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了幾天催了幾天……
Sir都懂。
國劇年末衝刺KPI的希望,都押他了唄:
《雪中悍刀行》
再多期待都不為過:
古裝鉅作+王倦編劇+張若昀領銜主演,驗證成功的王牌組合;演員表星光熠熠,堪稱“過年”;原著系列均分8+的人氣網文;開播首日,收視呈“屠榜”之勢……
△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
重磅的味道,誰都能嗅到。
都看爽了?
未必。
爭議隨著熱度一同升溫,評價有些兩極:
愛的人說看得爽,尊重原著,演技精湛;不喜歡的人,嫌棄打戲慢,改編接受無能……
Sir能理解。
若以原著出發,《雪中悍刀行》元素冗雜,背景龐大——把它當武俠,當玄幻,當喜劇,當爽文……嚴格來說都可以,觀眾看劇時“先入為主”並不意外。
客觀評論,難度不小。
但作為年末重磅,Sir更不希望市面上的評論都陷入極端。
前兩天,Sir在眾多書評中看到一句話,比較精準:
《雪中悍刀行》的江湖,不是“武林”的江湖,是“人”的江湖。
Sir試著以這個角度分析。
這次影視化當然無法將整部原著內容囊括。
但就目前播出的10集
它至少呈現了三重江湖。
01
情的江湖
先從爭議最大的動作戲說起。
Sir先釐清一個概念:《雪中悍刀行》準確分類,並非傳統武俠,而是“玄俠”或“玄幻”。
這意味著它的武打,與傳統武俠劇中的功能有區分。
Sir必須肯定一點:
導演宋曉飛作為《一代宗師》《殺生》的攝影師,對原著中並不算出挑的動作戲,加重了敘事功能。
目前三場重點動作戲,各有“分工”:
白衣女俠南宮僕射登場、青樓刺殺、劍九黃亮相。
它們分別承擔著整體定調、渲染氛圍,與鋪墊劇情(這個後面細說)的作用。
當然,論觀感也有高低。
比如爭議最大的第一場戲,許多人因為“慢”而勸退——看起來磨嘰。
Sir理解導演是有意為之。
在“傳統武俠”的範疇裡,讓動作戲更飄一點,寫意一點……不需要看到那麼多技術細節。
但這場戲的問題其實不是“慢”,而是重複。
即使古龍式的寫意,也並非代表慢鏡頭堆疊,而且場景如此單調。
當這樣的打戲在首集刻意呈現,觀眾難免覺得不適。
第二場好些。
單一室內場景裡,加入不少環境描寫,以及道具穿插(屏風、白貓、酒杯)。
渲染出人物之間互相挑逗、猜忌的緊張感。
第三場是高光。
屋頂和高塔之間追逐,並利用地形與道具出招。
俯衝,從背後出腳:
看似很飄,實際對方已經被擊退到平地,慣性退三步,嘴角出血。
鐵鏈,從空中迴盪:
看似很慢,實際整座涼亭都在震顫,連巨型鐘擺也抖三抖。
動作戲本身,在寫意風格里,同時呈現出“打擊感”和“空間感”。
更難得,這場戲還有隱藏線索。
一次事先張揚的“表演”。
表演者老黃(楊皓宇 飾)。
他是主角世子(張若昀 飾)的僕人,也是當今世上隱藏高手,外號“劍九黃”,這是他第一次在世子面前展示武功。
演給誰看?
首先,給對手看。
和他對打的是多年前“手下敗將”老魁,剛從湖底放出來,按理說,劍九黃不必在眾目睽睽下打得如此賣力。
那原因?
一來,凸顯對“老朋友”的尊重;二來,也是託付——他打得越賣力,越是向對方表明:世子對我很重要,請替我保護他。
其次,給樓上的李義山看。
他是世子的師父,此次一戰,表明決心:老黃將全力輔佐世子。
最後,也是表演給世子看。
動作戲之間穿插不少老黃與世子間的互動:一個打趣,一個震驚。
實則老黃在觀察:
只有世子對自己的實力足夠認可,世子才能放心讓老黃替他一戰。
一招一式,皆為主僕情深。
02
權的江湖
《雪中》是爽文基底。
爽,首先體現在各種“爽劇”標配:男帥女美,主角逆天,配角暗中輔佐,一路開掛過關,各種反轉又意想不到。
正如劇中世子,徐鳳年。
外人眼裡,他“天下第一紈絝”。
院裡丫鬟二十多,還是花魁殺手、公主收集者……耍起性子來連親爹都不放眼裡。
實際上呢?
