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剛剛從戰爭中走向和平的領袖們,將全部心思放在了新中國的建設上,從最開始拒絕到菊香書屋,到後來喜歡上這裡,覺得這裡“有家的感覺”,再到把菊香書屋變成真正的“書屋”,這裡見證了毛澤東不平凡的歲月。
“進京趕考”
1949年3月23日,早上三四點鐘,毛澤東打算上床睡覺了,上床前他叮囑值班衛士李銀橋說:“九點之前叫我起床。”但是知道毛澤東晚睡的周恩來,卻悄悄叮囑李銀橋說:“讓他多睡會兒,沒有關係。”第二天早上,快十點鐘的時候李銀橋才叫醒毛澤東,起床後的毛澤東第一句就問李銀橋現在幾點啦?
李銀橋說快十點了,因為周副主席想讓您多睡會兒,怕您休息不好路上太疲憊了。聽到這個解釋後,毛澤東便沒再說什麼。這一天,是他們“進京趕考”的日子,臨走之前,周恩來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被退回來。”毛澤東一腳踩在車上,一腳在地上,語氣很平靜地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堅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下午兩點,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人,乘坐吉普車離開西柏坡,前往北京。車隊前面,是北京,是即將聳立起來的共和國的遠景。24日下午浩浩蕩蕩的車隊來到了河北涿縣。當天晚上,葉劍英和滕代遠等人專程從北京趕來,接中央領導進城,研究第二天的進城儀式和領導人的安排,秉持著形式簡單、場面不過大、不動員太多群眾、不鳴炮的原則,最後將方案確定為:
從清華園火車站下車,改乘汽車進頤和園住一夜,第二天去西郊機場舉行入城儀式。入城儀式上,先檢閱部隊,然後與各界代表見面,向他們表達想要繼續和他們合作的意願。
而這件事情由周恩來全權負責。25號下午三點,中央領導人分別乘坐幾輛舊臥車前往西苑機場,雖然當時已經是3月,但是中央領導人並沒有合適的衣服換,所以大家都穿著西柏坡時期的老棉襖、棉鞋和棉褲,外面披著延安時期的皮大衣,雖然與環境有點格格不入,但是看起來也算整齊。
圖|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在一輛敞篷的吉普車上檢閱解放軍部隊
到達機場的時候,那裡早已站滿了人,放眼望去,排列整齊的軍隊,鋼盔和槍炮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刺眼的寒光。而另一側則是工農商學各界代表。下午5點,領導們登上檢閱車,向接受檢閱的部隊招手致意。檢閱完畢之後,毛澤東等人回到頤和園,之後連夜前往香山。在香山,毛澤東一共住了181天,之後遷往中南海菊香書屋。
“我不住菊香書屋”
其實早在毛澤東住進菊香書屋之前,林伯渠就已經住進來了,之後周恩來也因為工作原因住了進來,因為當時要恢復和治理城市,周恩來必須要和在北京的民主人士商談,而這些人士大多都住在北京城內或者是北京飯店。周恩來每次都要從香山出發,坐很長時間的車才能到達目的地,有時候一天需要跑兩次,經常累得在車裡就睡著了,遇上時間太晚,就會在中南海找個地方,休息一晚上,而這個地方就是菊香書屋。
剛開始領導人住進菊香書屋,更多的是出於工作方便的考慮,包括之後毛澤東也會偶爾在菊香書屋休息,但是,每天在菊香書屋和香山兩頭奔波,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當時任北平市市長的葉劍英多次邀請中共中央進駐中南海,把中南海當做長久的辦公居所時,毛澤東卻猶豫了起來。雖然之前會偶爾在菊香書屋休息,但是相比較毛澤東更喜歡香山的雙清別墅,只要每次在中南海處理完工作之後時間不算太晚,毛澤東會盡可能趕回雙清別墅休息,因為中南海人太多,沒有辦法靜下心來思考一些問題。
毛澤東不願意住進中南海,葉劍英非常著急,專門跑到香山上的雙清別墅去動員毛澤東。那個時候的毛澤東,號召全黨學習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這本書寫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但是失敗的教訓,所以他是非常清醒的,害怕因為環境的影響而再次發生那樣的事情。
葉劍英離開之後,毛澤東非常不開心,他對周恩來說:“我不搬,我不做皇帝,這個劍英真固執。”周恩來委婉地說:“你應該聽父母官的。”“我偏不聽,這是原則問題。”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毛澤東說葉劍英固執,可自己又何嘗不固執呢?
