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曆史上,出現過數不清的國寶級文物,有些文物一直儲存了下來,收藏於博物館中,比如後母戊鼎、清明上河圖、太陽神鳥金飾、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有些文物則下落不明,一直不知去向。
一、華夏九鼎
九鼎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件文物能夠與之相比,因為九鼎代表的是天下九州,同時代表了華夏最早的青銅器工藝水平,同時還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王權,相傳九鼎是大禹治水成功後,收取天下九州所進貢的青銅鑄造而成。
九鼎對應著當時的天下的九個州,分別是雍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豫州。也有人認為九鼎其實就是一個鼎,名字叫“九鼎”,因為史書也沒有記載九鼎到底是九個鼎還是一個鼎,個人傾向於是九鼎,因為對應著天下九州嘛。
而且古人對於鼎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禮法規定了:士只能用一個鼎或者三個鼎,卿大夫可以用五個鼎,諸侯可以用七個鼎,只有天子才能用九個鼎,如果只有一個鼎,那天子九鼎的說法從哪裡來呢?
九鼎最初在夏朝,成為國家的象徵,夏朝滅亡後,九鼎流到了商朝,商朝滅亡後,九鼎流到了周朝,周成王親自主持祭祀之禮,將九鼎放置於東都洛陽,春秋時期,楚莊王曾有問鼎中原的故事,楚莊王率軍到達周朝的國都,向周天子的使者王孫滿打聽九鼎的重量、大小,被王孫滿懟了回去。
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進一步衰弱,而秦國漸漸強大,秦武王時期,秦國攻佔了韓國的宜陽,打通了通往周王室的道路,秦武王帶著一幫大力士到洛陽舉鼎,然而被鼎砸中右腳脛骨流血過多而死,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去世後,秦國吞併了周的子民,並將九鼎遷到了秦都咸陽。
但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九鼎就不知去向了,史書上的記載自相矛盾,有說秦國根本沒有找到九鼎,有說秦國在運輸九鼎過程中,九鼎滑入泗水沉沒,也有說九鼎早就被周天子給敗家了,反正華夏九鼎從此不見蹤跡了。
2、傳國玉璽
相傳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製作而成的,和氏璧是楚國人卞和在荊山發現的一塊美玉,被獻給了楚王,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和氏璧到了趙國手上,還發生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這塊玉就到了秦國手中,秦始皇讓丞相李斯製作成傳國玉璽。
之所以叫傳國玉璽,因為這跟華夏九鼎一樣,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它的作用是秦始皇用來發布詔令,加蓋玉璽後,成為正式的詔令釋出天下,有了這個玉璽,就代表是秦始皇親自發布的命令,時間一長,就成為皇權的象徵,玉璽上刻了8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秦始皇統一天下兩年後,在洞庭湖乘船,突然狂風大作,船將要傾覆,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水中,風浪才停止,根據史記的記載,8年後,有人將傳國玉璽歸還給秦始皇,雖然史書確實這麼記載了,但整個天下能認識傳國玉璽的就秦始皇本人及身邊的那幾個人,況且掉到洞庭湖中,以當時的技術能撈回來嗎?
