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講神的時候其實講過,真正的神就是元神。
元神是區別於識神的一種神,實際上還是一種意,是不用心的意,是全神貫注的意,是專一而虛的意。也是一種直感、一種靈感。後天的元神都是訓練出來的。
先天就有的那種神一般人不具備,如直接開方那種。後天的神是經驗積累出來的,如《賣油翁》那種。有人認為元神是先天就有的,是後天返先天,那是片面的。
為什麼再次講元神?因為有人教我要抱元守一,要練元神。我問他什麼是元,什麼是元神,一是什麼,如何守,他沒有回覆。但看他的意思,好像元神就是心性。說明很多人只是知道有這麼回事,具體如何並不清楚,有必要詳細講解。還有一些以前未講過的,現在可以補充一下。
元是什麼意思?是大的意思,是原始、開頭的意思,還有本來的意思,比如《周易》第一卦乾就是:元亨利貞。還有《紅樓夢》中有個皇妃叫賈元春。因此,有人會以為元神就是嬰兒的神,甚至是胎兒的神。要後天返先天。理由是原來單純的心性被後天的各種七情六慾搞亂了,汙染了。所以要明心見性,要抱元守一。
這有一定的道理,但很片面,因為有的人確實因為驚嚇、恐懼、擔憂、憤怒、僻好而心不正了,但仍有人至老還保持著異於常人的凝神能力,比如很多偉人,他們一直到晚年還能全神貫注讀書,記憶力超人。現代科學證明,一般來說,年齡越小的孩子專注的時間越短,所以低年級學生一節課是三十至三十五分鐘,而高年級的是四十分鐘。這說明,元神並非完全是後天返先天,只有那些確實無法專心的人才要練習專心,好像是後天返先天。因為破壞了神經系統,就得重建。
識神與元神的區別就在於用心不用心。
道家和儒家、佛教在收斂心神方面都有類似的論述。訓練方法大同小異。
識神是用心的,也即有意識的;元神是不用心的,所以是無意識的,或者是下意識、潛意識,古人說是“有意無意間”,還有人說“若即若離”、“綿綿若存”。簡單說就是全神貫注、專注就是用元神,注意,我說的是用元神,不是元神。元神是全神貫注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那種狀態。
莊子所說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就是有意識的感官的功能停止,用無意識的元神指揮。
《大學·中庸》中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就是這麼一種狀態,很多人往相反的方向理解,那就錯了,他們以為心不在焉不好,其實那是正心的一種方法。孔子說自己“廢寢忘食,樂以忘憂”、“三月不知肉味”都是這種狀態。專注而不旁顧,用的就是元神。用元神不累。用元神愉悅。
孟子說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也是指元神。元神不能刻意,不要去管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是用元神。
老子說的“不欲以靜”、“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都是這種狀態。有人理解不了老子的思想,以為他反動,反知,要“絕學”、要“棄智”,其實他要的就是不用有意識的學,有意識的知,要的是無意識的學,無意識的知。大家看他的思想很矛盾,不叫別人著書,他自己卻寫書,要求絕聖,他自己卻成了聖人。他講的就是這種無為而至,無為而無不為,也即《中庸》中說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是不追求,是不刻意去追求,是用神不用意。
那麼什麼是抱元守一呢?
很多人會理解為意守丹田,因為丹田那裡原來有臍帶,返胎息一類的,這都是憑相當然。人一旦脫離了液體生活環境,就不可能再回去了,胎息只是一種理想,腹式呼吸,調息綿綿,而不是真正像胎兒那樣在液體中呼吸,靠吸收母體的營養生活、生長。
抱元的元就是元神。元精和神差不多,精是神的物質基礎,也是外現的東西,精光是神也不是神。神中有精,精中有信。從眼神中看到一些氣質、心意就是這個意思。大家有時候看到會有一些矛盾的表達,有時候說要虛,有時候說要篤實,到底是虛還是實?是虛中之實。因為神與意比起來虛,這就是我們要輕、要松、要靜的原因。但凝神、心靜要強度大,程度高,抗干擾能力強,這就是所謂的實,好像虛的東西很實似的,干擾不了。因此,虛實是相對的,虛是相對意來講,相對別的實體實物來講;實是相對虛來講,要篤實,要有“物”。儒家說的誠就是有,就是實,不誠就是無,是沒有,是無物。
明白了這些道理就知道抱元守一是怎麼回事了。是應該守靜、致虛極,或者是守善念。也即一志凝神,至於志止於哪,如果是靜修就要止於靜定沉著,如果是日常生活就要止於善念,如果是讀書就要專心於書的內容,如果是打拳就要專門於動作的目的和意義。
孟子說“志至焉,氣次焉。”還說“夫志,氣之帥。”“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反動其心。”
簡單說,要心靜、定,不動心,不動氣,要專注,這就是抱元守一了,不要妄想守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
儒道釋都有一套修身養性的方法,儒家的比較簡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練太極拳如何抱元守一?
一是要一氣,動作要從頭到尾不間斷。
二是高低自始至終一致(除高式子和低式子),不要忽起忽落。
三是動作速度要均勻,不要忽快忽慢。
四是力度要統一,不要像打擺子一樣,一陣兒發力,一陣不發力,去表現動靜相間,動靜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五最重要就是不要走神,要專注動作。
先練一,一至篤就是無,專注才能虛無。這就是對立統一。
我是怎麼知道這些的?
一、“好學近於知”,我遍讀儒學和道學經典,也稍涉獵佛學。
二、“格物致知”,我練太極拳明白了很多道理。
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亂其所為而動心忍性。餓而識飽,憶苦思甜。人一直沒有餓過是不知道飽是怎麼回事的,這就是熟視無睹、司空見慣、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是從各種不好的狀態中知道好的狀態是怎麼回事的,我小時候非常專注,後來確實因為憤怒、恐懼、憂愁、耽樂而破壞了,身體也垮了,精神也不好,氣當然更不好,才想到要練太極拳修身。現在還不能專心致志,所以我知道專心就是凝神,一就是無,這不是數學,這是修身,能達到專注就能達到虛極。一切都是對立統一的。因此,我現在還沒達到理想狀態,但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一般人不要教我這些修身的知識,因為我可能比他懂得多,那個人在我文章下面留言:我講,你聽……然後是一堆全然不懂的話——他自己全然不懂,跟小孩子學話說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