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武侯祠舉辦的《大三國志展》中有兩件弩機文物,分別來自魏和吳,稍許遺憾的是,沒有見到蜀漢製造的弩機。蜀漢製造的弩機還是有實物保留下來,武侯祠博物館曾徵集到幾件三國時期的弩機,其中就包括一件蜀漢銘文銅弩機。蜀漢還出品過一種“神器”諸葛連弩,由於沒有實物考古出土,真正的面目現在無人知曉,文獻中描述得神乎其神,本來是確有其物的東西,一些疑心重的人走向另一個極端,反以為諸葛連弩只是演義傳說。
蜀漢銘文銅弩機。機身有銘文“延熙十六年四月廿日中作部典□□遂緒吏李飛□楊汲□工楊茗作立坂重二斤五兩”三十五字
1
弩與連弩大不同
《大三國志展》上的兩件弩機和蜀漢銘文銅弩機,只是普通的弩,並不是連弩,也不是諸葛亮改造的諸葛弩。
弩生於弓,弓生於彈。《說文》解釋“弩”字時說:“弩,弓有臂者。”弩是由弦、弓、臂、望山(瞄準器)、鉤括(扳機)和箭矢等組成的一種殺傷力極強的兵器。
文獻記載中,傳說是蚩尤發明了弩。《史記·五帝本紀》註文中,張守節《正義》引《龍魚河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又引《帝王世紀》雲:“(黃帝)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
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說,“弩之始,出於楚琴氏也。”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當是之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相傳神農發明了弓,後來善射者楚弧父傳道於羿,羿傳逄蒙,逄蒙傳於楚琴氏,楚琴氏在弓的基礎上加上弩臂(箭槽)和樞機(扳機)製成了弩,威力大增。
春秋戰國時期,弩被廣泛用於戰爭中。春秋末期,范蠡向越王勾踐推薦了精於射術的楚人陳音,勾踐向陳音請教“正射持弩之道”,陳音詳細講述了弩的起源和弩的形狀、部件,並訓練越國士兵使用弓弩。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孫臏伏擊龐涓時,史書稱“齊軍萬弩俱發”。《墨子》《荀子》中均有關於“弩”的記載,其中《荀子·議兵》稱,“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戰國七雄都裝備了強弩,其中韓國製造的弩最為精良。《戰國策·韓策》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
秦漢時期,弩成為常用兵器。秦俑坑中,有大量的弩弓遺蹟,出土了眾多實物。在秦掃六國的統一戰爭中,《戰國策》記載秦國有“三軍強弩”且“強弩在前,銛(xiān)戈在後”。弩在漢代的一個重大進步是改進了瞄準器望山,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青銅弩機,望山上有5個刻度,每度之間還有半度標線,刻度標線分別鎏金鎏銀,非常精密。漢代武將稱號中有“強弩將軍”,當時弩的種類很多,有雙臂拉弓的擘張弩,有用腳踏的蹶張弩,還有佈置在車上的床弩,在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中,有很多蹶張弩的圖案。
2
連弩樣式差異大
連弩,因人們對詞意理解差異,分為“連射”和“並射”不同的型別。羅開玉、李希勇在《諸葛連弩及其再發明初論》中認為,“連弩至少有三大型別,而連續發射的弩,在諸葛亮之前並不存在。”第一種連弩,“連”字是連線、連合的意思,意指把多張弩連在一起。第二種連弩的“連發”,是指“併發”“並射”,一張弩同時射出多支箭。第三種連弩,是指真正意義上連續發射的弩。
《墨子·備高臨》中提到有一種“連弩之車”,主要用於守城,十人負責一車,居高臨下,弋射出長而粗的箭,箭上帶長繩,射出後可以翻轉輪盤收回來再射。這種“連弩之車”類似於宋代流行的床弩,按《武經總要》,這類床弩分雙弓床弩、三弓床弩、四弓床弩,戰時在弩床上架2-4張弓,利用搖柄繩軸張弓搭箭。床弩由於拉力巨大,射出去的箭也可能又長又粗,還能回收。床弩和“連弩之車”一樣,也需要幾人甚至十幾人協同操作。澶淵之戰中,遼軍主將蕭撻凜就是被守城的宋軍用床弩射殺。