那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很可能是就是在公元前219年,和氏璧製作的傳國玉璽就已經消失了,後來出現的肯定不是之前那一個,而且就算是8年後出現的那個傳國玉璽,在一千多年後,也消失了,再來說說那個公元前211年出現的傳國玉璽去了哪裡。
秦國滅亡後,末代秦王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到了末年,王莽篡位,他的姑姑王政君將傳國玉璽擲在地上,摔破了一個角,王莽用黃金來修補,用黃金來修補玉,看上去有些不倫不類,王莽敗亡後,玉璽到了更始帝劉玄手上,劉玄被殺後,玉璽到了赤眉軍立的皇帝劉盆子手上,再後來就到了光武帝劉秀手中。
劉秀建立了東漢,到了末年,董卓亂政,孫堅率軍討伐董卓,第一個攻入洛陽城,並在洛陽城中一個水井裡發現了傳國玉璽,孫堅當時歸屬袁術,袁術聽說了,奪走了玉璽,並稱帝,袁術後來走投無路之下,玉璽被手下人獻給了曹操,迴歸東漢傀儡政權,曹丕篡位後,玉璽到了魏朝,司馬炎篡魏後,玉璽到了晉朝。
然後中國歷史進入五胡亂華的混亂時期,玉璽也在不同的政權之間流傳,冉魏向東晉求援,玉璽被東晉將領騙走就到了東晉,再後來就南北朝,隋朝統一天下後,得了玉璽,隋朝滅亡後,玉璽到了唐朝,朱溫滅亡唐朝後,玉璽到了後梁政權,接下來就是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北宋建立後,玉璽到了宋朝。
一直到北宋末年,發生了著名的靖康之恥,金國攻破了北宋的都城,俘虜了皇帝及朝廷所有官員,北宋的財富被金國席捲一空,包括傳國玉璽也被金人搶起,從此下落不明,雖然後來的元朝、明朝、清朝時期,皇帝是有玉璽的,但早已經不是當年的玉璽了,很可能在歷史程序中,那個在公元前211年重新出現的傳國玉璽也不見了,更不用說最初那個用和氏璧製作的傳國玉璽了,早就不見蹤跡了。
3、隨侯珠
《淮南子》: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淮南子中記載了隨侯珠與卞和璧(和氏璧),這是春秋時期兩年非常有名的寶,從名字中就能看出來,這是隨侯(隨國國君,爵位是侯)的東西,這是一顆夜明珠,它的來歷相當傳奇,據說是隨侯外出的時候,見到一條大蛇,被打成兩段,隨侯動了惻隱之心,讓人求助這條蛇,蛇居然被救活,一年以後,蛇嘴裡銜一顆明珠送給了隨侯。
這顆明珠就是隨侯珠,相傳隨侯珠全身純白,在晚上有光發出,放在房間中可以當蠟燭一樣照亮整個房間,也有傳說是隨侯乘船時遇到風流,有一條銜著明珠送給隨侯,總之他的來歷相當神話,這顆隨侯珠後來去了哪裡,沒人知道。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出土了一座古墓,這就是曾侯乙的陵墓,曾侯乙是曾國國君,他的封地在今湖北隨州一帶,曾侯乙陵墓出土了173顆玻璃珠,最大的珠子直徑有2.3釐米,有人認為隨侯珠就是這種珠子,實際上這種珠子是一種火山玻璃,也有人認為是金剛石。
4、十二金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穩定天下,收繳了所有民間的青銅兵器,聚集在咸陽,並將天下的青銅兵器融化鑄成十二個金人,其實就是銅人,當時的金就是銅,每個金人有一千石( 念dàn),120斤為一石,一千石就是12萬斤,一個金人有12萬斤,這得有多大?
銅的密度是8.96克/立方厘米,1斤是500克,12萬斤是6000萬克,秦朝的一斤按256克算,12萬斤就是現在的30噸左右,另外,一個銅人的體積是6696428立方厘米,如果把銅人當成圓柱體來計算,假設銅人外徑是1米的話,那這個銅人的高度是853釐米,也就是8.53米高。
史書上有記載銅人的高度是三丈,當時的一丈是231釐米,三丈就是6.93米,從上面的推算和史書記載的銅人高度來看,差不多就是6~8米的樣子,這麼高大的銅人,一般人是偷不走的。
部分史書上記載了是董卓把這些銅人弄去,鑄成銅錢,但是董卓已經是東漢時期的人了,項羽曾經攻入咸陽,難道沒有對這些銅人下手嗎?此外還有整個西漢、王莽的新朝以及整個東漢時期,都沒有記載銅人的下落,所以董卓毀了銅人的記載是有爭議的。
5、《蘭亭集序》真跡
蘭亭集序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所撰寫的一篇文學集序,文章的內容很普通,就是王羲之與一幫朋友相聚時有感而發寫的一篇抒情雜文,當時在場的全是東晉的名士高官,包括謝安、孫綽、謝萬、支道林、王獻之、王凝之、王渙之、王玄之等42個人。
蘭亭集序的出名在於王羲之的書法,根據一些後人的臨摹作品也能看出,這篇《蘭亭集序》是華夏曆史上的書法集大成的作品,成為後世書法家的標榜,代表了書法的最高水平,成為後世名人學士爭相臨摹的物件。
蘭亭集序完成後,一直藏著王氏家族中,王羲之所在的琅琊王氏本來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望族,是中國的頂級門閥士族,其家族從東漢開始算起,到明清時期,一共出了35個宰相、36個皇后、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士。
直到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歡這幅作品,派人從王羲之的七世玄孫智永和尚(出家了)的徒弟辯才和尚那裡騙了過來,然後歷史上就沒有蘭亭集序的下落了,有人說,蘭亭集序被李世民陪葬到昭陵了,也有人說蘭亭集序在武則天的乾陵裡面,昭陵在五代十國的時候,一個叫溫韜的耀州刺史打開了,裡面沒有發現蘭亭集序,但武則天的乾陵至今也沒有開啟過,沒有人知道是不是在裡面?
