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擁有記事能力以後,時間作為節點,對人類記錄事件的幫助毋庸置疑。然而也正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懷疑時間是否存在於世界上,又或者說,人類對於時間的認知,可能只不過是一種錯覺而已。從客觀的角度出發,時間並不存在於世界上。
很多人對於這個概念可能不太理解,畢竟當我們的視線看向手錶的時候,每一秒每一分的變化,都會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可大家是否想過這個問題,以我們小時候上體育課與文化課的不同感受為例。為什麼在同樣的時間長度裡面,我們的感受卻不相同?體育課上的四十分鐘,似乎眨眼間便結束了,可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四十分鐘卻顯得無比漫長。
著名的祖父悖論
事實上,有關於時間的概念,牛頓以及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早已給出過解釋,只可惜世人並不願意接受事情的真相。畢竟對於普通人而言,時間二字早已在我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
自封建社會之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開始,一直到現如今“朝九晚五”的辦公模式,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都嚴格按照時間的流動進行。即便是一些熬夜的朋友,其實也同樣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以上所有狀態,都無法離開時間的束縛。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們,卻一致認為時間完全是一種錯覺呢?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從科幻作品中十分著名的“祖父悖論”開始說起。
1943年,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在小說《不小心的旅行者》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假想,假設你穿越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以前就將自己的祖父殺死,最終必然會激發出一個強烈的矛盾:那就是父親沒能成功出生,你自然不會存在,可如果你沒有存在的話,又是誰殺害了你的祖父呢?
不僅如此,如果沒有人殺害你的祖父,那麼按照原有的設定來看,你還是會去殺害你的祖父,這完全是一個無法破解的悖論。在正常人眼中,這個邏輯似乎無懈可擊,沒有任何人能夠用任何理由合理解釋這件事情。然而在愛因斯坦以及霍金等人眼裡面,其實祖父悖論的存在有著必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從地球的角度出發,且必須侷限線上性思維之中。
從地球的角度出發,意思是說人們不能跳脫出第一視角,我們必須將自己代入事件的主人公之中。而所謂的線性思維,其實也就是三維空間裡的傳統思維。一旦打破了這兩個條件,那麼祖父悖論其實並不存在。這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我們應該從什麼角度去思考這件事情,時間又是否真的存在。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由於祖父悖論出現的時候,牛頓已經離世數百年,所以讓牛頓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顯然是不可能的。只不過就時間而言,牛頓也曾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到過。
瞭解《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人都知道,這本科學著作總結了近代天體力學以及地面力學的所有理論。尤其是書中提到的“物體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以及“宇宙的系統”等,都為後人進行的相關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除此之外,書中還提到另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概念——絕對時間。
在牛頓看來,絕對時間是存在的,但同時也是沒有辦法被人類觀測到的,只能用純粹的理論解釋來闡述。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可以理解絕對時間,但我們卻無法證明絕對時間。而人類所感知到的時間,則是“相對”的時間。
在絕對和相對之中,儘管只有一個字的差別,但最終讓人類得到的答案卻完全不同。在這個思維角度上面,人類能夠對時間的觸碰始終停留在外圍,永遠無法突破兩者之間的屏障。無奈之下,人類也只好在相對時間的幫助下,記錄人類的發展。
透過牛頓對時間的理解,我們可以得知,所謂的祖父悖論,其實完全是在相對時間中發生的時間。如果上升到絕對時間的領域之中,悖論只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只可惜在常人思維停留在認知習慣的束縛下時,自然很難理解牛頓想要表達的意思。
《相對論》