周恩來見毛澤東沒有什麼反應,繼續勸說道:“劍英堅持你進中南海也是原則,這個地方連圍牆也沒有。”還沒等周恩來說完,毛澤東就打斷他的話:“不談不談。”“主席住進去,我們才好高枕無憂啊!”其實,周恩來建議毛澤東搬進中南海,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四周的紅牆高磚是很好的安全屏障。後來,在政治局討論下才做出決議,於是毛澤東搬進了中南海。毛澤東於1949年9月中旬,從香山雙清別墅搬進了中南海豐澤園的菊香書屋,在此度過了27年不平凡的歲月。
看到這裡,我們會好奇,為什麼毛澤東會說中南海是皇帝住的地方。說起中南海,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佔地最大、儲存最完整、風光最秀麗、政治最神秘的一座皇家園林。中南海位於故宮西側,那裡有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中南海指中海和南海。所謂“海”,也指“湖”,中海、南海都是人工開鑿的,中海開鑿於金元,南海開鑿於明初。
在中南海高大的院牆內,有許多相對獨立的建築群,其中就有最著名的“豐澤園”,豐澤園在南海之畔,原來是康熙皇帝以及他之後的皇帝講禮儀的地方,由許多小院落組成。進入豐澤園庭院,迎面為頤年堂,之後為澄懷堂,澄懷堂之後為遐囑樓。穿過頤年堂東側,有走廊通往東面的一座四合院,這就是著名的“菊香書屋”。菊香書屋建於康熙年間,康熙皇帝題聯“庭松不改青蔥色,盆菊仍靠清淨香”,院子為南北向、長方形結構,是北京標準的舊式四合院的建築形式,有北房、南房和東西廂房。
毛澤東一住進菊香書屋,便把北房的紫雲軒作為自己的臥室和辦公室。李白有句詩叫“西關乘紫雲”,或許這也是毛澤東為什麼選擇紫雲軒的原因。雖然毛澤東一開始非常拒絕來菊香書屋,但是在這裡住了一段時間之後,毛澤東便喜歡上了這裡,他經常說我住在這裡有家的感覺,據毛澤東的衛士周福明說,是因為菊香書屋有北京城內的最後一塊耕地,毛澤東覺得那裡的環境很像自己的老家韶山,那個時候,經常會有人去看望毛澤東,他們也將毛澤東稱為“紫雲軒主人”。
在毛澤東剛來的時候,他看到菊香書屋擺放著各種名貴的花時,非常不高興,因為之前這裡在民國時期時開闢為公園,為了吸引遊客,公園的工作人員特地在這裡擺放了一些名貴的花。但是毛澤東覺得自己住的地方擺放這麼多花,到他那裡的人也會模仿他,如果都像他這樣養成虛榮的風氣,造成的影響是非常不好的。以前菊香書屋是公共場所,可以隨意佈置,而自己住進去之後,這麼擺放是非常不合適的。所以,從那以後,菊香書屋的工作人員會經常種一些樹,偶爾擺放一兩盆綠植,名貴的花再也沒有出現。
其實菊香書屋原來就種著很多樹木,也有草坪,毛澤東非常喜歡這裡的環境,有一次,工作人員覺得院裡的雜草特別多,準備將其拔掉,毛澤東看見後,立刻上前制止,說:“莫拔莫拔,不要傷害了小生命。”就這樣。菊香書屋的小草被保護了下來。
住進菊香書屋之後,毛澤東就提出“四不要”:不要改動、不要建新房子、不要拆原來的房子、不要裝修。當時,毛澤東經常外出需要乘車,每次乘車的時候,都必須走很遠的路程才能坐車,所以就有人建議說要改建菊香書屋,讓汽車能夠開到毛澤東方便乘坐的地方,毛澤東知道之後堅決制止,還有人建議毛澤東搬到方便坐車的地方,毛澤東也拒絕了。所以毛澤東在這裡住了那麼多年,但是菊香書屋的房屋格局依舊保留著康熙年間建造完成時的模樣。
菊香書屋沒有“菊”只有書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是一位通曉、各種知識的大學者,但其實他也是一個喜歡藏書的文人學士。菊香書屋是一個四合院,東西南北四面皆有五間房。走進這裡你會發現,沒有名貴的古玩字畫,也不是富麗堂皇的宮殿,除了擺放著簡單的傢俱、必要的生活用品,最多的就是,書架、茶几、桌子,甚至連睡覺的木板床上也堆滿了書。
在毛澤東書房,四合院的西房和南房過廳裡的5個書架,是他個人藏書的地方。這裡藏書多達幾萬冊,除了一些我們常見的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家的書籍之外,還有一些《二十四史》《萬有文庫》等藏書。毛澤東的藏書並不是擺設,也不是為了獵奇,他藏書完全是為了實用,他不追求書籍的版本,不會因為這本書絕版而專門買它,而是看自己是否需要。
