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角尖
當40多歲的陳卓載著滿後備箱鮮花,帶著香檳、小禮物來到小敏家樓下,共度兩人戀愛一週年紀念日之際,觀眾沸騰了。
“中年人的戀愛也能這麼浪漫?”、“被他們甜到了”……這是近期發生在電視劇《小敏家》中的一幕,故事中的主人公陳卓、小敏,都是40多歲的中年人,他們日常除了需要面對來自工作、家庭的叨擾外,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一段“中年愛情”也在悄然萌芽。
相似的劇情,在今年10月底播出的《星辰大海》中也有發生。劇中,隻身一人來到廣州打拼的簡愛,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撞”到了前來談合作的M集團貴公子,兩人由此展開的一段富含“跨國”、“創業”、“婚外戀”等多重元素的虐戀故事,也令觀眾上頭。
不難發現,“中年愛情”是這兩部劇的共同詞彙,也是今年影視劇市場中的一大景觀。相關資料顯示,無論是在播的《小敏家》,還是已經完結的《星辰大海》,都已牢牢掌握住大眾的遙控器。《小敏家》首播當晚,酷雲直播收視率破1.3、優酷站內熱度值破9000,以及不下5個的微博熱搜話題,讓該劇坐穩今年芒果臺劇王位置,周迅也再次被觀眾評價為“芒太后”。
同樣的,《星辰大海》播出期間,打破省級衛視近10月收視記錄、全網正片播放市佔率蟬聯13日劇集榜首,以及優酷熱度日冠38天的成績,也讓該劇成為今年前11月的收視劇王。一言以蔽之,《小敏家》和《星辰大海》將共同躋身2021年度衛視劇收視榜前列。
《小敏家》主打“真實”、《星辰大海》掩藏在偶像劇核心下,一“真”一“假”之間,“中年愛情劇”卻也成為市場中的新“收視密碼”。
當“中年愛情”吹進影視劇,熱度有了、口碑呢?
“中年人談戀愛”,這事兒在10年前宋丹丹、許亞軍主演的《李春天的春天》就已經講述得非常清楚。劇中,38歲的報社編輯李春天,因一場交通意外,認識了40出頭的黃金單身漢梁冰,兩人一來二去之間,互生情愫,從而催生了一場“中年愛情”。
回過頭來看,該劇不乏套路化創作模式。霸道總裁愛上灰姑娘的人物設定、“車禍”橋段等情節的運用,都像極了當下的國產偶像劇;但中年人之間若即若離、相愛卻小心翼翼彼此猜忌的情感心路,直逼心理防線。這也是該劇在當年取得豆瓣8.3、收視創新高的關鍵因素。即便是在當下,B站、抖音等平臺上,依舊湧現著該劇大批“自來水”。
《小敏家》和《星辰大海》在創作層面,與該劇有異曲同工之妙。首先,是這兩部劇的演員選擇,周迅、黃磊和劉濤,都是擁有一定國民度和演技的演員。他們在劇中接地氣的演技呈現,也為各自作品加分不少。——這與《李春天的春天》中啟用宋丹丹殊途同歸,演員引流效應讓電視劇未播先熱。
其次,從創作層面來看,雖然都是講述“中年人談戀愛”這件事,但從家庭、職場,乃至於生活等多元素切入,不僅豐富了劇集創作手法,也擴大了這類作品的追劇年齡層。這是這幾部作品能夠在市場取得高收視、高熱度的關鍵。
不過,這種複合式創作手法,卻也並未“成就”了每一部作品。《小敏家》豆瓣評分7.5背後,也不乏觀眾對劇中極具戲劇化的人物關係存在質疑;而《星辰大海》則在大女主勵志劇、女主創業等標籤下,走向口碑的另一面,中年偶像劇、瑪麗蘇、發瘋文學的標籤,也讓這部劇在豆瓣僅拿下4.9分,市場對這部作品充滿爭議。
其實,今年市場中上線的“中年愛情劇”還不僅於此。梅婷、陳建斌主演的《不惑之旅》,拿下平均市場佔有率66.4%的成績時,豆瓣評分也僅達到4.8分;郭京飛、王珞丹主演的《兩個人的世界》,劇名中就已透露出滿滿的“愛意”,但這部劇在豆瓣也僅拿下4.7分。
再往前看,市場中也曾播出過主打“老少配”的中年愛情題材《愛我就別想太多》,這部劇在當時,衛視收視率屢屢破1、女主李一桐也憑藉該劇收穫了中老年觀眾青睞。但懸浮、漏洞百出的創作邏輯,也令該劇只拿下豆瓣3.3分,創陳建斌從業生涯中口碑評分最低。
不難發現,“中年愛情劇”面前正在面臨著一個顯著難題,即擁有高收視的同時,口碑普遍低下。這是當前這批“中年愛情劇”所面臨的共有難題。
“中年愛情劇”贏了收視、輸了口碑。
“隔代審美差異”正在“毀了”中年愛情劇?
