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李靚蕾在12月20日的長文中提到“自戀型人格”,不太確定是天生還是後天養成,特意查詢了一下。
在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以及多位心理學家的著作中,都有一致的解釋,那就是:自戀型人格往往是後天養育造成的。
既然如此,作為家長,可要好好注意,避免把孩子培養成自戀型人格的人,讓他擁有健全的人格。
自戀型人格的特徵
《實用內科學》中提到,自戀型人格是一種人格障礙,主要表現就是自大。有和自身不相稱的優越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順從。渴望被仰慕和崇拜,對批評和失敗極度敏感。
自戀型人格的人往往會進行錯誤歸因,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透過傷害無辜的方式,引起社會重視,而不是進行自我反思。
2010年,一個鄭某某在小學門口行兇,不是因為小孩子和他有過節,而是因為他生活不如意,故意危害社會。
鄭某某工作不順,不從自己能力上找原因,反而怪罪前領導。感情不順,不從自己方式上找原因,反而怪罪曾經追求過的一個女孩。
對他們懷恨在心之後,就有針對地製造事端,給社會增加壓力,讓人們去怪罪這兩個人。
自戀型人格的人在發展親密關係時,喜歡追求別人,卻不知道如何擁有真正的關係。
在追求別人的時候往往透過讚美、遷就等方式取悅別人。但是到手之後,就開始將自己的需求凌駕於對方之上,試圖改變對方,讓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等關係深入之後,他就開始貶損對方,用語言暴力、引入第三者、離婚等方式傷害對方。
實際上,在親密關係中,自戀型人格的人是受益的一方,但是他並不會感激對方,而是看作理所應當。他不記得別人的好,只記得別人犯過的錯誤。所以,很難擁有一段和諧、長久的親密關係。
可見,自戀型人格的人,自己本身不幸福,也常常會給別人造成傷害。
自戀型人格是如何養成的
自戀型人格,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外界的影響,出現了錯誤的認知,一點點養成。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已經成年,很難去改變,所以特別有必要了解。
過分溺愛:父母把孩子當作寶貝,想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支援,不忍心孩子受到任何委屈。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總是能夠得到無限制的滿足。孩子隨心所欲習慣之後,踏入社會,也希望別人像父母一樣對待他,有求必應。
過度表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都看作是天才,經常引以為傲。哪怕孩子有一丁點良好的表現,也會不失時機地表揚“你真聰明”“你真棒”“你真漂亮”,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天下最優秀的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喜歡聽漂亮話。
關注度不夠:也有一些孩子沒有被溺愛,而是被忽視,比如父母關係不好、或者離婚。在最需要得到呵護的時候沒有被關注,孩子意識到不能指望別人滿足自己,只能依賴自己。慢慢形成了“我愛我自己”的思想意識,遇到問題時容易獨善其身。
父母是自戀人格:有些父母本身就非常自戀,只關心自己,即使最親密的孩子也排在自己之下。孩子的需求常常被忽視、羞辱或者攻擊,孩子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模仿父母的行為,逐漸形成習慣。
如何避免養育一個自戀型人格的孩子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5歲之前的人生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
所以,我們最好在5歲之前做好一系列工作,防止孩子成為自戀型人格的人。
首先,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要自查自己是不是自戀,只關心自己不關心他人,如果自己是自戀型人格,就要做出改變。俗話說,你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
把自己的一些問題列出來,寫在一張紙上,回憶一下童年經歷,是不是因為受到溺愛、過度表揚、被忽視等問題,而導致自己變得自戀。找出根源問題後,提醒自己不要再繼續自戀。
學著去關心周圍的人和自己的孩子,你很可能會收到很好的回報,當品嚐到愛別人的好處後,會繼續重複同樣的行為。
其次,關愛但不溺愛孩子
無條件接納孩子、關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責任,但是真正的愛孩子不是溺愛,而是有界限的愛。應該給孩子相應的關注、給孩子溫暖、及時幫助孩子、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給孩子制定規則,讓孩子遵守各種規則,比如孩子要東西時,每次只能要一個;要的東西,要能滿足家庭經濟承受能力。要懂得和別人分享,不能吃獨食。要有禮貌、要感恩等等。
如果孩子違反規則,有不道德的行為,要及時糾正,讓孩子回到正確軌道。
最後,正確表揚孩子
只是用結果評判孩子,或者用虛假的語言表揚孩子,會讓孩子自以為是,形成錯誤認知。
表揚孩子,要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真實評價。
比如,表揚孩子努力,讓孩子知道結果是透過自身努力得來的,孩子就會更加努力。
比如,表揚孩子進步,讓孩子知道自己還有更大發展空間,會更加進步。
孩子本來就處於成長髮展中,就要用可持續的語言表揚孩子。
結語
自戀型人格,是後天培養的結果,影響孩子的生活質量,也影響孩子的未來的人際關係、事業發展,所以,一定要重視避開幾個育兒誤區,給孩子正確的教養,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獲得一生幸福。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
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