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湖,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牛叉的劉叉
唐朝詩人劉叉,也許本名並不是個叉,但因名氣不夠大,名字在不同史書裡就混淆出好幾種寫法:劉義,劉乂,劉又,劉叉,字形都相似,許是筆誤或刻印出錯所致,最後“劉叉”這個名字相對固定流傳下來,大概比較好記,也跟他牛叉的個性比較匹配。
先來看一首劉叉的詩: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這是劉叉的《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姚秀才是他朋友,喜歡上了他的隨身寶劍,臨別前他慷慨相贈並賦詩一首,字裡行間雖無劍字,但撲面皆是豪俠劍風,最後一句的忠告說出了劍的靈魂:勿薄細碎仇。詩人的性格也一併而出,史書記載他以“任氣”著稱,是個“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爽直好漢,像是從宋代梁山上穿越去的。
富有正義感的詩人年少時因打抱不平出過命案,《唐才子傳》中說:“尚義行俠,旁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更改志從學。”劉叉改志從學後並沒有參加科考,依然按照自己俠義脾性浪跡江湖,但是懂得了自由的戒律:隨心自由要不妨礙他人的自由。他把劍氣收攏於筆尖,指向世間的不公: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 《偶書》
行走江湖任平生的劉叉聽說韓愈善接天下士,於是慕名前往,獻詩賦《冰柱》、《雪車》,詩風不似常人,諷喻現實的筆觸頗有怪異之美,得到韓愈賞識,成為門下客,一時名聲超過了盧仝、孟郊。
孟郊(字東野)特別喜歡劉叉的詩,劉叉自己倒不以為然,在《答孟東野》詩中給出回應,並表達了自己的與世態度:
酸寒孟夫子,苦愛老叉詩。
生澀有百篇,謂是瓊瑤辭。
百篇非所長,憂來豁窮悲。
唯有剛腸鐵,百鍊不柔虧。
退之何可罵,東野何可欺。
文王已雲沒,誰顧好爵縻。
生死守一丘,寧計飽與飢。
萬事付杯酒,從人笑狂痴。
劉叉個性桀驁,對老師韓退之的儒家教育並不怎麼服從。眾所周知韓愈後來經常給人寫碑文,依循死者為大的人之常情,蓋棺定論說些體面話。許多人就衝著韓愈的名氣而來,韓愈也幾乎有求必應,因此得了不少潤筆費,對於苦娃出身的韓愈來說,覺得這是正當途徑獲取財富,但是俠客劉叉看不慣了,覺得這樣給達官貴人寫文有失格調,賺死人錢也不甚光彩,所以不想再跟著韓愈混了,於是理直氣壯地拿走了韓愈放在案頭的一些金銀,還公開留下話,大意是:吹捧墓中人得來的錢財跟不義之財沒什麼兩樣,取之無礙,不如我老劉拿走做壽禮罷。
劉叉大搖大擺卷著韓愈的金銀行俠仗義去了,韓愈也沒追究,俠客詩人就這樣瀟灑地消失在歷史風塵中,據說去了齊魯,後不知所終,典籍裡對他的介紹大多是這幾個字:劉叉,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籍貫等均不詳,活動在元和年代,頗具俠士遺風。
從大處看,劉叉或許算不上是牛叉的人間英雄,但從個體出發,他有他的了不起:懷揣著俠義,灑脫一世,成全了自己的市井英雄夢。
自黑的侯蒙
侯蒙生於1054年,山東高密人,嚴格意義上講恐怕算不上詩人,作品僅存一首《臨江仙》收入《全宋詞》,就是這首詞,讓人們記住了貌醜卻心氣兒高,勇於自黑自嘲的侯蒙。
侯蒙的貌醜不知與羅隱、溫庭筠相比何如,史書沒有具體講解,只說自幼用功讀書,卻屢試不第,年過三十還是在備考中,成為鄉里笑柄,有輕薄子弟把他的醜像畫在紙鳶上戲弄他,意在諷刺他醜得像癩蛤蟆卻還想做一飛沖天的天鵝,簡直是痴心妄想。
侯蒙望著飄在空中醜化自己形像的風箏,仰面大笑,把羞辱當成了燃料,做了這首《臨江仙·未遇行藏誰肯信》: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這首詞的氣勢與想象力都不同凡響,直接催生了《紅樓夢》中薛寶釵的那句“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並流傳至今。
侯蒙在困頓不順中勇於自我解嘲並跋涉前行,是一種樂觀,而樂觀不僅是一種性格,更是一種命運,在寫下這首不服輸的詞之後不久終於進士及第,朝著自己的青雲之志不斷進發,逐步晉升,後來成為宋徽宗崇寧年間的戶部尚書,“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當年的“妄想”由行動變成了夢想成真。
侯蒙算不得有名的詩人,但算得上是有謀略、負責任的朝廷官員,當時南有宋江,北有方臘,宋徽宗日子不好過,侯蒙上書獻策,建議招安宋江去打方臘以自贖,《宋史》原文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宋徽宗看了摺子正中下懷,立即回覆:“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於是命其為東平府,負責招降宋江。侯蒙積極奔赴上任,然而在赴職路上突發疾病而卒,終年六十八歲,朝廷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文穆。
侯蒙這一生,有心胸自黑,化譏諷為動力;有心力自強,樹立目標就努力為之,留給後人一個勵志的背影,其貌不揚又何足懼。
隱逸的邵雍
邵雍的名字也許看著陌生,但是讀他一首詩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他: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山村詠懷》
