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蟬大俠)
“如果某一時刻,你能夠看到道、一、二、三、萬物是一個時間軸上的座標,而你在這個時間軸上可以自由穿梭,那麼恭喜,你就是得道了!” ——蘆福安(“皂羅袍3”)
說實話,老蟬最初就是被這個據說能進入四維空間的“時間軸”深深吸引,然後花了兩三天時間,找到蘆老師在網上發表的文章、評論,每一個字都看了!是的,每一個字!
這個過程中,我內心不斷在說:呀,這是位見道的高人!
透過進一步交流,特別是聽完蘆老師的《<道德經>心法》後,我受益匪淺的同時,更堅定了這個判斷。
不是見道的人,講不出這樣的話!
在我看來,這個時間軸正是蘆老師“心法”的精髓,非常重要,經過蘆老師授權,在此分享給大家。
師說
——本文節選、改編自蘆老師的《<道德經>心法》講課稿,點選連結可直接觀看:完整影片
編者按:上一篇講“兩個念頭的故事”,其實已經提到這個時間軸。我們生起了“人生第一念”,從無到有(即“道”)。有的當下就是“一”(即“道生一”),然後呢?眾生就一路狂奔到二、三、萬物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通行本42章(帛書本4章)
第一個念頭從無到有,為什麼有這個念頭?肯定有個 “標的物”,這就是“一”,就是我們心裡的那個物。
人生第一念,那個嬰兒,首先會想到“這個東西是什麼”,其次就開始去分別,分別心就這樣產生了。
嬰兒不會對比,兩個東西選個好的?這個他不會。
但是,如果嬰兒吃母親的奶,他會非常愉悅,但你要是喂他中藥呢?喂他不好吃的東西(如辣椒),那他就會哭,他就會不喜歡,這是他的本能——喜歡和不喜歡的本能。
第三,就會產生一種慾望、一種情感,喂他辣椒,他就不喜歡,喂他奶,讓他吃媽媽的奶,他就喜歡,而且大口地吃,多吃。
所以說,這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思維框架,萬物都是這樣,在這個嬰兒的一生當中,他就會用這樣的一顆心去看待天地萬物。
用鏡子和筆打個比方吧,比如說這面鏡子代表我們的心,只有鏡子的時候就是“無”,當這支筆出現在鏡子前面,也就是嬰兒知道了這支筆的時候,就有了這個“一”。心(以鏡子為代表)跟筆的組合,這個就是“一”。
拿王陽明的話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這就是“有”,有的當下就是“一”、一朵花,我們現在就拿了一支筆(演示)。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
那“二”呢,“二”是如何產生的?
二不是一支筆變成了兩支,也不是一劈兩半,而是我們的這個分別心,就這樣在我們的心裡,對這支筆產生了分別(老師在鏡子上劃了一條線,代表“分別”)。
產生了分別以後,基於這個分別,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情感、一種慾望(老師在鏡子上劃了第二條線,代表“慾望”),這就產生了“三”。
“一”“二”“三”就這樣產生了,然後我們就拿著這樣一顆心去看待世間萬物。因而,這個世間萬物都是我們的心“改造”過的萬物。
我們前面說了,《德經》要解決二、三、萬物這三層障礙,我們怎麼辦呢?我們的念頭從無到有,一直執行到這個“萬物”,怎麼解決這個二、三、萬物,怎麼對治這三層障礙?也就是“分別”、“慾望”還有“執著”——我更喜歡用“契合”這個詞——我們的心就是契合在萬物這個層面了,怎麼對治它?
我們讓我們的念頭停下來不就完了嘛,我們的念頭從無到有,到“一”這,不生“二”生“三”了。什麼叫“生”?無中顯現就叫“生”,並不是說夫妻兩個人結婚了,生了個小孩,不是這個生,生是“顯現”的意思。
在這個地方,我們的念頭執行到“一”,我們為了對治這三層障礙,我們停下來,我不再生“二”生“三”生“萬物”,這三層障礙是不是就沒有了?
點選看:蘆老師《<道德經>心法》完整影片
按蘆老師的說法,開啟四維空間的通道,第一步就是讓我們的念頭停在“一”這裡,那怎麼做呢?《道德經》告訴我們有兩種方式。下期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