6、《永樂大典》原本
《永樂大典》光聽名字就大概知道是什麼回合了,這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編寫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之所以有名,因為這是一部華夏五千年來,最大、最全面的一部百科全書,他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明朝及以前朝代的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應用科學等方面的內容。
《永樂大典》全書共計22937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全部是人工一筆一畫抄寫的,參與編制人員超過三千人,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明世宗嘉靖皇帝也非常喜歡,又下令讓人抄寫了一遍,但是隻抄寫了8000冊,而原書有11095冊,還有3095冊沒有抄下來。
後來永樂大典的原本不知去向,在明朝就已經不見了,這可是明朝的一項重要的文化結晶,如此重要的書籍藏著宮中怎麼會不見了?這本身就是很大的疑問。到了清朝之後,留下來的也是明朝嘉靖時期抄寫的。那麼《永樂大典》的原本去了哪裡?沒人知道。
7、慈禧夜明珠
慈禧夜明珠是怎麼來的沒人知道,有人說是阿富汗國王朝貢給乾隆皇帝的寶物,後來到了慈禧手上,併成慈禧太后的陪葬品,夜明珠應該是熒光石一類的物質,可以發光,是由兩個半圓組成的,組成一起就是一個圓球,據說這個夜明珠能起到屍身不化的結果,這多半是誇張了。
這顆夜明珠價值一千零80萬兩白銀,後來孫殿英偷盜了慈禧的陵墓,盜走了很多的寶物,其中就有這顆夜明珠,據說當時是含在慈禧的嘴中,被偷走後,孫殿英面臨嚴重的社會輿論,為了打點上層,他把這顆夜明珠送給了宋美齡。
之後就沒人知道夜明珠去了哪裡,1997年有人問過宋美齡,但她也不知道去了哪裡,也沒有在臺灣故宮博物館,就這樣消失了,沒人知道下落。
8、九龍寶劍
九龍寶劍是乾隆皇帝的陪葬品,這把劍的來歷沒有記載,乾隆一生喜歡收集奇珍異寶、古玩字畫以及刀劍,應該有它的來路,這把劍在乾隆皇帝去世後陪葬,如果不是後來發生的事,也許沒人知道這劍。
到了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借演習之名盜取了清朝的皇帝陵墓,包括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將所有陪葬品洗劫一空,陪葬品中非常耀眼的就是這把九龍寶劍,這把劍長5尺,上面雕刻了九條金龍,劍鞘用名貴的鯊魚皮縫製而成,上面嵌滿了紅藍寶石及金剛鑽石,是國寶級的文物,價值連城。
孫殿英盜取清朝皇陵一事公開後,引發了軒然大波,尤其是滿清皇族的不滿,當時的末代皇帝溥儀還寫信給蔣介石,要求嚴懲孫殿英,孫殿英在輿論之下有點怕了,為了保住自己,孫殿英把九龍寶劍送給了戴笠,讓他轉交給蔣介石,希望以此來免除自己的責任。
戴笠將此劍交給手下特務馬漢三保管,馬漢三居然私藏了寶劍,後來他被日本人俘虜,將此劍獻給了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抗日戰爭勝利後,川島芳子被軍統俘虜,把九龍寶劍又獻了出來,這把劍再次回到戴笠手中。
到了1946年,戴笠乘坐飛機從青島飛往南京,結果在半路上飛機失事,戴笠當場身死,九龍寶劍也被燒燬,之後戴笠被匆匆下葬,據說殘劍也跟著一起安葬,從此不知去向。
9、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是在清朝乾隆年間製造的,他們的作用實際上是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的噴頭,是用紅銅鑄造而成的,以十二生肖為樣子,共有12個噴頭,這個噴泉可不是普通的噴泉,而是一個帶計時功能的噴泉。
其中的十三生肖銅像代表了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呈八字型擺放在噴泉兩邊人形的首級上,每個銅首都有一個開關,每到一個時辰,其對應的銅首就會噴水,每次噴水2個小時,這就相當於整個噴泉是一個巨大的噴泉時鐘,而哪個銅首就預示著對應的時間。