邵雍,字堯夫,生於1011年,為北宋理學家,哲學家,詩人。辛棄疾曾說:“作詩猶愛邵堯夫”,讓人不禁想起他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名句:“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與邵雍這首小詩彷彿是同一山村不同時段的吟詠,白晝與夜晚,兩幅圖景頗有相映成趣之妙。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千姿百態,有人喜歡浪跡天涯做俠士,如劉叉;有人立志出人頭地,做官濟世,如侯蒙;也有人願意隱於世外,過自在生活,邵雍就是那個一心做隱士的學問家。
邵雍自幼才智出眾,酷愛讀書,無論何種類別,幾乎無書不讀,沉浸其中完全忘了自我,作《讀古詩》雲:
閒讀古人詩,因看古人意。
古今時雖殊,其意固無異。
喜怒與哀樂,貧賤與富貴。
惜哉情何物,使人能如是。
他不僅讀書廣泛,還四方遊歷增長見識,越過黃河、汾河,走過江淮、漢江平原,學易悟道,師從當代大師李之才,研讀《河圖》、《洛書》,以及伏羲八卦,對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決定按照自己的意願過隱逸的生活:
世上偷閒始得閒,我生長在不忙間。
光陰有限同歸老,風月無涯可慰顏。
坐臥邊身唯水竹,登臨滿目但云山。
醉眠只就花陰下,轉破花陰夢始還。
—— 《世上吟》
邵雍學有大成,對《易經》有獨到的理解,著《皇極經世書》,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由於他德才兼備,聲名遠播,因此幾度被薦做官,他堅辭不出,住草棚打柴為生,自得其樂。司馬光等好友看不下去,一起幫著置辦了一個住處,邵雍取名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
心與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誰謂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誰謂一室小,寬如天地間。
—— 《心安吟》
邵雍過著晴耕雨讀的隱逸生活,種地,教書,著書立說,先後著有《觀物內外篇》、《先天圖》以及影響甚廣的《漁樵問對》,以漁父之口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於易理,並加以詮釋。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古琴十大名曲《漁樵問答》就是由此推演而來。
宋仁宗嘉佑時,皇帝下詔求散失的賢才,邵雍再次被大力舉薦,任命為將作監主簿,又補任潁州團練推官,邵雍堅決推辭無果,無奈之下未敢抗命,但最後仍以生病為藉口沒有赴任。
這樣的人才隱而不仕,既得經得住名利誘惑,也得扛得住朝廷壓力,最終邵雍按照自己的意願走完了一生,享年六十七歲,宋神宗追贈他秘書省著作郎,元祐時又賜予他諡號康節。
邵雍一生詩作三千餘首收入《伊川擊壤集》,伊川是地名,邵雍父母即葬於此,有故土之意;《擊壤歌》則是從堯帝時期流傳下來的遠古詩歌,所吟誦的先民們簡單快樂的生活也正是邵雍一生所追求的自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伊川擊壤集》在東亞文化圈內有著非常廣泛地傳播與影響,在日本和朝鮮都曾多次刊刻,現今亦有朝鮮刊本與和刻本傳世。
邵雍隱於世間自得其樂做學問,活得通透明白,他的《人生一世吟》道:
前有億萬年,後有億萬世。
中間一百年,做得幾何事。
又況人之壽,幾人能百歲。
如何不喜歡,強自生憔悴。
也許是他活得過於清醒,又是精通易經的命理大師,對事物演變具有先見性,所以史上一直流傳預言詩《梅花詩十首》是邵雍所作,梅花詩用隱喻和象徵手法,推演了他身後千年的歷史演變,經研究者破解卦象解讀,詩中暗指的朝代更迭與存續時長,基本應驗,目前時段仍有未能勘破的世事天機,但是在歷史流傳中是否有後人依時篡改,已不可考,因此這組預言詩是否是後人假託邵雍所作,仍然謎團待解。
我也有個解謎,是私下裡對張愛玲《小團圓》中給胡某這個人物原型取名“邵之雍”的解讀猜想,當年推想了很久,在否定了英文音譯之後,覺得通曉古今文學的張愛玲不會是碰巧隨意地給胡某一個邵之雍的名字,而是與北宋這個邵雍有著某種關聯:張與胡曾是文學知音,在當年張愛玲的眼裡,胡某讀書很雜,學問也是有的,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有自己一套理解體系,如果也似邵雍這般終身不仕,只做學問不做官,多好呢。這是否就是張愛玲透過人物名字所設定的密碼:暗藏的年輕時一個秘密小心願?
這三位詩人,像不知名的星星劃過歷史的天空,傳遞給我們一抹微光:他們生活在不同時期,但都盡力完成了“做自己”——劉叉瀟灑,侯蒙自強,邵雍隱逸,無論是否有世俗裡的所謂成功,他們都做到了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每個人都是偶然經過世界的小星星,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態度,比這個世界本身是什麼更重要,能做一顆有自己光芒的小星星,也算不枉人世走一遭。
-作者-
一湖,一個熱愛詩詞的簡單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