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是中藥的一種特性,藥味不同,治療的效果也大有不同。事實上,中藥的味道不止五味,還有淡味,澀味,但是自古以來,五味就作為中藥最基本的味道來劃分,一直沿用至今,而淡味被附於甘味、澀味被附於酸味了。
五味不僅僅是指藥物的味道。起初,人們透過口嘗辨別出來了中藥的“味”,隨著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不同味道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不同的治療效果,這就把中藥的五味從“味道”的層次擴大了,建立在了中藥的功效之上。
因此,當我們從一些本草書籍的記載中查閱時,發現與其實際口嘗味道不相符,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五味與四氣一樣,有陰陽五行的屬性。
其中《內經》中說:“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洪範》中說:“酸味屬木、苦味屬火、甘味屬土、辛味屬金、鹹味屬水。”
五味入五臟
1、酸入肝
酸味藥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夠生津開胃、收斂止汗。而一般有酸味的藥也常用於治療虛汗、洩瀉等,酸味能改善肝功能,幫助解酒,促進膽汁和胰臟消化液分泌。
常見的酸味中藥有:山茱萸、覆盆子、蓮子、芡實、牡蠣等。
2、甘入脾
甘味的藥“能補,能和,能緩”,也就是說它們有補益、中和、緩急的效果,常用於治療虛症、肝脾不適、脾胃不和等症。
常見的甘味藥有:甘草、黨參、飴糖、枸杞子等。
3、苦入心
苦味有“瀉、燥、堅”的效果,即能瀉下、燥溼和堅陰,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秘、氣逆咳嗽以及一些溼熱病等,能夠起到宣洩火氣、除煩降火的效果。
常見的苦味藥有:梔子、黃連、苦參、杏仁、知母等。
4、辛入肺
發散、行氣、活血、是辛味藥物的顯著功效,對外感表證、氣血瘀滯等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常見的辛味藥有:薄荷,胡椒,香附等。
5、鹹入腎
“能下能軟”是鹹味藥的特點,說的是鹹味有潤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還能起到很好的補腎功效。
常見的鹹味中藥有:杜仲、肉蓯蓉、石決明等。
淡味和澀味
淡指的是淡而無味,淡味的中藥主要作用是滲溼利尿,一些有通便利尿效果的中藥多為淡味,如薏苡仁、茯苓、澤瀉、燈芯草等。
澀味中藥多用於治療虛汗、洩瀉、遺精、出血等證,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的作用,常見的中藥有浮小麥、烏梅、罌粟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