毛澤東的辦公室和起居室在北房,從北房的正門走進去是飯廳,有兩個書架主要擺放《二十四史》《紅樓夢》以及各種史書、詩詞,還有各個朝代名家名作的字帖,還有三個書架專門拜訪,阿克斯、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經典之作。茶几上也都擺滿了各類畫冊和雜誌。
喜歡讀書的人也非常珍惜書,有一次,因為一些書被人弄散了,毛澤東非常生氣,而這件事情他也一直沒有忘記。當年從延安撤退的時候,很多東西因為拿不走便放在了那裡,但是唯獨書沒有,除了一部分埋藏在當地以外,大多數的書特別是他加了批註的那些書都被帶到了北京。這些書,不僅是他博覽群書的證明,更是研究他思想的珍貴資料。有一次,毛澤東在書房翻閱這些藏書時,他感慨地說道這部分書能夠儲存到今天,要特別感謝當年那些為我背書的同志。
不僅藏書豐富,毛澤東的讀書涉獵範圍也十分廣泛,他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知識面一定要寬一些,這樣看問題就不會停留在一個方面,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面觀察世界”。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古代社會到近代,從中國到外國的,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都有,此外,除了經濟、哲學、政治等各類書籍之外,各種雜誌、小人書、笑林廣記等書籍,毛澤東也會翻閱,是真正的博覽群書。據身邊的工作人員講,每次他們路過毛澤東書房時,總能見到他正在認真地讀書,讀到有意思的地方,還能聽到書房裡傳出“咯咯”的笑聲。
“嗜書如命、書以伴行、書以伴眠、甚至書以伴廁”,凡是毛澤東待過的地方,留下最多的便是書。毛澤東有一張經典的照片,坐在床上看書,床的旁邊擺滿了書籍。而這張床就是菊香書屋臥室的那張木板床,比普通的床要大一些,是當年在雙清別墅因為睡不慣那裡的床,專門讓木工打造的木板床,後來搬到中南海的時候,毛澤東專門讓人把這張床也帶過來。
在這張木板床上,毛澤東一半用來睡覺,一半用來放書,床上的書毛澤東把它擺放成三排,大概有幾百冊,近一尺高。平時要翻閱的一些書,就挨著睡覺的這一邊,這部分書在外出的時候工作人員也會幫他帶上,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把他們像在家一樣鋪在他睡覺的床鋪上,即使在火車上也一樣。
毛澤東曾經說“年老時也要學,我如果再過十年死了,那麼就要學9年零359日”,晚年的他,疾病纏身,特別是眼睛,視力逐漸下降,但是,每天仍然堅持讀書,平裝小字本看不見了,就看新印的大字線裝本的。當時,還有一個特殊的“工作制度”,要求大家把毛澤東要看的書的資訊登記清楚,除了最基本的書本資訊,還包括什麼時候要、從哪兒找到、是新購買的還是從外單位借來的,包括書本上的批註和批畫情況等,都要寫清楚,而毛澤東看的最後一本書是《容齋隨筆》,看的時間是1976年8月26日,距離毛澤東去世僅有14天。
1974年8月,毛澤東被確診為老年白內障,兩眼幾乎看不清東西,1975年8月中旬,在經過多次勸說之後,毛澤東終於同意做白內障手術。手術之後,一隻眼睛終於能看清楚了,儘管只有一隻眼睛,但絲毫沒有影響他看書的興致。病重的時候,自己沒有力氣拿書,就讓身邊的工作人員幫他拿書,自己不能看書時,就讓身邊的工作人員幫他讀,總之,無論是在什麼情況,毛澤東堅持的一件事情就是讀書。
1976年8月26日,當時毛澤東已經重病纏身,幾乎一整天都躺在床上,吃飯也需要別人喂。那天晚上,毛澤東告訴秘書張玉鳳說我想看《容齋隨筆》,隨後張玉芬趕緊讓人去找一部大字的送到毛澤東身邊,徐中遠隨後和北京圖書館聯絡,找到了這本書。其實這本書毛澤東讀過很多次,裡面的奇聞異事,讀起來隨意,理解起來容易。能夠帶給他精神上和身體上的放鬆,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緩解病痛。
“活到老、學到老”,直到生命最後的時刻,也沒有停止讀書。毛澤東去世之後,工作人員在整理這裡的書籍時,發現這裡有近十萬冊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