他是不得不裝“紈絝”。
父親徐驍(胡軍 飾),麾下三十五萬北椋鐵騎,為離陽皇室滅過六國,有大一統之功。
北椋境內,民眾只尊北椋王,而不知離陽皇。
《史記》早有言: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倘若這北椋王嫡長子,有勇有謀,來個子承父業,皇室能放心得下?
這是徐鳳年身上目前的兩大看點:
不會武功,卻要繼承家業,執掌北椋;
雖然扮豬,但只是虎崽,離猛虎還太遠。
都知道他終究會成功。
所以他的成長之路只是第一層“爽點”。
《雪中》真正與傳統武俠的區別:
如果說傳統武俠的幕布,是那個浪蕩不羈情義交織的“江湖”。
那麼,這裡的幕布,則是一盤機關算盡,密不透風的棋局。
置於其中。
猶如走進層層巢狀的密室。
最近的“局”,就在身邊——父子之間。
世子回家一路上遇到三次刺殺,深入調查後他才發現……
父親不僅全知道,還暗中相助。
為什麼幫?為誰而幫?
世子看不透,但徐驍還不是最厲害的棋手。
師父李義山。
他更牛,足不出戶便猜出徐驍是怎麼幫的,還順便指點徐鳳年。
要說,世子天資聰穎,論“心機”他一點不差。
為何卻總算慢一步?
“段位”差異,不在心機——在於對“權力”的理解。
劇中有一幕意味深長。
世子及冠之禮(古代成年禮),按照禮制,世子需按順序戴上三頂帽冠。
分別代表三種權:
第一頂冠,代表兵權,他需執掌三十五萬北椋鐵騎;
第二頂冠,代表仕途,他需在眾臣與皇室之間周旋;
第三頂冠,本代表宗室祭祀之權,父親卻把它換了,改成亡母生前為世子親自縫製的帽冠。
這個動作,便體現出父子對權力理解的深淺。
世子眼裡,權力是保護身邊人的工具,所以他肯為了親人,為了丫鬟爭權;
而父親眼裡,權力不是工具,是命運。
帽冠亦是警言:
一旦置身其中,便永遠不可能解脫。
王者與炮灰。
不過權力鬥爭中永恆的一體兩面。
03
小人物的江湖
最後,一個不能不提的人物。
編劇王倦。
代表作遠的有《舞樂傳奇》《木府風雲》,近的有《慶餘年》《大宋少年志》,圈內盛名,幾乎沒有“失手”。
《雪中》是一部宏大的小說,全文400多萬字。
怎麼刪,怎麼改?
在Sir看,劇情體現王倦一貫風格:
“小人物”當成“大主角”。
劇集開播後一個掛在熱搜上的情節:
一個僅出現6集的配角,為何讓觀眾集體破防?
看似閒筆,其實全都是伏筆。
外遊歷三年,他妥妥“豬隊友”。
偷雞他先啃,摸紅薯他先吃,被農夫追他先跑……
後來才知道:
他早已為世子暗中擺平了不少爭端。
平時為人,老酒鬼一個,喝醉了愛唱歌,唱的就拿幾句,還跑調……
後來才知道:
酒與歌。
是他埋藏心裡幾十年的恐懼與不忿。
老狗老狗,天下沒有
土裡埋骨,甜裡尋苦
這些看過劇的觀眾想必都印象深刻。
Sir說一個容易忽略的細節。
互贈葫蘆。
這是他與世子的默契,兩人遊歷路上,靠著鹽巴,把多少“簡單的食材”吃出世間美味。
所以分離之時,兩人都為對方準備了一瓶鹽。
但。
一個小,一個大。
一切盡在不言中:
徐鳳年想的是,你吃一段時間,打完趕緊回來。
老黃想的卻是,以後我不在了,少爺你多保重。
再細看。
這瞬間徐鳳年動作、神情。
或多或少,他猜到了老黃的用意,但並未道破。
這是他真正成長的瞬間。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這是曾經的江湖,讓我們迷戀的悠長與宏大。
《雪中悍刀行》是否做到,目前見仁見智。
但至少在國劇範疇:
這個人們前赴後繼“飄”在空中的江湖。
它以“人”的血肉替代“人設”的取巧;以細膩的刻畫取代堆疊衝突的情緒投餵。
難道不是一次紮實的嘗試?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李尋歡不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