雖然口碑平平,但中年愛情題材,依舊是市場中的熱門。回看近幾年市場中的“中年愛情”題材,它們更多是被包裹在家庭情感關係、或圍繞社會熱點話題所展開的創作。比如2014年播出的《婆媳的戰國時代》、2016年播出的《小丈夫》等,都是這類題材的典型代表;而目前在播的《小敏家》和主打“女性勵志”的《星辰大海》,實則也都是這類創作的典型代表。
“中年愛情劇”為何獲得市場關注?這或許需要從兩方面來看。更早之前,網路媒介發展不及傳統媒介,電視機還是大眾主要傳播媒介,創作者為了抓住大眾市場,也就是守在電視機前的“婆婆媽媽們”,大量生產這類聚焦家長裡短、狗血情感關係的家庭倫理劇,也造就了“中年愛情劇”的輝煌。
除去上文提到的《李春天的春天》,更經典者諸如《父母愛情》《金婚》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2010年之後,網際網路媒介迅速發展,當初掌控話語權的“婆婆媽媽們”也被迫退居二線,這讓更多主打垂直型別、更具美劇電影質感的網路劇順勢崛起,自此“中年愛情劇”也就不再佔據市場C位。可以看到,這兩年市場中捲土重來的“中年愛情劇”,多在以獨立女性自居,比如《星辰大海》中的簡愛人設、《我的前半生》中的離婚媽媽羅子君等,都是有意與網際網路語境貼切,從而催生了一批“新中年愛情劇”。
但這些中年愛情題材,卻與過往作品不同,它們走向了明顯的極端化,即在如今擁有更多話語權的年輕觀眾看來,它們懸浮、偶像派,也不咋接地氣;但在中老年受眾眼中,這類極具狗血、三角戀甚至更為複雜的人物關係,則是激起她們追劇的熱情。
“假靳東”事件中的六旬大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從來沒有經歷過愛情”。這或許也側面解釋了當下這批中年愛情劇,流行於市場的重要原因:它們滿足了一批中老年的“愛情幻想”,換言之,這是為中老年人“造夢”的一種新方式。
而放置在年輕受眾語境中,這些伴隨著網際網路發展成長起來的Z時代,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受英美劇文化薰陶,也就自然會對這種“極致狗血愛情故事”產生免疫。這是兩代人審美差異所造成的追劇現狀。
當然,並不能說為中年人造夢是錯、又或者說中年人喜歡偶像劇不對,從審美角度來看,年輕人與中老年受眾的審美差異,沒有高低之分;但從作品創作本身來看,創作者是否也可以考量下將兩種不同的審美差異,融會貫通。
依舊以《李春天的春天》舉例,這部極具生活劇質感和韓劇偶像風表達的“中年愛情”,之所以能夠在網際網路拿下好口碑,除了演員的生活化演技加持外,劇中男女主全程基本無親密接觸、大結局僅一個階梯上的擁抱,就讓觀眾明白了中年人選擇戀愛的不易心理。這是該劇能夠在當年勝出、且時至今日依舊不過時的重要秘訣,同時也為當前諸多“中年愛情劇”做出榜樣。
《小敏家》的口碑熱度雙豐收,某種程度上就借鑑了該劇的創作模式。這是好作品之間的共同特點。回到當下,很高興在年輕受眾佔據輿論主場的情況下,“中年愛情劇”能夠重回大眾視野,但在創作層面,如何將中老年愛情故事與年輕受眾做出融合,才是接下來這類作品的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