰的雅言良策層出不窮,使北涼治下的地域呈出上下和諧、政治清明、百廢俱興、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
蒙遜還重視農業和牧業的發展,仿效中原王朝輕徭薄賦使農民休養生息,支援農民專力田畝不誤農時;沿襲竇融經略河西時“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的做法,鼓勵西域胡商、中原商賈來河西交流貨物,發展商業貿易。蒙遜還頒佈《勸農令》,鼓勵百姓務農。翌年大旱,禾苗不生,蒙遜效仿漢武帝的“罪己詔”頒詔責己:“自春炎旱,害及時苗,碧原青野,倏為枯壤。將刑政失中,下有冤獄乎?役繁賦重,上天所譴乎?內省多缺,孤之罪也….百姓有過,罪予一人。”(《晉書.沮渠蒙遜載記》)蒙遜的“罪己”勸農、“立法”重農的國策,使十六國時期北涼物產豐饒,民盈國富,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超過了經濟繁榮的中原地區。
蒙遜同時對河西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自己漢文化水平很高,又重視吸收和發展漢族文化,尊崇儒學,敬仰碩望,創辦學館,校撰典籍,使北涼國內書寫文字、日用器具、婚喪禮儀等盡依漢制,這些開明之舉收到鮮明效果,不僅使北涼出現了文化繁榮的景象,也有力地推進了民族間的大融合。
蒙遜不惟崇儒,還篤信佛教,優厚高僧,開鑿石窟,興建塔寺,校譯經卷,普及佛學。400年,西晉中土高僧法顯去天竺尋求戒律,至張掖時受到蒙遜優待,不僅提供一切費用,還請法顯在張掖“夏坐”,後來兩人成為摯友。法顯回國後撰《佛國記》,介紹了他與張掖公的交往:“沮渠蒙遜,文武兼才,禮賢下士,深得民心………欣於同志。”
412—425年,蒙遜請天竺高僧曇無讖,來到姑臧傳授佛學和譯經,致使涼州佛教盛極一時。曇無讖先後與河西沙門惠嵩、涼州高僧道朗等合作,翻譯《大般涅經》《大集經》《大雲經》《悲華經》等十多部一百多卷,對中國佛教的廣泛傳播和普及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北涼時期蒙遜廣召工匠,先後開鑿了涼州天梯山石窟、肅南文殊山、馬蹄寺和金塔寺部分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第272、275窟,成為河西文化的瑰寶。同時,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並以當地胡羌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造出新的音樂《秦漢伎》,從而使西涼樂源遠流長。佛教的傳播,不僅培養了大批開鑿石窟的技術人才,繁榮了宗教藝術,而且對安定社會,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33年,沮渠蒙遜與世長辭,享年66歲,廟號太祖,諡號武宣王。這個匈奴族的英豪,經略北涼勵精圖治33年,他治下的張掖一帶,呈現澤草豐茂,人口昌盛,府庫盈實,繁榮富裕的景象,也為張掖“半城蘆葦半城塔影”的歷史風光奠定了基礎。被其推翻的西涼主李嵩稱:“沮渠蒙遜,胡夷之傑;內修政事,外禮英賢;攻戰之際,身均士卒;百姓懷之,樂為之用”(《資治通鑑》)。李嵩與蒙遜不僅處在同一時代,且為勢不兩立的政敵,李嵩對蒙遜的評價可謂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