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春秋大夢,滾滾戰國狼煙!
曾經有一位網路大v說過,讀懂了春秋就能夠讀懂當代的大國博弈,對於這句話筆者深表認同。禮崩樂壞,諸國林立,尊王攘夷,會盟諸侯。這不就是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事嗎?
這裡有我們所熟知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有退避三舍的城濮之戰,還有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更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逆襲壯歌。可是很少有人會將他們拼接起來,仔細研究這些故事背後的內在動力,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
集團霸業:階級鬥爭的產物
公元前770年西周爆發了犬戎之亂,周幽王被殺死,周平王繼位,王室東遷而諸侯崛起。可是,孔老夫子寫春秋卻是公元前722年的鄭伯克段於鄢說起。這中間的五十年時間,諸侯各國的歷史書籍都保持默契,通通不寫,因為周幽王死了之後,周王室內部爆發了皇位爭奪戰,最後周平王通過出賣國家利益,取得了諸侯各國的支援,打敗了競爭對手周攜王。
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直到公元前718年才死。等他老人家死了大家才敢下筆。在這五十年的時間裡頭,周平王畢竟是開國之君,屍山血海殺出來的,爛船還有三千釘呢。東周王朝還保持著很大的權威。
可是公元前718年周平王死了之後,沒有了強勢人物的東周王朝再也鎮不住場子,國際秩序徹底崩潰。最早跳出來搞事情的是周王朝的東天門,鄭莊公。這個傢伙打著尊重王室的旗號做著最不尊重王的事。
這個時候的爭霸戰爭,主要是兩個小集團之間的爭霸,以鄭莊公,齊僖公,魯隱公為代表。反霸權主義代表是中原地區傳統強國衛國宋國,背後站著的是周天子以及周天子的擁躉陳國蔡國虢國。雙方多次爆發衝突最後在公元前707年爆發長葛之戰。周天子被鄭國將軍射中一箭,徹底退出爭霸舞臺。
這場戰爭的本質就是新興強國與守成大國間的戰爭,宋國跟衛國是西周初年就分封的傳統中原強國,地盤大,質量高。周天子更是既得利益者中的既得利益者,另外一邊,齊國是在近四十年崛起,鄭國的時間就更晚了他是在王朝東遷之後才成立。魯國雖然是老牌子,可地位跟實力不對等,明明是周公封國偏偏進不了既得利益者俱樂部。
但是霸業集團裡頭是,齊國,魯國,鄭國三駕馬車並駕齊驅,誰也沒有絕對話語權。這是集團的霸業。所以鄭莊公也只能夠獲得一個小霸王的稱號。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如下原因,爭霸是一個霸主對另外一個霸主的戰爭,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的矛盾,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的那些都不是好東西,只不過是殖民者內部分贓不均而已。無論輸贏都還是要搞殖民地的。比如後面的什麼晉楚爭霸就是這個新興集團內部的矛盾。
而這一次的較量,雖然也是爭霸,但是裡面卻加入了新興勢力跟傳統勢力的矛盾,變成了階級之間的鬥爭,其具體表現就是幾個新霸主報團跟幾個舊霸主鬥爭而不是兩個霸主分別帶著一堆小弟PK,好比二戰,既有爭霸色彩又包含了瓦解殖民體系的正義色調。
穩定的政治是霸業的保證
我們都知道權力永不眠,他天然有著集中的趨勢,階級矛盾解決了就要內鬥,集團裡頭一定要搞出一個絕對控股的股東。鄭莊公死了之後,鄭國爆發了繼承人戰爭,從此以後一落千丈,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繼位,任用管仲改革圖強,一下子就拉開了與其他國家的距離,鑑於齊國能夠領先其他國家卻不能一統天下的現實格局,齊桓公選擇舉起尊王的旗號,避免過於咄咄逼人而引發諸侯列國的反感,之後演起了國際活雷鋒的角色帶領中原諸侯國抵抗蠻夷入侵,結果是民之歸吾如水之就下。
這四十多年的時間裡頭可以說得上是春秋時代最幸福的時候,霸主跟諸侯國各得其所,其樂融融。
公元前640年齊國最後還是栽了,一個國家不能夠有效解決繼承人問題就不能夠有效地延續國家的霸業政策。齊桓公死後5個兒子輪流登場折騰了將近半個世紀,霸業成空。
真正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又具有成為霸主潛力的是晉國,這倒也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的高瞻遠矚,而是一個,意外。晉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區,那個地方表裡山河,實在是一個成就霸業的好苗子,但是因為沒有處理好繼承人問題在春秋初期開場的時侯,內部爆發了下克上的曲沃代翼,這場戰爭足足持續了五十多年三代人,最後居然成功了。
