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講歷史的人很多,幾千年的歷史看在不同人眼裡,也如同是一千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我喜歡看不同人講同一個歷史故事,角度不同、利益關係不同,講出的觀點、背後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有時甚至南轅北轍。
而這恰好就是歷史的魅力!都說中國文化紛繁複雜,只有你看的夠多,才不至於陷入偏駁。
我看書,從來不會去挑選作者是否是名家,只要書的評分不低,內容讓我感興趣,我都會翻著看看。
尤其是那種,評分兩極分化、爭議越大的書或者作家,我反而越喜歡。
上週看了兩本書,一本《古代人的一天》,全書共八冊,從皇帝、公主、文臣、武將、畫家、醫生、詩人、俠客這八種身份入手,講了古代人的一天,從衣食住行到交友待客。
我一直有一個自己看歷史的觀點,那便是不要帶著“就是看歷史的念頭”去看歷史,這句話你可能覺得很難理解,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在看歷史相關的書籍時,你如果從心裡就暗示自己看的就是歷史,那麼你看到的內容難免就有些枯燥,但如果你堅信看的是故事,那便全都是生動的故事。
但如果你換個角度去看,原本枯燥的內容就又些不一樣,比如你看項羽,在看之前你已經帶入“豎子不與謀”情感,那你看到的項羽往往就是好大喜功卻猶如寡斷。
歷史中的古人其實與我們並無不同,他們也有不同的職業,每天過著各自不一樣的生活,從事著或繁瑣或輕鬆的工作。
我們無法回溯古人一天的生活,但可以透過這本書看到那些歷史事件拓印在一天中的樣子,就好像用不同的身份,體驗了一把古人的生活,也是很有趣。
在皇帝的一天中,透過皇帝出巡、封禪、遊獵、逃難、戰爭、修道、上朝等等,這些他的工作職責中的一件件事情,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個活生生地帝王,有煩惱也有殺伐決斷,躍然紙上卻盡是無奈。
看的第二本書,叫《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作者:溫伯陵
我很喜歡這本書開篇的一句話:那些泛黃的故紙堆裡,有曾經的榮耀、光輝和沒落,也有照進未來的經驗和智慧。輕輕翻過的時候,它們會發出耀眼的光。
看這本書時,我專門關注了溫伯陵的公眾號: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看到頭像,給我的第一印象這是個很悶騷的理科男,不知道我猜的對不對?眼前的男子,看著年齡不是很大,只見他帶著理科男典型的黑框眼鏡,留了個很沒有髮型的毛寸頭,條紋襯衣黑外套,如果不說他是寫歷史的,我倒覺得他可能是個程式設計師。眼睛斜瞄著鏡頭,小小的眼睛裡盡是傲嬌,看來是個有意思的人。
“歷史照進現實”這個觀點,我不知道是誰提的,但是這個觀點卻在溫伯陵的書中隨處可見。
我一直不喜歡呆板嚴肅的歷史,這也可能是我上學時歷史並不太好的原因。
在我的心裡一直覺得歷史不一定非要嚴肅,也可以用有趣、輕鬆的方式講出來,這也就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但凡寫歷史相關書籍的人,總會樹立一個理念,就是人人都應該學點歷史,但至於學歷史幹什麼?卻沒有幾個人真正地說得清楚!
曾經看過一句話:看懂了王朝的興衰,便懂了人生的得失。這是關於為何讀史我最喜歡的答案。
從小我們都喜歡跟隨歷史教科書的標準答案去解讀歷史,但慢慢長大才發現世間哪有那麼多的標準答案,何況我們解讀的還是幾年前的事件和人物,“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那我們又如何知道那些早已化為塵土的他們曾經的心理活動。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一個感受便是:我們應該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同一段歷史,給予它們不同的解讀,也會因此有不同的啟發。
人生,哪有那麼多的標準答案,有時不是標準答案,也很有意思!
歷史並不遙遠,我們今天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同歷史的影響,只有我們真的將那些歷史中的經驗得失融入血液,才能真正的懂得歷史,懂得歷史中的他們其實也是某個時間段的“我們”,只有從中有所收穫,才真的不負歷史。
這本書,每一節都是用戲謔調侃開頭,但卻在合上書的那一刻,你會發現你收穫了比標準答案更多一些的感悟與收穫,每一章都讓人驚喜。
在“杯酒釋兵權”中,作者說趙匡胤看起來英明神武,其實都是兩百年來無數人努力換來的。這份功勞簿上,還有唐德宗、唐憲宗、朱溫、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柴榮……甚至還有黃巢、魏博牙兵。而趙匡胤,只是最後一個摘桃子的人。的確,趙匡胤是個摘桃子的人,但正是因為他總結、吸收了前人的所有經驗及教訓,才讓他摘到的桃子又大又圓,並且得來如此順手!
我們有誰何嘗不想做一個摘桃子的人,既然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為什麼不站呢?那麼高,能看得那麼遠,為何不喜歡?我就很喜歡!
難道,你就不願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