這是一個奇妙的機構,由義大利人郎世寧設計,法國人蔣友仁監修,由清朝宮廷工匠師負責製作,製作完成時間是1759年,到了1860年時,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搶走了圓明園中所有可以搬走的東西,同時一把火燒燬了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在混亂中被八國聯軍搶走,在隨後100多年的時間裡不見了蹤跡,直到1985年,牛首、虎首、馬首銅像才開始出現,後來猴首出現,到了2000年,中國保利集團在香港的一場拍賣會上分別花了700萬、740萬、1400萬港幣買回了牛首、猴首、虎首。2003年,何鴻燊花600萬港幣買下了豬首,然後無償捐贈給了保利集團。
2007年,何鴻燊再次花費6910萬港幣從香港拍賣會上買回了馬首,再次無償捐贈給了祖國,2013年,法國的皮諾家族無償將鼠首和兔首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至此,12生首獸首銅一共迴歸祖國7個,至今還有5個(分別是蛇首、龍首、羊首、狗首、雞首)下落不明,一直沒有出現了,也許仍然在流落海外被人私藏。
10、北京人頭蓋骨
北京人頭蓋骨是1929年在北京房山區發現的距今約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的頭蓋骨化石,當時發現了5個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具備有深的科研價值,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文物,其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
被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被儲存在美資背景的協和醫院內,以供德國古人類學家魏敦瑞做學術研究用,當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日本佔領了北京,經研究後,北京人頭蓋骨將由美軍安排護衛並準備送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暫時儲存。
但是在轉移的過程中,護送頭蓋骨的美國人先從北京乘坐火車到秦皇島,再在那裡坐船前往美國,但是,火車剛到秦皇島後,珍珠港戰役爆發,隨即日軍發起了對美軍的攻擊,護送頭蓋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及相關軍事人員全部被日本人所俘虜,之後,頭蓋骨也不見蹤跡,直到現在。
按道理來說,這批頭蓋骨肯定是日本人手中,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也不知道當時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最終沒人知道這批珍貴的文物去了哪裡?
在這十大國寶級文物中,華夏九鼎、傳國玉璽、隨侯珠、十二金人應該是不會再出現了,一是因為年代久遠,二是因為記載缺失,有太多的神話色彩在內,很可能早就遺失了,或者毀壞了,不會再出現了。
蘭亭集序、永樂大典也有可能在某位帝王的陵墓中,沒有被髮掘出來,因為這種無價之寶不可能憑空消失了,尤其是永樂大典,是很大一堆的書籍,要佔用很多的空間,將來也許有機會出現。
慈禧夜明珠、九龍寶劍有可能是被毀壞了,也有可能被人私下收藏,或者長眠於地下了,這兩種國寶級文物有可能出現,也有可能永遠不會出現。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北京人頭蓋骨這兩樣國寶是一定存在的,很有可能被人收藏起來,只是現在不敢拿出來,將來有一天,一定會再次出現,尤其是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都找回來7個了,還有5個將來一定會出現,北京人頭蓋骨則是自然界存在最珍貴的文物化石,不可能輕易就消失,最大的可能就是被日本人拿走了並且一直藏著,遲早有一天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