《吳越春秋》中陳音向勾踐闡述“正射之道”時提及了“參連”之術:“夫射之道,從分望敵,合以參連。”徐天祜注引《周禮》解釋“參連”即“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也”。《六韜》之《虎韜》“軍用”篇多次提到“強弩”“絞車連弩自副”,又提到“大黃參連弩”,說明在先秦時期,戰爭中已使用連弩,戰車配上“絞車連弩”“大黃參連弩”,能“陷堅陳,敗強敵”,也能“壘門拒守”。1986年,在江陵秦家嘴墓地47號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雙矢並射連發弩”,一次可以射出兩支箭。墓中還出土了與弩機配套的矢匣,矢匣中有18支箭,加上弩上的兩支剛好20支,這種雙矢並射連發弩,射完一盒箭,可以連續發射10次。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秦始皇用連弩射殺巨魚的事蹟,秦始皇的連弩不是統一戰爭後突然出現的,秦軍在統一前可能已經裝備了連弩。秦始皇派方士徐巿(fú)出海尋求神藥,多年無果,還花費了不少經費,徐巿擔心被問罪,就欺騙秦始皇說,蓬萊確有仙藥,只是海中有大鮫魚攔路,所以我們沒能登上仙島,請再派一些射術高的人和我們一同前往,如果見到大鮫魚“則以連弩射之”。後來秦始皇巡遊至東海邊,夢到與海神交戰,就令入海者攜帶專捕巨魚的漁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他自己則隨身攜帶連弩,等候大魚出現。秦始皇從琅邪北上,到榮成山還沒發現大魚,“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漢代,連弩是軍隊的重要裝備,能一次同時射出多支箭。《淮南子》記載,“古之兵,弓劍而已矣。……晚世之兵,……連弩以射。”《漢書·藝文志》收錄有訓練連弩射法的教材《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漢書》記載,李廣曾被匈奴大軍包圍,漢軍死亡過半,箭矢將要用盡,李廣令將士把弓弩拉滿不發射,也可能根本沒有箭,只是拉空弦虛張聲勢,他自己則“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孟康註解說李廣用的“大黃”就是《六韜》(又名《太公兵法》)中記載的“大黃參連弩”。《吳越春秋》中陳音講弩射有“參連”之術,參同叄,指三矢並射的連弩。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的一件畫像石上,畫有弩的發明者蚩尤“頭上頂著插三支箭的弩弓”,葉德輝稱《漢郭氏孝堂山畫像》中有獵者“以弓仰地,一弓三矢,以足踏之,蓋古連弩射法之遺”,這類“一弓三矢”的兵器即一次同時射出三箭的“參連弩”。服虔和晉灼認為李廣的“大黃”即大黃間弩。
李廣孫子李陵與匈奴作戰時,《漢書》載“千弩俱發,應弦而倒”,又“發連弩射單于”。對於此處的“連弩”,服虔註解說“三十弩共一弦”,張晏認為是“三十絭共一臂”,“絭”字古同“弮”“拳”,指弩的弓弦。顏師古贊同張晏的觀點,認為李陵使用的連弩是三十根弓弦共用一根弩臂。無論是“三十弩共一弦”,還是“三十絭共一臂”,這樣的連弩都相當費解,更像是多張弓弩連在一起使用。說句題外的話,李廣、李陵爺孫都曾面臨箭矢用盡的困難,《漢書》說將士都敢於“張空拳,冒白刃”,說明兩位李將軍能得將士死力。後人將意指弩弦的“拳”字誤作拳手的“拳”,以訛傳訛,傳成了“空拳入白刃”“空手入白刃”或“空手奪白刃”。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在白登之圍時,陳平“請令強弩傅兩矢外鄉(向),徐行出圍”。“傅”,即“附”,將兩支箭附在弩上,可以同時發射兩箭。《後漢書·耿純傳》載:“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強弩,各傅三矢。”這裡的弩是指可以同時發射三箭的連弩。曹丕《飲馬長城窟行》詩有“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說明魏國使用的出產自幽冀兩州的百石連弩,一次能同時射出四五支箭。
上面這些連弩,或是連線在一起的多張弩,或是同時發射多支箭的弩,或是分先後發射且可回收反覆利用的床弩,包括“連弩之車”,都不是真正意義上連續發射的連弩。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參考文獻:
羅開玉,李希勇《諸葛連弩及其再發明初論》
張應二,王惠英《論諸葛亮“損益連弩”》
王子今《秦漢“連弩”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