除去牛頓之外,愛因斯坦也對時間進行過解釋。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他曾經提到過宇宙時空的論證。尤其是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還表示,時間的流動速度會在宇宙引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化。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在太陽和地球這兩個不同的天體上記錄時間就會發現,兩者的時間轉動速度完全不一樣。而我們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24小時為一天的認知,主要原因就在於引力影響,最終決定了時間的流速保持在這個速度。可即便是這個速度,其實也不過是人為創造的一個概念。就像牛頓提到的相對時間一樣,都是人們對外界事物賦予的一種認知。
或許有人會想,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那麼時間可不可以用量子力學的角度來思考?畢竟在研究許多科學問題的時候,人們都習慣用“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可遺憾的是,有關時間的概念,和現如今的量子力學,還真沒有多大的關係。我們用另外一個常見的物理量來舉例,在量子力學沒有出現以前,人們對溫度的理解其實和對時間的理解十分類似,所有人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溫度的存在,溫度的變化是什麼原因。
而量子力學出現以後,我們終於知道,之所以會有不同的溫度表現,關鍵在於不同物體不同分子在不同時刻的熱運動狀態不同。當熱運動速度足夠快的時候,物體表現的溫度自然高;可如果分子熱運動速度緩慢,那麼物體表現出來的溫度自然低。而所謂的絕對零度之所以僅存於理論之中,主要原因就在於任何分子都會有相應的運動狀態,並不會徹底停止運動。
可如果將時間放在量子力學中就會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時間分子或者時間粒子幫助科學家們理解時間。也正因如此,愛因斯坦才會在相對論中提到,時間只不過是一種錯覺,當人類無法理解這件事情的時候,只能讓它成為指導人類生活的某種觀念。
《時間簡史》
在有關時間的科學研究中,相信暫時沒有任何一本著作能夠與《時間簡史》相提並論。而有關於祖父悖論以及時間是否存在、以何種形式存在的問題,霍金也早已為我們一一解答。
在霍金看來,所謂的祖父悖論完全是說不通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從三維的角度思考時間的存在,主要原因在於“長、寬、高”的前提下,人類還需要另一個度量來幫助計算發展的變化,這個度量便是時間。對於人類而言,時間幫助人們記錄許多事情,可同時也束縛了人類的發展,讓人類無法跳脫時間的束縛去思考問題。
但假設我們將這個度量從某一個三維空間中抽離出來就會發現,即便真的跨過時間的束縛將自己的祖父殺害,也不會對未來造成任何影響。這是兩個時空的事情,只有人們將其合併在一起,最終才會出現所謂的悖論。
不僅如此,以牛頓提出的“絕對時間”對比,其實霍金也提出空間和時間的一些猜想。在宇宙深處,黑洞的存在已經是科學界公認的事實。可黑洞對時間的定義是什麼,又有多少人清楚?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假設自己能夠生活在黑洞之上,那麼在這個能夠將光都吸收的天體之中,人類對時間的認知必然會同樣發生改變。愛因斯坦曾說過,當某一物體的速度超越光速以後,自然也就擁有了穿越時空的能力。那麼在黑洞之中生活,我們的時間是否一直都在倒退?
正因如此,所以牛頓、愛因斯坦等人才會說,時間完全是人類的錯覺。當人類創造出這個概念以後,就需要利用這個概念去記錄、感知、並幫助自己生活。如果沒有時間的幫助,人類社會必將混亂不堪。到了那個時候,社會與科技文明想要前行,完全是天方夜譚。
《三體》
事實上,在瞭解相關的科學著作以後,劉慈欣在《三體》中描述的兩件事情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時間。首先是三體星人用兩個質子來束縛人類的發展,這一點是否和時間十分相似?當人類無法跨過時間的束縛時,許多問題對人類而言,其實都是“悖論”。
其次則是在歌德文明清楚低緯度文明時所使用的“二向箔”武器,也同樣能夠刺激我們的想象力。試想一下,當人類生活的三維空間轉變成二維空間,我們是否還能感知到時間的變化?在三維空間到二維空間的過程中,時間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眼中的一瞬間,在歌德文明眼中,又算是過去了多久?由此可見,或許人們在理解時間這件事情的時候,最好還是脫離習慣的束縛才對。
其實有關於時間是否是錯覺這個問題,除去科學家的解釋之外,我們普通人也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進行證明。與其他所有事物相比,除去概念化的描述之外,人們是否有任何方法能夠證明時間是“有形”的。如果無法證明這一點,那麼時間被稱之為“概念”並沒有任何問題。
結語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需要根據時間的推移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儘管時間是一種錯覺,但正是依靠這種錯覺的幫助,人類才能在地球上發展得如此良好。
有關於曾經的一切,我們能夠用時間記錄;有關於未來的發展,我們能夠用時間計劃。如果沒有了時間,混亂無序的生活,最終必然會讓世界走向毀滅。因此,珍視時間,並且用正確的態度對待時間,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有人說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可及時行樂的同時是否想過,既然時間相同,我們亦可以及時奮鬥。