那個上位成功的亂臣賊子就是晉獻公也就是晉文公他爹,因為來路不正,晉獻公看誰都像亂臣賊子,天天提心吊膽,尤其是這些骨肉親人。
晉獻公一大把年紀了受不了這種驚嚇,就把這些叔伯兄弟聚在一起一網打盡,殺完之後還不放心,晉獻公覺得不光這些叔伯兄弟不可靠,自己的兒子也靠不住,先是假裝聽信讒言逼殺了太子申生,然後趕走了晉文公晉惠公兄弟。
晉文公兄弟兩人在這種氛圍裡頭長大,上位之後也繼承了他爹的優良傳統,凡宗室子弟成年的,通通滾到國外自力更生,從此晉國無宗室。國家權力交給職業經理人六卿打理。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實施使得晉國家族企業順利進化成正規公司。一方面保持政治穩定,另一方面保證團隊質量,就算出現昏君國家也能正常發展。這是晉國能夠長久爭霸的基礎。
至於晉國的對手楚國,他的政治穩定依賴於分封制度。怎麼會呢?正常人都知道分封制會導致國家分裂權力分散的。
這點要因時因地來說。
楚國就是一個南方版的西周王朝,當時還處於擴張期,分封制在擴張期活力是非常強大的。那些負面的東西不會表現出來,想想看,打下來的土地就是你們家子子孫孫的永久飯票,激勵效果比什麼軍功爵制度強多了。那時楚國正在擴張,制度正處在青春期,還遠遠沒有到禮崩樂壞的時候。
所以雙方從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一直在公元前546年的宋國彌兵之盟。打了86年。這也就是春秋的第三個時期晉楚爭霸。
這又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城濮之戰晉國佔據上風,然後是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中原,到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在決戰中打敗了晉國軍隊,楚國軍隊直接開到黃河岸邊,出現這種結果固然有楚莊王一代明君的原因。
但更大的問題是,晉國內部的職業經理人制度開始出現問題了,一開始任用職業經理人代替王族子弟固然能夠發揮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效果,所以晉文公僅僅只用了六年的時間就成為了霸主,可是奴大欺主,職業經理人制度能夠使經理人的質量有所保證,都是優秀人才。
可是誰也沒有辦法保證坐在王位上的永遠都是晉文公這種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那邊就出現了一個超級權臣,趙盾。也正是因為他在這場戰爭中打小算盤,不肯放手一搏這才讓楚國人佔了便宜。
然後是公元前591年到公元前546年,這幾十年的時間裡頭大家誰也奈何不了誰,只是可憐地夾在中間那些小國。這意味著楚國的擴張停止了,無法繼續從中原掠奪土地。分封制的車輪被晉國遏制之後負面後果開始出現,無非就是王權衰落,利益集團無法透過對外戰爭活力,就開始內卷。
畢竟權力永不眠。對面的老西子們也是一樣的問題,職業經理人無法對外創造業績就開始內部股權兼併。兩個霸主相繼衰落。
這就導致了公元前546年的和平大會召開,此後各國享受了四十年的和平。爭霸戰爭以另外一種模式轉變,場地也從中原轉到長江中下游。
吳越爭霸:舊霸主衰落後的代理人戰爭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真正的天下太平了,熱戰打不起來可以打冷戰嘛!最先出手的是老奸巨猾的晉國,他透過扶持代理人吳國,傳授給他們中原地區先進的戰車技術,兵器鍛造,使得它成為了楚國的心腹大患,並且在公元前506年,吳楚大戰,來自齊國的兵聖孫武帶隊。打進了楚國首都,創下了春秋時期滅一個大國的記錄。
楚國那邊反應過來也不甘示弱,在吳國的後面扶持了代理人越國。你看看越王勾踐的左膀右臂范蠡文種,越國經濟學家老子的弟子計文子。全都是清一色的楚國人,尤其是文種,他還曾經擔任過楚國的宛城令。
這個地方可是楚國最重要的鐵礦基地,猶如今天的上海之於中國,在楚國那個封建貴族勢力如此嚴重的地方,文種能夠做到這個位置上肯定是大貴族出身。沒有任何關於他在國內混不下去的犯罪記錄,就這麼一個人突然間就出現在越國。後來越王勾踐之所以殺他們,也未必全因為狡兔死走狗烹。
正是因為吳越兩國都是代理人出身。他們之所以能夠強橫,大多數都來自於外部的技術輸出跟人才支援,並不是因為自身功力深厚,所以吳國一旦動了爭霸的念頭,這個霸主沒做幾天,居然就被滅掉了,越國在越王勾踐死了之後也迅速衰落再也沒有崛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